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也被认为是最好的生物指示物种。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白龟湖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94种,隶属于13目34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河南省重点保护鸟类4种。自然保护区内鸟类Shannon-Wiener指数(H)为3.71,均匀度指数(J)为0.57,Simpson指数(D)为0.84,Margalef指数(M)为9.73,优势种为白骨顶(Fulica atra)。IUCN红色名录濒危等级中极危1种,濒危2种,近危2种,易危1种。东洋界、古北界和广布种鸟类分别为9、34和51种。冬候鸟、夏候鸟、留鸟和旅鸟分别为30、9、26和29种。不同生境中多样性指数也有所不同,H、J和D指数均以乡村农田、人工灌木丛和公园生境为较高,以湖泊、河流河汊和石滩滩涂生境为较低;但M指数以湖泊、乡村农田和河流河汊生境为较高,以公园、人工灌木丛和石滩滩涂生境为较低。此次调查不仅丰富了白龟湖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而且为保护该湿地冬季鸟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和丹霞地貌申遗委员会提供的各丹霞地貌区的资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共有各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78种,隶属于39科93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7科,34属,41种,Ⅰ级5种,Ⅱ级36种;被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收录128种,隶属33科、77属,极危2种,濒危7种,易危65种;被(2006)收录的植物共14科15属17种,濒危种(EN)3种、易危种(VU)6种,极危种(CR)1种;CITES(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的有5科,46属,107种.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9),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1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10种,Ⅱ级重点保护61种;被IUCN收录85种,其中,濒危种8种,易危种20种,极危种2种,其他为低危种;CITES收录100种,隶属于14目29科,其中单目单科单种的有5种;中国动物红皮书的动物有72种,其中,濒危种(EN)7种、易危种(VU)26种,极危种(CR)1种,其他为低危种.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丹霞地貌区的野生重点保护植物数目高于黄山、神农架、武夷山,与三清山的相近.但从被子植物的野生重点保护植物来看,要比黄山、武夷山丰富,说明了丹霞地貌植物区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丹霞山可能是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3.
于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对江苏东台进行了8次鸟类野外调查,结果显示,东台记录到180种鸟类,隶属于14目46科,其中分布型以古北界鸟类居多,共计80种(44.44%);居留型以留鸟、冬候鸟和夏候鸟为主,共计134种(74.44%)。国家Ⅰ级保护鸟类5种,为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勺嘴鹬(Eurynorhynchus pygmeus)、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和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2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1种,濒危(EN)3种,易危(VU)2种,近危(NT)5种,多分布于沿海滩涂生境。故应优先保护研究区内的湿地滩涂生境,可通过建设人工潮沟和近海浅水塘,维持关键光滩及制定长效监测方案等方法进行保护。研究结果可为世界遗产保护地条子泥湿地的管理以及该区域未来的鸟类监测提供本底数据。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期间对东洞庭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观察记录到208种,隶属于16目43科,同时对鸟类的区系组成、居留型、生态类型及重点保护鸟类进行了分析.图3,表3,参4.  相似文献   

5.
对广东汕头海岸湿地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00种,隶属15目31科,其中古北界鸟类43种,东洋界鸟类45种,广布种鸟类12种.区系组成呈南北鸟类混杂分布,鸟类的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该湿地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中的鸟类43种.对5个湿地样区的主要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反映汕头海岸湿地是水鸟类重要的越冬栖息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三屿围和六合围两个样区较高,分别为3.2306和3.2283,濠江口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981.群落多样性指数的高低主要受物种数量和各物种数量均匀度的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对鸟类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表3参9  相似文献   

6.
广东汕头海岸湿地鸟类群落与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克军  常弘 《生态环境》2005,14(5):746-751
对广东汕头海岸湿地的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00种,隶属15日31科,其中古北界鸟类43种,东洋界鸟类45种,广布种鸟类12种。区系组成呈南北鸟类混杂分布,鸟类的多样性表现出明显季节性。该湿地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中的鸟类43种。5个湿地样区主要鸟类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结果表明,汕头海岸湿地是水鸟类重要的越冬栖息场,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三屿围和六合围两个样区较高,分别为3.2306和3.2283;濠江口的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98l。群落多样性指数的高低主要受物种数量和各物种数量均匀度的影响。文章还提出了对鸟类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州南沙湿地鸟类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保护策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常弘  彭友贵 《生态环境》2005,14(2):242-246
采用系统抽样技术和样带法,对广州南沙地区湿地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95种,隶属15目34科68属。国家Ⅱ类保护种类11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16种。东洋界鸟类44种,古北界种类41种,广布型种类10种。鸟类群落多样性以近岸及海岸湿地最高,多样性指数3.4250,均匀性指数0.8711。南沙地区湿地鸟类资源丰富,分析了鸟类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开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湿地鸟类保护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厂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甘肃玉门地区繁殖期鸟类多样性及年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样线法对玉门地区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17目36科97种,其中水鸟46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10种。就居留型而言,夏候鸟(53种)和留鸟种数(23种)分别占鸟类总种数的54.64%和23.71%。各年度鸟类居留型组成略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F_(2,20)=1.385,P=0.296)。4种生境中,湿地生境鸟类物种多样性最高,村落生境最低;农田疏林和村落生境相似性指数最高,湿地和村落生境最低。湿地和荒漠生境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与其他生境之间均呈显著差异(P0.05);农田疏林生境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与村落生境之间无显著差异(P=0.065)。相关性分析发现,4—5月玉门地区平均降水量与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之间相关不显著(r=0.02,P0.05;r=-0.070,P0.05),而4—5月均温与鸟类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79,P0.05)。玉门地区繁殖期鸟类群落变化总体平稳,年间波动幅度小。  相似文献   

9.
于2015-2020年每年1月采用样区直数法对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18个样区的水鸟进行1次监测,探讨6年间水鸟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共记录水鸟7目12科47种87 433只.雁形目种类占绝对优势,其个体数占水鸟总数量的75.33%.共记录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白鹤Grus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vipio、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和黑鹳Ciconia nigra)以及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水鸟数量和物种数主要由雁形目和鸻形目鸟类组成,雁形目水鸟数量呈上升趋势,鸻形目水鸟数量波动大且呈下降趋势.鸬鹚类、鹳类、??类、鸥类的年际变化曲线类似.鹤类和鸻鹬类的数量高峰与低谷正好与上述4种水鸟类群相反.共记录优势种6种,以雁形目鸟类为主,其中豆雁Anser fabalis是连续6年的优势种.研究期间物种数(31-38种)变化不大,数量(7 313-21 883只)变化明显. 2020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6年中最低,主要因为豆雁占绝对优势(44.38%).上述结果表明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鸟资源丰富,在鄱阳湖濒危水鸟和水鸟多样性的保护与维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鸻鹬类较雁鸭类更难适应水位的变化;鸬鹚类、鹳类、??类、鸥类的生态需求类似,与鹤类和鸻鹬类的生态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湖区多样的微生境才能维持较高的水鸟多样性.(图2表3参34)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植物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研究特定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及区域生态恢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查阅资料、走访和路线踏勘结合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状况,并参照《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划分的属的分布区类型,统计了珍稀濒危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及其在同类分布区中的占比,并探讨了该公园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有珍稀濒危维管植物67种,隶属36科56属。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48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Ⅱ级43种;被《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批)收录的种类共45种,包括渐危种15种、濒危种7种及稀有物种14种,另有《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二批)8种。在这67种植物中,崖柏(Thuja sutchuensis)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红色植物名录的极危物种,另有濒危种6种,易危种7种,还有11种为近危或无危种。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共有10种分布区类型,属的分布区以温带成分为主,共41属,是热带成分的3倍之多。起源古老的孑遗物种丰富,且中国特有成分占了非常大的比例,以单型属和寡型属为主,单型属11属,寡种属7属,二者占总属数的32.1%。这与该公园古老的地质构造和奇特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古老的地质构造为珍稀植物提供了避难所,复杂奇特的地形地貌也为特有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定样带法和样点法对梅江流域的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01种,隶属16目49科127属,其中留鸟81种、冬候鸟67种、夏候鸟40种、旅鸟13种,分别占40.1%、33.3%、19.9%、6.7%;古北界种类95种(占47.3%),东洋界种类64种(占31.8%),广布型种类42种(占20.9%);国家I级保护种类1种,国家II级保护种类21种(占10%);《国际湿地公约》指定种类24种(占12%),《中澳候鸟保护协议》指定种类22种(占11%),《中日候鸟保护协议》指定种类76种(占38%),《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指定种类19种(占9%),有益的、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155种(占77%)。该流域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3.7617,均匀度指数0.7093。  相似文献   

12.
以调控湿地生态功能为途径,在分析双退垸次生湿地功能动态变化、现阶段功能特点及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洞庭湖区双退垸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方案,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洪泽湖湿地的11种生态服务功能,采用生态服务功能相容性分析方法,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6个功能区:重要物种栖息区、湖体水产养殖区、水产品精养区、水源供应区、社会文化功能区和污染物降解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缺乏针对其主要入湖口的研究。基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对洞庭湖主要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调查,分析了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d、Hg、As、Cu、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7、0.190、27.10、39.8、38.0和157.8 mg·kg-1,其大小顺序为ZnCuPbAsCdHg,Cd和As含量出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现象,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Cd、As、Pb和Zn等4种重金属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湘江入湖口,Cu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资水入湖口,Hg含量以沅江入湖口最高,除Pb外,其他5种重金属在湘江和资水入湖口的含量均大于平均值,表明湘江和资水入湖口污染较为严重;汛期与非汛期6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种重金属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AsCdZnPbCuHg,各入湖口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湘江入湖口资水入湖口沅江入湖口汨罗江入湖口澧水入湖口长江"三口"新墙河入湖口,其中湘江和资水入湖口为较高生态风险,其他入湖口为较低生态风险。入湖河流是洞庭湖湖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对洞庭湖湖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控应以入湖河流为主,其中尤以湘江和资水为重点。  相似文献   

15.
余德  周卫军  谭洁  郭子川  李娟 《生态环境》2014,(11):1799-1805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的淡水湖,对区域气候的调节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受全球变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洞庭湖区范围内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不一致。为了更好地认识洞庭湖区的地表温度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情况,同时为准确的判断该区温度未来的变化趋势奠定基础,利用1995年、2004年和2013年12景冬季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反演了洞庭湖区地表温度,并对反演的地表温度值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标准差分类法得到地表温度等级图。通过三时相温度等级图的面积统计与直观对比,分析了洞庭湖区在三峡蓄水前后的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资料、DEM、坡度等数据对洞庭湖区的温度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区各温度等级面积成正态分布,主要以中温区、较高温区和较低温区为主。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低温区主要分布在水体,而高温区则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2)受雨雪天气影响,2004年的高温范围减少,减少情况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面积变化比例分别是5.38%、2.12%、0.71%,表明冷气流对西洞庭湖区的温度变化影响最强,而东洞庭湖区最弱。(3)2013年高温范围增加,且变化强度呈现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的空间特征,面积变化比例分别是2.21%、2.38%、2.68%,表明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东洞庭湖区的地表温度受到较大影响。(4)植被的覆盖情况与温度相关性不明显,而坡度、海拔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坡度可以有效的减少冷气流对温度的影响,地势较高地区与阳坡出现高温情况则表明地表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05年、2006年的实地调查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总体特征,湿地维管束植物和水禽的区系组成特点,并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对比。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科的分化程度较低,属的分化程度较高,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在区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生活型角度分析,区系中草本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占据优势;从维管束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成分看,以温带分布属和世界分布属为主;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水禽区系的居留型构成以旅鸟和候鸟为主,地理分布成分构成以古北界种为主。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维管束植物和水禽种类都明显少于相邻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过程中小型兽类的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退田还湖工程实施后的小兽群落状况,2003~2010年对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后9种不同类型生境中小型兽类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调查.共布放64 432夹日,捕获小型兽3 066只,总的捕获率为4.76%,包括啮齿目10种和食虫目2种.小型兽类各种群的生态位宽度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最高,分别为0.819 8和0.765 6,为广生态位的种类;随后依次是臭鼩、东方田鼠、刺猬、巢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针毛鼠,分别为0.689 0、0.573 7、0.527 3、0.482 8、0.394 8、0.289 7、0.265 1、0.098 5;社鼠和大足鼠最低,仅在1种生境中有捕获.从生态位宽度指数的季节变化看,黑线姬鼠、褐家鼠、东方田鼠和臭鼩在四季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均较高.从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看,除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利用生境较广外,洞庭湖小兽群落可分为3个类群:栖息于环湖丘岗林地生境的社鼠、针毛鼠和黄毛鼠类群,以湖滩生境为主的东方田鼠、巢鼠和臭鼩类群,以及以村庄周围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的家鼠类群.从生态位指标和捕获数量看,黑线姬鼠、东方田鼠和褐家鼠是当地需要重点关注的种类.东方田鼠种群数量高峰年份与低谷年份比,其生态位宽度以及与其它种类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较高,高峰年份东方田鼠冬季在双退垸出现,说明退田还湖已扩大了东方田鼠的繁殖基地,对东方田鼠种群发展有利,在种群暴发年份,易形成更加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The variety of local animal sounds characterizes a landscape. We used ecoacoustics to noninvasively assess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various biotopes typical of an ecofriendly forest plantation with diverse ecological gradients and both nonnative and indigenous vegetation. The reference area was an adjacent large World Heritage Site protected area (PA). All sites were in a global biodiversity hotspot. Our results showed how taxa segregated into various biotopes. We identified 65 singing species, including birds, frogs, crickets, and katydids. Large, natural, protected grassland sites in the PA had the highest mean acoustic diversity (14.1 species/site). Areas covered in nonnative timber or grass species were devoid of acoustic species. Sites grazed by native and domestic megaherbivores were fairly rich (5.1) in acoustic species but none were unique to this habitat type, where acoustic diversity was greater than in intensively managed grassland sites (0.04). Natural vegetation patches inside the plantation mosaic supported high mean acoustic diversity (indigenous forests 7.6, grasslands 8.0, wetlands 9.1), which increased as plant heterogeneity and patch size increased. Indigenous forest patches within the plantation mosaic contained a highly characteristic acoustic species assemblage, emphasizing their complementary contribution to local biodiversity. Overall, acoustic signals determined spatial biodiversity patterns and can be a useful tool for guiding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