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基础理论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端足类生物是沉积物毒性检测的优选受试生物,定量评价污染物质对其的毒性十分必要.为筛选我国端足类生物用于毒性检测,通过加标镉海水的急性毒性实验,检测了端足类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对重金属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镉对河蜾蠃蜚的毒性效应与其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毒性强度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镉对河蜾蠃蜚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1.46mg·L-1,与镉对其他端足类生物的96hLC50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河蜾赢蜚(Corophium acherusicum)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5~25℃,最适温度为20℃.在适宜范围内实验室恒温培养的河蜾赢蜚生长优于自然环境.本文较细致的记录了河蜾赢蜚的发育状况,在适宜范嗣内河蜾赢蜚幼体的发育随温度的提高而加快.研究结果表明,河蜾赢蜚实验室培养温度宜选择在15~25℃,用其进行沉积物毒性生物检测的实验温度宜选择在20℃.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培养的端足类日本大螯蜚F1代对Cd的急性毒性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将实验室20℃恒温培养端足类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F1代个体暴露于重金属Cd加标海水中的方法,获取日本大螯蜚1周、2周、3周及4周发育阶段的24 h、48 h、72 h、96 h和10 d的死亡率,并求其各时间的半致死浓度(LC50).实验表明,端足类日本大螯蜚F1代个体对Cd的毒理敏感性较好,但略差于野生自然个体,不同发育阶段半致死浓度不存在很大的差异,2周龄个体最适宜用于毒性检验试验.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菲律宾蛤仔在加标沉积物中对Cd的蓄积。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Cd加标沉积物中,菲律宾蛤仔的蓄积量不同,在相同的时间Cd浓度越高,蛤仔的蓄积量越大。随着时间的增加,蓄积量也随着增大。快速蓄积30×10-6左右,就能致菲律宾蛤仔死亡  相似文献   
5.
对实验室20℃恒温培养条件下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f1代个体的生活周期、繁殖周期进行了研究,测定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存活率、性比、孵化幼体数量、繁殖后代总数等.结果表明:日本大螯蜚在生活史早期阶段存活率较高,中期阶段显著下降;雌性寿命最长为119 d,雄性为68 d,最长存活时间仅为雌性的一半左右;生活周期平均为42 d;幼体出生时性比接近1∶ 1;雌性孵化幼体数量为13~71只幼体/雌体;雌性可连续4次孵化幼体;雌性共产后代平均为92.3只幼体/雌体.  相似文献   
6.
2002年和2003年春季同期对双台子河口近岸海域的典型生物群落进行调查。2002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9种,平均细胞数为1.4×1010/m3,优势种为棕囊藻;浮游动物31种,平均生物量为2 098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3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2个/m2,平均生物量为9.64 g/m2,优势种不明显,种类分布较均匀。2003年采集到浮游植物35种,平均细胞数为20×104/m3,优势种近河口区为骨条藻,远河口区为夜光藻;浮游动物18种,平均生物量为1 356 mg/m3,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底栖动物22种,平均栖息密度为12 67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5.66 g/m2,优势种为托氏昌螺和脆壳理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