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利用WP2型浮游生物网于2012年5月在黄海采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并结合环境因素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研究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成体65种,浮游幼虫27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不含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8109.5±7585.0) ind./m3。与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采数据相比,WP2型网采浮游动物平均丰度约高1个数量级。优势种以小粒径浮游动物为主,主要包括夜光虫、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桡足类无节幼虫(copepod naupli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根据CLUSTER聚类分析,本文将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划分为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沿岸群落、黄海中部群落、北黄海群落,群落划分结果与以往研究类似。  相似文献   

2.
东海近海春季赤潮发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2002~2003年东海赤潮高发区(122~12330E、29~32N)及东海122~125E、29~32N海域4季综合调查资料,探讨东海近海春季赤潮爆发的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网目孔径0.505mm)总生物量4季平均为170.75mg/m3,春季略低于夏季,明显高于秋、冬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种类数及优势种种数(3种)相对较少,并呈现出单一优势种的优势度和平均丰度高,多样性指数均值低(1.78)的特征.随着冬季到春季水温逐渐升高,该水域生物量迅速上升,优势种种数却没有同步升高,仅有个别优势种,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种群数量得到迅速的增长(平均丰度142.10mg/m3,占总丰度68.09%).这种生物量与群落变化的不同步、不对称性导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脆弱性,形成了东海近海春季赤潮发生的生物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1年秋季(12月)、2012年春季(5月)、夏季(8月)监测资料,研究了福建福宁湾尖刀蛏保护区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大类45种及浮游幼虫(体)22类,夏季最多,春季最少,以近岸广温广盐类群和亚热带近海类群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18种,其中桡足类和蔓足类浮游幼虫是主要的优势类群,优势种及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演替较明显。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总平均丰度为7 397.6 ind/m3,平均生物量为143.3 mg/m3,均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秋季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上物种多样性不高。盐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春夏季苏北浅滩大丰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9年5月和8月在苏北浅滩33°04'~33°12'、121°02'~121°12'水域两个航次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该水域春夏季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浮游动物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春季(5月)主要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小拟哲水蚤(Parac...  相似文献   

5.
春、夏季开展了辽河口周边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空间生态位研究,运用Levins公式和Petrailis指数测定了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浮游动物生态位分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口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季节演替明显,从春季到夏季优势种(类)的更替率为77.8%;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Bi变化范围为0.08~0.71,可分为广生态位(Bi>0.60)、中生态位(Bi=0.30~0.60)和窄生态位(Bi < 0.30)三大类型。广生态位的代表种有小拟哲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等,中生态位的代表种包括双毛纺锤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等,窄生态位的代表种有火腿伪镖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等;生态位宽度相近的优势种(类),其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CCA分析的结果表明,春、夏季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均为盐度和DO。  相似文献   

6.
2002年和2003年春季同期对双台子河口近岸海域的典型生物群落进行调查。2002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9种,平均细胞数为1.4×1010/m3,优势种为棕囊藻;浮游动物31种,平均生物量为2 098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3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2个/m2,平均生物量为9.64 g/m2,优势种不明显,种类分布较均匀。2003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5种,平均细胞数为20×104/m3,优势种近河口区为骨条藻,远河口区为夜光藻;浮游动物18种,平均生物量为1 356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2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 67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5.66 g/m2,优势种为托氏昌螺和脆壳理蛤。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7月(夏季)和2010年9月(秋初)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所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以及优势种变化等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夏季和秋季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65种,包含14类浮游幼虫(体))和平均丰度(295.5 ind/m3)均高于秋初(54种,包含15类浮游幼虫,229.6 ind/m3),夏季浮游动物的多样性也高于秋初。季节间优势种差异明显,夏季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等,秋初优势种为锡兰和平水母(Eirene ceylonensis)、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强壮箭虫等。暖水种(背针胸刺水蚤)和小型水母(锡兰和平水母和球型侧腕水母)在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成为优势种在此前从未报道过,这值得引起重视,并进行持续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大、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春、夏季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及其分布、密度及其分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共检出浮游动物34种,主要种类为近岸低盐种,其中春季23种,夏季30种;优势种9种,以桡足类占优势,主要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大同拟长腹剑水蚤和双刺纺锤水蚤等,优势种季节变化较明显。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季节水平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并与温度和盐度呈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显示大、小长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春、夏季相似度较高。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群落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2013年春季(4月)、秋季(9月)对瘦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数量分布及优势种组成特点进行分析。春、秋季共采集到3门15种。两季出现的优势种为脆弱象鼻溞、剑水蚤。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均值为12.25ind/l,秋季浮游动物丰度为47.75ind/L。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Marglef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瘦西湖水质为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8月(夏)、10月(秋)和2014年5月(春)在辽河口海域开展浮游动物多样性监测,研究了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河口盐度变化、富营养化等的关系。结果表明:辽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的季节更替明显,从夏季到秋季更替率为40.91%;从秋季到春季更替率为35.29%;夏季第一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春、秋季为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明显高于春、秋季,由夏季阶段性浮游动物类群数增加所致,而桡足类的种类数季节间差异很小。春季浮游动物数量显著高于夏、秋季,其数量高达(6.4±1.3)×104 ind./m3,秋季数量最低为(5.5±0.6)×103 ind./m3。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春、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显著负相关。河口指示性种类火腿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poplesia)的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机氮、磷酸盐浓度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能够为我国河口海域的生态监测和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5、8月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资料,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杭州湾生态监控区共监测到浮游动物49种,隶属于11大类,以桡足类为主,有21种;水母类5种;糠虾类4种;毛颚类3种;幼虫7种;磷虾类、樱虾类、端足类、十足类和多毛类各1种,其他类4种。生物量在8.3-400.0 mg/m3,栖息密度在22.5-285.0个/m3,平均栖息密度为116.25个/m3;5月大于8月。多样性指数在1.64-3.41,5、8月杭州湾浮游动物的多样性阈值平均为1.7、2.1,多样性水平Ⅲ级,显示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多样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乌梁素海浮游动物与底栖动物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4年4,8和10月及2005年1月分别对乌梁素海浮游动物进行了监测,共检出浮游动物34属62种. 其中,原生动物11属16种;轮虫17属33种;枝角类4属4种;桡足类5属9种. 大型浮游动物的年均丰度为687 L-1,年均生物量为3.498 5 mg/L;原生动物年均丰度为2.508×104 L-1,年均生物量为0.125 4 mg/L. 于2004年8和10月进行了2次调查,共获底栖动物4科11种,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3 031.4 m-2,平均生物量为71.672 g/m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季节的变化,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生物量变化幅度很大,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冬两季极低. 利用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作为水体状况评价指标,对乌梁素海营养状况进行的初步评价表明,乌梁素海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于2009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在辽宁徐大堡海域共开展四个航次的现场监测,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优势种及其季节演替、特征种的丰度及时空分布(包括优势种、鱼卵和仔稚鱼等)以及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数及物种多样性,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属于广温广盐类群和近岸暖温类群,优势种及其群落组成的季节演替较明显。浮游动物优势种的丰度,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水温的季节变化及沿岸水的输入是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丰度时空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巢湖藻类生物量季节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2008年对巢湖浮游藻类的生态分布进行了为期1 a的调查研究,并采用自制"藻类上浮/下沉捕集器"定量研究了水柱中藻类上浮和下沉速率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蓝藻为巢湖主要的水华优势群落,但各个季节优势水华种群有所差别,春季鱼腥藻占优势,微囊藻次之;夏、秋两季微囊藻占绝对优势.5月开始,水柱中藻类生物量明显增加;8月份达到最大值,叶绿素含量全湖平均为146.37 mg.m-3.表层沉积物中藻类生物量在9.75~16.24 mg.kg-1之间,最小值出现在夏季,然后逐渐升高,最大值出现在冬季的11月.研究期间(5~10月),水柱中浮游藻类一直存在上浮和下沉现象,上浮速率在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月初,为0.036 8 mg.(m2.d)-1;下沉速率则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9月初,为0.032 1 mg.(m2.d)-1.多元逐步回归统计表明,温度是巢湖藻类生物量变化最为显著的影响因子,其次为总氮(TN)和总磷(TP).  相似文献   

15.
河北海域荧光法测定叶绿素含量周年季节分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2007年春夏秋冬在河北海域进行了四个航次分层叶绿素a调查,结果表明:春季(4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0.65 mg/m~3(0.12~2.69 mg/m~3),中层为1.02 mg/m~3(0.08~3.47 mg/m~3),底层为1.03 mg/m~3(0.12~5.05 mg/m~3);夏季(7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3.45 mg/m~3(0.63~11.28 mg/m~3),中层为3.40 mg/m~3(0.88~11.50 mg/m~3),底层为3.37 mg/m~3(1.00~11.39 mg/m~3);秋季(10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5.83 mg/m~3(1.80~13.50 mg/m~3),中层为4.54± 3.33 mg/m~3(1.60~12.80 mg/m~3),底层为5.40 mg/m~3 (2.50~12.70 mg/m~3);冬季(11月),全海域表层叶绿素a平均值为1.21 mg/m~3 (0.47~7.79 mg/m~3),中层为0.79 mg/m~3 (0.47~1.41 mg/m~3),底层为0.86 mg/m~3(0.39~1.93 mg/m~3).总体趋势是春季唐山外部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夏季秦皇岛和黄骅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秋季秦皇岛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冬季唐山近岸海域叶绿素a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巢湖富营养化对轮虫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对富营养化的巢湖轮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巢湖轮虫有48种,轮虫密度为520ind./L,生物量为0.4778mg/L;夏季种类最多,春冬季次之,秋季最少。春、夏季密度较高,生物量春季最高,冬季次之,秋季最低。西区密度是东区的5.2倍,生物量是东区的10.1倍;自东向西,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轮虫种类逐渐增多,其现存量与富营养化水平密切相关。该研究将为巢湖水域的污染控制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莎  谢青  付梅  江韬  王永敏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21,42(5):2303-2312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水库(长寿湖)浮游动植物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不同季节对其水环境因子和浮游动植物进行调查,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浮游动植物的鉴定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有8门107种,主要由相对丰度达61%的蓝藻门组成,优势种群包括纤细席藻、点状平裂藻和类颤藻鱼腥藻这3种浮游植物.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82种,其中轮虫相对丰度达88%,其优势种群包括螺形龟甲轮虫、前节晶囊轮虫和盖氏晶囊轮虫等6种浮游动物.浮游动植物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除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浮游植物的丰度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而浮游动物春季丰度最高,春季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冬季.夏季浮游植物的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s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显著低于冬季和春季.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冬、春季节长寿湖水质处于清洁-寡污状态,夏季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长寿湖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影响长寿湖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包括:Chla、DOC、TP、NO2--N、NO3--N、NH4+-N、DO、Eh和T.冬春夏3个季节影响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