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世纪又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到来之际,我国第一座为防灾减灾事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本科高等教育学府——防灾科技学院正式揭牌了。这标志着我们国家对防灾减灾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视。无疑,这是发展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一项基础性的重要措施。防灾科技学院是在原来的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而这样的发展,既是伴随国家发展的需求而发展的,也是伴随防灾减灾科技的发展而前进的。中国是一个灾害众多的国家,防灾减灾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日本为例总结了国外社区防灾减灾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完善社区减灾法律制度,制定社区防灾计划,制定社区灾害风险图,建设社区防灾无线网络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重视企业参与防灾减灾活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汲取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防灾领域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出台指导防灾减灾各阶段工作的基础性法律,加强各单灾种法律法规等构建我国综合防灾法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增强防灾减灾综合实力的科技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和成功经验的分析,找出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增强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在防灾减灾类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灾害学的学科地位较低、防灾减灾类学科及专业设置不灵活、学校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条例的约束等。从我国学位管理制度谈起,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与交叉学科发展情况,探讨我国防灾减灾领域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对防灾减灾人才培养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我国学位管理制度的改革,确保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对灾害科学的研究走向系统化、社会化,发展国内高等学校防灾减灾类专业本科教育;三是防灾减灾类专业课程设置从横向和纵向上都要体现综合和交叉的学科属性。  相似文献   

6.
防灾减灾视阈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培养防灾减灾人才为主的行业院校,对学生实施具有防灾减灾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本文从防灾减灾特色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体系、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减灾科学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汲取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防灾领域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出台指导防灾减灾各阶段工作的基础性法律,加强各单灾种法律法规等构建我国综合防灾法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国家减灾委要求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紧密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宣传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今年4月底至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现状,对我国生命线工程系统的防灾减灾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我国生命线工程基础研究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进而提出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减灾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种措施功能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最后从综合防灾减灾出发,给出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监管的科学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造林减灾     
张树春  张帆 《环境》1995,(3):11-12
到本世纪末,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17.1%,由“三北”、“长江中上游”、“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共同组成的五大防护林体系,将为改善中国生态环境做出巨大贡献,在防灾减灾中发挥巨大作用。一中国更需要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2.
灾害是导致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以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工作的底层设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已成为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新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基于由公共设施建设能力和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等九大能力为一级指标与39项二级指标构成的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框架体系,对武陵山片区三个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村级组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行全面考察。结果显示,片区农村在九大能力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月9日防灾科技学院揭牌暨建校30周年庆典之际,马宗晋院士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的对策”的学术报告,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马宗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曾担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从事地质构造、地震预报、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1972年,他率领地震小组,首创渐进式预报模式,提出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成为中国预报强震的主要思想和工作程序,该模式的预报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其间,对海城、松潘等大地震的预测,乃至对唐山大地震的中期估计和短期预报分析都有重要影响,该模式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式地震预报”;他还提出了地球动力学的模式构想,建立了三个全球的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从而提出以壳、幔、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了综合减灾系统工程设计。马宗晋院士1995年兼任国务院三部委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2005年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 马宗晋院士的报告以大量的研究数据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自然灾害和减灾的对策。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灾种繁多、灾情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的国家,很好的学习和掌握马宗晋院士报告的观点和精神,对于推进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和从事防灾减灾教育事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学报编辑部在认真学习和整理马宗晋院士报告的基础上,决定在学报的“院士专家论谈”专题栏目,陆续刊载以“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的对策”为题的系列文章,并经马院士同意和审核,马智同志编辑整理。我们认为,这对于全国各地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是十分有帮助的。希望各地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和其他工作的读者能够关注这个栏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从防灾减灾具备的强大教育功能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角度,论述了防灾减灾教育进入学校的必要性,强调了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开展是实现全民科学防灾减灾的关键。基于多年的防灾减灾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有效开展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建议和措施,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四个递进”、教学安排的“三个转变”,推动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改革。同时,针对当前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解决或缓解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委、民政部3月2日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中国“防灾减灾日”。  相似文献   

16.
正《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局主管,防灾科技学院主办,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科技期刊。正式创刊于1999年。《防灾科技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防灾减灾为特色,报道国内外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提供政府防灾减灾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防灾减灾学术交流平台;探索和揭示各种灾害发生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防灾减灾相关学科的建设,为提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原则与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城镇特色的研究,总结出我国小城镇在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领域内存在有灾害种类相对较少、防灾设施无法达到门槛规模、经济条件较差、规划水平难以保证、管理依据欠缺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无法套用大中型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模式。根据小城镇的特点,提出了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可行性、公众参与等原则,运用总体策略、系统策略和动态策略来构建小城镇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试论灾害文化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08年春节前的冰雪灾害中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自救能力进行分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灾害文化体系意义及对防灾减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为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创作的表现"张衡文化"主题国画作品《两仪图》入手,深入探索图像传播与防灾科技学院"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精神的关系,表现"张衡文化"中科学研究的探索进取精神,进而探究《两仪图》作品成为具有防灾减灾特色校园文化的形象载体。文中深入讨论反映防灾减灾题材主题书画创作的图像传播功能在当前防灾科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挖掘并塑造典型形象是图像传播"张衡文化"与防灾减灾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手段,进而总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原则与特点。  相似文献   

20.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人类物质明和精神明的集中地。一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灾害,将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当今世界减灾工作的主题。本重点从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阐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