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硝化菌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殖速率和硝化活性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变化对硝化菌群的增殖能力及其对硝化作用活性的影响,确定了硝化菌群的最佳生长条件.研究发现,温度(θ/℃)、pH、供氧状况、无机碳源浓度等对于硝化细菌菌群的增殖能力及硝化作用活性具有较重要的影响,而含盐量高低几乎无影响.最适(θ、pH、[ρ(O2)]、[ρ(NaHCO3)]分别为30℃、pH8.5、3.5mgL-1、1gL-1,此时最大比生长速μm可达5.18d-1,最大比降解速υm可达48.43h-1.在含氧量较低时,氨氮浓度的升高使硝化菌群的μ值下降,υ值上升.考察有机碳对该菌群的影响发现,m(Corg)m-1(N)在0~0.5之间时,菌群有较大的比生长速率,并且硝化作用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一株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混合应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溴百里酚(BTB)鉴定培养基和稀释平板法从南京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水样本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反硝化产碱杆菌(Alcaligenes denitrificans),并将其命名为菌株BMB-N6.研究了菌株BMB-N6在不同浓度亚硝态氮条件下的反硝化能力,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该菌株最适的好氧反硝化条件,并且在实验室和大田条件下分别考察了菌株BMB-N6与蛋白质降解菌BMB-LA和氨氮脱除菌BMB-HKF复配形成的混合菌制剂的反硝化能力.结果表明,菌株BMB-N6在8 h内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可达94%,其最适亚硝态氮去除条件为摇床转速50 r·min-1,C/N比值4,pH 6,温度35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菌株BMB-N6为基础制成的混合菌制剂在12 h内可去除90%的亚硝态氮,在大田应用中7 d内可去除80%的亚硝态氮.  相似文献   

3.
采用溴百里酚(BTB)鉴定培养基和稀释平板法从南京市某市政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水样本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好氧反硝化细菌,经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反硝化产碱杆菌(Alcaligenes denitrificns),并将其命名为菌株BMB—N6。研究了菌株BMB—N6在不同浓度亚硝态氮条件下的反硝化能力,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该菌株最适的好氧反硝化条件,并且在实验室和大田条件下分别考察了菌株BMB—N6与蛋白质降解菌BMB-LA和氨氮脱除菌BMB—HKF复配形成的混合菌制剂的反硝化能力。结果表明,菌株BMB—N6在8h内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可达94%,其最适亚硝态氮去除条件为摇床转速50r·min^-1,C/N比值4,pH6,温度35℃。在实验室条件下以菌株BMB-N6为基础制成的混合菌制剂在12h内可去除90%的亚硝态氮,在大田应用中7d内可去除80%的亚硝态氮。  相似文献   

4.
同时硝化反硝化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吕锡武 《环境化学》2002,21(6):564-570
对同时硝化反硝化从物理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做了理论分析,并对亚硝酸盐氮的同时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化感物质对土壤硝化反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4种化感物质对土壤硝化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化感物质能减少NH4+向NO3-氧化,且高浓度比低浓度效果显著。4种化感物质的硝化抑制顺序为:阿魏酸>对叔丁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不同的温度和肥料可影响化感物质的硝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投加硝化菌的活性污泥工艺硝化效率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成达 《环境化学》2002,21(6):581-583
研究了在活性污泥工艺中用投加硝化菌的方法提高硝化效率的特性,试验用富氮废水生成硝化污泥,并将其剩余硝化污泥投加于处理初沉市政污水的活性污泥工艺试验装置,研究结果表明,投加硝化菌能降低常规活性污泥工艺硝化的泥龄要求、改善硝化效果以及减少为低温稳定运行而增加的硝化反应器容积。  相似文献   

7.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控制SBR反应器内pH值在7.5~8.5的条件下,实现了短程硝化生物脱氮工艺,NO2--N/NOx--N的比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同时发现pH值和DO浓度变化特征曲线在短程硝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另外,保持DO浓度在0.5~1.0mg/L,硝化时间为5.5h,可较好的维持短程硝化生物脱氮过程,且经过1个月的运行硝化类型没有发生改变,亚硝酸盐积累率仍保持在90%以上。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系统对COD和NH4+-N浓度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些硝化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硝化细菌选择培养基从土壤、污水中筛选获得了 10株细菌 (X0 1~X10 ) ,经革兰氏染色及生理生化鉴定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呈杆状或球状 ,均能够利用亚硝酸盐 .电镜观察发现 ,这 10株细菌均具有比较复杂的细胞膜结构 ,与报道的硝化细菌所特有的膜结构相同 .对硝化细菌的特征性基因norB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所有菌株均可扩增出该基因 .初步判断所筛选的细菌为硝化细菌 ,依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进行分类 ,主要为硝化杆菌、硝化球菌和硝化刺菌属等 .图 3表 4参 15  相似文献   

9.
潮汐流人工湿地(Tid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TF-CW)是一种新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并且在氮去除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对比4种不同进水方式TF-CW对NH4+-N和NO3--N两种氮形态的处理效果,并分析基质硝化反硝化强度与去除效果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处理深度基质的硝化反硝化强度。结果显示:4种进水方式的湿地模拟装置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差异性显著且与硝化强度差异性一致,闲置时间/反应时间为2∶1(D)的进水方式下基质的平均硝化强度最大,为(1.68±0.29)mg·kg-1·h-1,4种模拟装置的基质平均反硝化强度差异性也显著(P=1.202×10-5),连续流进水方式反硝化强度最大,为(2.99±1.58)mg·kg-1·h-1;TF-CW基质硝化强度与NH4+-N的去除率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2=0.849 7,P=4.285×10-14),反硝化强度与NO3--N的出水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2=0.844 8,P=6.939×10-14);装置上部0~30 cm的处理阶段硝化强度最大,随深度增加变化逐渐减小,反硝化强度在中部的30~60 cm阶段较高。本研究为TF-CW设计改善其运行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进行人工湿地设计时需综合考虑NH4+-N和NO3--N的整体去除效果,将潮汐流人工湿地与连续流人工湿地进行组合并合理配置,对污染物的去除更加全面有效。  相似文献   

10.
基于BaPS技术的高山草甸土硝化和反硝化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永恒  罗鹏  吴宁  陈槐 《生态环境》2008,17(1):384-387
应用气压分离(BaPS)技术测定了川西北高山草甸土硝化和反硝化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季节内,土壤总硝化、反硝化和N2O释放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即从6月份(硝化率:N 8.40 mg kg-1 d-1;反硝化率:N 0.48 mg kg-1 d-1;N2O释放率:N 84.48 靏 kg-1 d-1)开始增加,7月份(N 19.36 mg kg-1 d-1;N 0.60 mg kg-1 d-1;N 100.13 靏 kg-1 d-1)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到9月份(N 1.81 mg kg-1 d-1;N 0.24 mg kg-1 d-1;N 40.09 靏 kg-1 d-1)降为最小值.氮素物质基础(NO3--N和NH4 -N)不是影响该高山草甸土硝化和反硝化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和湿度是该高山草甸土硝化、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嗜盐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大连海岸的海泥中分离到 4株海洋光合细菌 :菌株C4 10、菌株DS2、菌株E3 和E4,它们都能在厌氧光照下营光异养生长 ,菌株C4 10还能够利用还原性硫化物营光自养生长 .依菌对NaCl的需求 ,菌株C4 10、DS2归属于嗜盐光合细菌 ,菌株E3 和E4属于耐盐光合细菌 .根据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光合作用内膜结构、泛醌组成、(G +C)的摩尔百分比等指标 ,菌株C4 10鉴定为Rhodovulumsulfidophilus (嗜硫小红卵菌 )、菌株DS2鉴定为Rhodobiummarinum (海红菌 )、菌株E3 和E4鉴定为Rhodobacterazotoformans.4株菌的营养成分分析表明 ,它们的细胞的最大生长量为 4× 10 9mL-1.粗蛋白含量占细胞干重的 5 5 %左右 ,菌株DS2高达 6 4 .2 % .4菌株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 ,特别具备人和动物所必需的氨基酸 .4株菌均含有辅酶Q10和类胡萝卜素 .其中菌株C4 10的类葫萝卜素含量最高 .图 1表 6参 14  相似文献   

12.
培育土壤中硫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的消长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不同含水量下潮土和褐土的培育试验,测定了土壤中硫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的消长变化及水溶性硫、有机硫和盐酸挥发性硫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中硫化细菌含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有增大趋势,其消长变化与有机硫和盐酸挥发性硫的含量变化有关,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趋于增大,潮土中硫酸盐还原菌的消长与水溶性硫含量呈显著相关,硫化细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的消长曲线表明,这两类硫细菌的消长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水体中氧化铁鞘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保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试管静止富集培养及生态模拟富集培养,结合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滴加法,成功地从150份水样中分离到94株鞘细菌.利用Winogradsky液体试管法进行产铁氧化酶鞘细菌的快速初筛,从中筛选出24株产铁氧化酶能力较高的菌株,再经摇瓶复筛,获得产酶活性最高的菌株FC9901.采用多相鉴定方法对菌株FC9901细胞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各种碳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9版,把该菌株鉴定为第十四群鞘细菌类(sheathed bacteria)球衣菌属(Sphaerotilus)浮游球衣菌(Sphaerotilus natans).对鞘细菌几种保藏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蒸馏水保藏法保藏时间长,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保藏方法.图3表7参9  相似文献   

14.
以10株具有促生及抑制病害的芽胞杆菌属菌株(Bacillus sp.)的培养物,按不同比例配制成5个混合剂型细菌制剂.A、B、C、D剂型播种时接种不结球小白菜30d后,株高、叶片数、根长和干重分别增加7.8%、6.2%、9.4%和13.8%,除C处理的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达显著水平.接种A和B剂型显著提高豌豆出苗率,出苗9d时两菌剂处理的地上和地下部干重分别平均提高92.3%和183.3%,并发现5株供试菌株对引起豌豆病害病原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以A、B、E三个剂型菌悬液培养水稻种子4d时,各处理的平均芽长提高33.3%,根长提高16.0%,培养25d时株高、根数和地上部干重平均分别提高16.0%、9.5%和22.7%,均达显著水平.B剂型的培养物培养小麦27d时发现对株高、叶片数和植株干重的影响都不显著,但对根数和根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认为,A菌剂最有利于供试作物出苗和苗期生长,其次为B剂型.表5参17  相似文献   

15.
三株分别属于光合细菌三个主要类群(紫无硫细菌、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的菌种和两种产甲烷细菌进行了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自养生长的光合细菌减少了产甲烷菌有CH4生成,而异养生长时紫无硫细菌Rhodopseulomous palustris能利用乙酸放出CO2供产甲烷菌利用。在光照厌氧条件下,三株光合细菌的生长培养物和静止细胞都能利用有机酸产氢,有时还伴随着CO2产出。同时试验了不同pH值、温度和光照  相似文献   

16.
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修复对虾养殖环境,从山东各地虾池底泥中分离出331株细菌,通过测定其对对虾饵料降解能力,筛选到虾池有机污染物降解菌10株,这些菌能以对虾饣料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对对虾配合饵料和蛤蜊肉具有较强降解能力(72h内CODMn去除率分别在60%和70%以上),并可在虾池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对养殖动物安全性试验证明,这些菌株对养殖对虾没有致病作用,且其中6株可提高对虾的成活率,这些降解菌具有快速消除虾池底部有机污染、修复对虾养殖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一株中度嗜盐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离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从四川自贡盐厂卤水污泥中,分离出一株中度嗜盐硫酸盐还原菌。菌体为短杆状,0.9-1.1×2.0-2.5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形成芽孢,不含脱硫孤菌素。固体培养基上无Fe2+时,菌落为半透明状;有Fe2+时菌落为黑色,直径为1-3mm。利用乳酸盐作为碳源,利用乙酸盐时必须添加生长因子。能在5%-25%(W/V)Nacl浓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浓度为9%-13%(W/V)。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值为7.0.根据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该菌为脱硫肠状菌属,但与该属已报导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嗜盐、碳源利用、最适生长温度以及其它一些特征上均有不同,因此可能是个新种。该菌是目前已报道的嗜盐浓度最高的硫酸盐还原菌。  相似文献   

18.
硅酸盐细菌解钾兼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紫色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解钾拮抗双重活性的硅酸盐细菌CS1和CS29菌株。接菌处理,其水溶性钾分别增加75%和65%,转化率达0.82%和0.72%。两株菌对革兰氏阳性的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等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筛选菌株中91.2%具有解钾活性,但拮抗活性菌株只占总数的11.6%,表明二性状之间无相关关系。表4参7  相似文献   

19.
嗜碱菌A4-10碱性纤维素酶产生条件及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48 份土壤和天然碱湖样品分离出能产生胞外碱性纤维素酶的嗜碱细菌135 株,其中7 株菌产酶活力大于3 U/mL,菌株A410 经条件试验后酶活力达21 U/mL,该菌产生碱性纤维素酶最适培养温度为34 ℃,最适碳源为CMCNa,最适氮源为复合蛋白胨和酵母粉,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55 ℃,最适反应pH9.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