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分析游客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对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获取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游客在新浪微博发布的有关干旱区5A级景点气候条件的50万余字评价文本,借助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情感分析法与扎根理论探讨了游客对气候情感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低情感值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气候情感整体值为0. 757,为"好"级;②从时间演变上看,情感值呈下降趋势,7年间的降幅为2. 46%,但情感值上升的景区数量与下降的景区数量基本持平;③从空间上看,低值区位于干旱区中心,高值区分布在东西两侧;④气候不佳、身心健康、景区受损、游览限制、交通受阻、期望差异6个维度构成了低情感值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大明山万松岭滑雪场、亚布力新体委滑雪场、北京南山滑雪场、张家口云顶滑雪场4座滑雪场为例,收集携程网上游客对这4座滑雪场的体验评价,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分析滑雪旅游游客的体验线索。研究发现:滑雪旅游体验线索主要由时间轴、接触区、接收者3个核心范畴构成,其中时间轴是路线,接触区是载体,接收者是体验主体;每个维度下又包含不同的具体范畴,各维度、范畴在游客实际体验过程中相互作用;接触区范畴下的雪道级别与接收者范畴下的自身水平不相匹配导致的"错置"是影响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今后滑雪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深入剖析,对大区域背景下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R、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方法,对河南省新县旅游资源中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县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度相对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南部各景点与县城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加快构建新县区域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和通达度水平,整合和优化空间结构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旅游美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一,对游客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强,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吃"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首,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综合分析美食旅游本身特征、美食旅游研究成果和大连游客样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美食感知维度——文化价值、美食特性、服务质量、餐饮信息化和美食价格;三个美食体验维度——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美食感知影响美食体验的质量。其中,饮食文化因素对美食体验的影响最大,但却是游客感知最弱的因素。游客获得的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其次是感官体验。如何增强赴大连游客对美食的文化感知对提高美食体验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为足迹通过各种形式上传至网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游客上传分享的网络游记为研究游客时空行为提供了大量的开放数据资源,而这些数据资源为区域旅游的时空行为研究提供了参考。利用"火车头采集器",收集了外地游客在2013年1月—2015年9月游览兰州市后在"马蜂窝"网站记录下的440篇游记作为论文的基础数据,综合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外地游客旅游流的时空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滞留时间短,流量"季相"变化明显,旅游热点区域高度集中,游客移动轨迹表现出显著的"轴线—散点"特征。这与兰州市旅游网络结构密切相关: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节点占据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中心性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很强,对其他景点的到访次数影响力较大,并形成了7个小子群,子群内部连接度高,而子群间的联系不紧密,旅游流网络密度低,整体旅游线路较少。因此,旅游流表现出高度的空间偏聚性,"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使浏览网站成为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旅游意向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站信息的影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引入心流体验作为中介变量,探究网站特征的四个维度(互动性、生动性、关系强度、内容丰富度)对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旅游情境中,心流体验部分中介网站生动性和互动性对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完全中介关系强度对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内容丰富度对心流体验不存在显著影响,但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集携程网2013—2016年间能表明访沪国内游客出游时间和完整行程的游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描述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游客到访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大体一致;(2)游客到访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密集、城郊分散,且中心城区和城郊内部分布不均衡,城郊景区在春夏季占比高于秋冬季;(3)游客到访景区存在明显的"一心多点"等级集聚特征,核心热点区位于中心城区,密度值由外滩等构成的最高密集区向四周递减,其他区域的集聚呈飞地式点状,未形成扩散和蔓延态势,且从春季到冬季,次核心区域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酒店等住宿设施是体现旅游城市形象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现有实证研究中,鲜有基于游客需求侧维度的系统解读,亟需一个能对多元结论提供合理解释的分析框架,以明晰不同结论的场景约束条件和应用价值边界。以携程旅行网上发布的桂林游记作为数据来源,提取游客旅游轨迹中的住宿信息,运用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句法等方法解读桂林市区游客酒店住宿的空间特征,并从“旅游地—旅游流—酒店”三元关系的视角解读游客住宿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桂林市区游客住宿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多节点的分布格局;(2)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节点可分为“邻近交通门户”“邻近目标景观”“位于交通便捷区”三大类型,表现为至少具有“便捷旅游交通”与“邻近景观资源”两大空间特征之一;(3)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受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影响,而旅游流空间集散受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旅游地—旅游流—酒店”间的关联脉络构成游客住宿空间分布机制的解析框架;(4)“旅游地—旅游流—酒店”的分析脉络可以将传统研究中因侧重不同视角而得出的多元结论纳入同一框架并给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虚拟旅游体验是旅游元宇宙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通过对2016—2022年虚拟旅游体验英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虚拟旅游体验的内涵、前因、过程及后效研究。研究发现:(1)虚拟旅游体验是游客虚拟旅游过程中,受虚拟现实技术、内容、感官等刺激所引发的认知、情感反应。(2)虚拟旅游体验产生的前因包括:内容质量、技术支持质量、感官刺激和个体特征等方面。(3)虚拟旅游体验的过程主要分为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两阶段,其中,认知反应包括技术体验、心理意象和价值体验,情感反应包括心流体验和情感体验。(4)虚拟旅游体验的后效主要关注对虚拟旅游及旅游目的地的态度和行为意愿方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文化创意旅游兴起。文化创意旅游街区是文化创意旅游的一种呈现载体,游客的创意体验是游客对文创街区体验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客的创意体验、满意度及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强研究。以游客的创意体验为视角,以游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以记忆为调节变量,研究创意体验对游客的重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的创意体验对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2)游客的满意度对重游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创意体验只部分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3)游客的记忆正向调节独特性体验、情感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4)游客的记忆对学习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记忆对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5)记忆负向调节互动性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泛长三角2001—2015年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景区发展总体经历了2001—2004年的"低速增长期"和2005—2015年的"快速增长期",景区内部发展存在明显层级差异,15年间三省一市的3A级以上景区增幅差异显著;空间维度上,3A级以上景区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集聚的空间尺度范围逐年缩小,景区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扩散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且分布重心具有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迁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曲江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角度,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利用因子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对曲江主要景区的旅游形象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1)游客对曲江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为三个维度: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其中游客满意度最高的是旅游设施维度(3.51),最低的是旅游服务维度(3.00)。(2)曲江的国内客源市场以陕西省内游客为主,对省外游客的吸引力呈现距离衰减的特征。(3)游客对曲江整体旅游形象的满意度较高,存在稳定集中的特征。(4)游客的性别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曲江旅游形象的感知评价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游客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对曲江的旅游形象的感知评价结果有着显著性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重点进行形象设计与形象营销,提高游客软性服务满意度,提升西安曲江旅游形象和知名度的建议,如突出曲江旅游形象核心部分、做好生态环境工作、重视事件营销、重点开拓境外客源市场等,以期引导旅游者选择曲江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而推动曲江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空气质量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游客目的地选择、旅游体验和重游意愿等与其关系紧密。获取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游客在携程网发布的259个国内5A级景区空气质量的13,069条评论,通过双向LSTM模型进行情感分析,借助Gephi、Vosviewer分析其共现网络图,并依托扎根理论诊断影响游客对景区空气质量感知的因素。结果发现:①游客对我国旅游目的地空气质量感知情感值正面极性显著,时间上呈稳中有升的趋势,空间上"南高北低"格局明显。②高情感值景区与景区类型相关,低情感值景区则受地理位置影响。③共现网络图谱和扎根理论分析均得出自然环境、身体健康和服务设施是影响情感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入境游客自2011年出现下滑态势以来,旅游开发与品质提升成为发展北京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游客对体验需求的提升,急切需要关注历史街区本真性研究。基于本真性视角,以东城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游客所体验的历史街区核心景点事物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网络评价分析,比较了中外游客对历史街区本真性体验的差异。研究发现:(1)国内游客注重观赏和审美性质的体验,国外游客注重学习和历史性质的体验;(2)国外游客强调原件的本真性和客观历史事实,国内游客强调在原件的基础上进行美的修饰。研究结果不仅可为游客本真性体验增加对比实证案例,还可为北京市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龙风景区自驾车游客的实地问卷调查资料,得出双龙风景区自驾车游客的客源地构成;分析了自驾车游客的年龄、职业、收入等结构特征及其出游时间、旅游偏好、消费水平等行为特征;揭示了制约自驾车游客出游的主要因素;针对自驾车游客的旅游体验与评价,提出了促进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武夷山为案例地,通过筛选整理旅游网站相关游记,使用ROST Content Ming软件进行分词、高频词汇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得出游客对武夷山的深刻感知要素,然后通过扎根理论进一步研究武夷山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情感感知形象。研究发现:游客对武夷山旅游形象的感知主要体现在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与氛围、旅游设施与服务、旅游管理等4类。游客对武夷山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武夷山的自然景观评价较高,对景区个别景点、旅游设施、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景区应加强自然景观保护,完善住宿、饮食和游览设施,开发旅游与文化相融合的产品来进一步完善游客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网络评论文本,借助文本内容分析法探究游客在博物馆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体验感知特征。结果表明:游客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满意度较高;游客动机主要为文化学习、专业研究、人生感悟、休闲娱乐与从众心理;游客行为主要体现在"参观、拍照、休息、游览"四个环节。故宫是游客提及最多、感知最深的目的地,游客偏好于历史文物、自然科学、文化艺术、民族宗教和军事类博物馆。游客满意度与博物馆的旅游吸引力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功能、票价、展馆特色、布展活动、设施环境、管理服务、区位交通等。  相似文献   

18.
旅游民宿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精准扶贫中地位凸显,了解和研究游客对民宿的感知状况对旅游民宿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制约着乡村经济的提升。以湖北恩施州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角度,运用IPA分析法,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IPA因子分析和各维度感知重要性与满意度排序差异比较发现:恩施旅游民宿体验指标实际满意度普遍低于重要程度,且存在明显感知差异;安全与性价比是游客最为关注的问题,民宿的氛围是游客满意度最低的内容;恩施旅游民宿目前亟需提升的因素包括民宿周围的环境状况、民宿主人与游客的互动交流、民宿"家"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以携程网上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关的网络游记为例,利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归纳总结民族旅游体验要素及结构,通过"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IPA)获取游客的民族旅游体验质量。结果显示:①山地民族旅游包括自然风貌、民族人文风光、民族建筑要素、文化展示场所、民风民俗和民族节庆等22个要素指标。②通过SNA分析发现,民族旅游体验要素网络结构核心多、密度高。其中,民族自然风光、旅游身心体验和民族餐饮体验是最核心的3个要素,最为边缘的要素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文化展示场所和山地气候感知。③黔东南民族旅游体验中游客总体较为满意,旅游体验质量较好,旅游者对黔东南的自然风光最满意,对于民族旅游特色旅游产品评价最差。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旅游照片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达旅游体验和目的地形象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较少研究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旅游照片对潜在游客旅游意向的影响。以微信朋友圈旅游照片为例,建构并验证以旅游照片为前因变量、符号属性感知为中介变量、旅游意向为结果变量、关系强度为调节变量的概念模型,研究结果为目的地营销组织了解游客行为和偏好,制定更有效的营销推广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