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青蛙     
<正> 保护好各种农业生产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我们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青蛙是农业病虫害的自然天敌,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对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青蛙的保护至今未有引起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注意和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集贸市场,甚至个别餐馆旅社附近出售青蛙肉,乱捕滥杀青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春末夏初是青蛙产卵的季节,所以提出保护青蛙就更为重要。我国蛙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国大约一百多种,我省也有一,二十种,它生活于各种环境,分布很广,无论是山区、平原、水田、旱地,树林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面临着立法缺失、主体桎梏、制度缺位和政策不足等多维困境,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立足点,是由我国的国情和农业生产方式等现实状况决定的,对于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循环农业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吉林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阐述了循环农业的概念及基本原则,分析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现状,并根据吉林省自身农业特点,并从推进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等三方面提出吉林省循环农业发展的方向,最后提出发展循环农业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态资源.农业生产实际上是土地资源的分配过程,土地的配置结构反映了农业的分配结构.因此,坚持土地作为资源、资产和劳动对象三者统一,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从大农业生态平衡角度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业资源经济学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已成为现代全球性日趋严重的普遍问题。我国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珍惜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是一项基本国策。展望将来,农业资源经济的研究愈益显得重要。但是,迄今并未形成一门系统研究的独立学科。为了促进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就几个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观点对资源和农业资源的新概念作了系统的分析概括;其次,对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范围与内容,提出了以侧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评价、综合开发利用、治理、保护与管理以及对社会资源中人口与劳动力的开  相似文献   

6.
德国非常重视农业环境保护.德国农业部制订的农业政策开篇即指出,除粮食生产外,农业还肩负着双重任务,即保护和维护自然的生存基础,特别是物种的多样性,地下水、气候和土壤的良性发展,同时保护自然景观,并使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使用.近年来,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深入分析德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特点,借鉴其做法与经验,对于解决我国农业环境保护面临的困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资源,将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都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最终实现"零排放"。将农业废弃物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再加工,是构建循环农业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循环型农业区别于传统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资源、环境、人口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污染趋于严重的我国更显得重要而紧迫。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早  相似文献   

9.
实践中,缺乏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是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难点。健全农业生态补偿融资机制对于确保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加大政府扶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强化银行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北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西北地区农业资源有5个优势和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区位偏僻、社会资源贫瘠四大制约因素。在资源约束下,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3个主导方向是强化农牧结合,大力发展食草性畜牧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汇型园艺植物;扩大农业空间,稳步发展沙漠农业。同时强调农业产业化,一要扩大产业化门路,二要延长产业链,三要提高档次。并提出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型农业等5个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项基本约束条件为前提,从广义上(时间上的可持续约束、空间上的可持续约束、资源管理上的可持续约束)和狭义上(粮食增长速率和人口增长速率的同调对应)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实际上的计算。并将中同从1952~1995年划为8个时段,分别作了可持续发展分析并寻求其背景原因,作出了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最后,对于未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基本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2.
许多土著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被外来植物改变,并因此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随着全球化的提速,这样的改变已经是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风险源.揭示土著群落可入侵性的机制,阐明群落抵抗外来种的主控因素,可为入侵预警和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土著群落可入侵性主要理论的生态学原理发现,这些理论聚焦于天敌、资源、非资源因素及其相...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和谐地发展,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本文以广西省为例,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伙房水库上游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即采用培育生物天敌、控制农药使用量、水田改为旱田和控制灌溉水的方法控制氮磷流失,从而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一直是人类的重要水源之一。进入工业社会,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和开采深度也进一步加大,洁净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工矿生产和城市生活源源不断地注入着活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地下  相似文献   

16.
农业文化遗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邹晶 《世界环境》2011,(1):10-11
过去数十年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通过使用现代农业机械和化学品。如农药化肥等来实现的。但这些方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于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计划——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  相似文献   

17.
鲁西北平原约53000平方公里,占山东省面积的34.6%;占黄淮海面积的20%。建国以来至70年代,鲁西北平原的农业生产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虽有较大发展,但总的来说,粮食生产发展速度不快,增长幅度不大;棉田面积变动大,产量很不稳定。最低年与最高年相比,差28倍!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根据鲁西北平原土地资源的现状,合理的布局农业,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鲁西北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机制通过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向和强度调控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路径,影响系统耦合效果。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典型退耕区域——陕北吴起县2016年497户农户调研资料的分析,验证了政策、信息(技术、市场)、农业资源、农业产业是系统耦合机制的基本构成和重要驱动要素,该县域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多维链型耦合机制。在这一机制作用下,农业产业有所发展,但仅停留在资源显性利用上,农业产业-资源系统局部相悖,系统对经济效益总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12,且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路径系数仅为-0.047;从各驱动要素间相互作用来看,农业产业与农业资源单向作用,系统部分链网缺失,说明目前的耦合机制不能有效支撑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良性运行,具体表现为:未充分挖掘林草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资源未达到最优配置。因而,下一步需通过对政策、信息(技术、市场)、农业资源、农业产业等要素的优化组合,构建新的良性耦合机制,进而实现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系统的优化耦合,促进退耕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与生态文明思想从根本上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解决了思想认识问题以后,关键是要找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与实施路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农业大国,新西兰的成功经验对于像四川这样的农业大省和梓潼这样的农业类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新西兰在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资源与严格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0.
鲁西北地区现状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论文从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评价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在建立模型分析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估算劳动力的剩余。结果如下: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为0.39hm2,而实际劳均耕地面积为0.34hm2;在现实收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约有53.3×104个劳动力需要转移,剩余劳动力约占农林牧渔业总劳动力的14.9%;规模种植压力指数K=1.18>1,表明耕地处于正压力状态(承受压力)。说明目前鲁西北地区单位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所拥有的耕地规模较小,致使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要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缩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规模,寻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