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周伟  米红  余潇枫  封宁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0):1904-1910
从人口的家庭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变化的角度对城镇建筑能耗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测算,2010~2030年,中国20~39岁的人口从4.46亿下降到3.28亿,减少约1.18亿;2030年全国的平均家庭规模从3.10人下降到2.48人,全国家庭数量将突破5.5亿户;按照现有模式发展,2030年城市化率达到64.2%.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下,2020年的城镇建筑需求总面积为3.14′1010m2,人均住宅面积为37m2,建筑能耗达到1.72′109tce;2030年的建筑需求总面积为3.84′1010m2,人均住宅面积为42m2,能耗为2.13′109tce. 从需求角度看,未来建筑规模的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未来会出现较大规模的住宅空置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建筑的节能减排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该文采用情景分析法,通过预测广东省2020年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分析不同政策选择对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进而梳理可行的节能减排途径,得到以下结论:(1)到2020年,广东省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将增长至3 547万tce和15 825万t CO_2,相对于2010年,增幅分别为41%和54%;推广可行的建筑节能技术,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约25%;(2)公共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量以及节能减排潜力均大于居住建筑,节能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推广是未来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3)楼宇自动化系统、热泵、太阳能热水器、建筑围护结构和节能灯具是广东省最具有推广潜力和节能潜力的5项技术;(4)节能灯和楼宇自动化系统在新建公共建筑中的推广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在既有居住建筑中的推广是未来最有潜力的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
三三 《环境》2006,(5):56-59
全面节能,务必节能!当土地、水、电、油等资源一再告急时,作为人均土地资源占有最少的国家,强调节能已成为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国目前住宅总能耗已占全国能耗的37%,98%的住宅为高耗能建筑,新建住宅仅有5%符合节能标准.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到了空调上.非常明显,我国的房地产业是真正的“耗能大户”  相似文献   

4.
赵敏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9):1583-1590
以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方法为基础,探讨了包括生活能耗在内的上海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定量研究了能源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数量等影响因素对CO2排放变化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上海市2005~2009年CO2排放增长了2949万t,如果不采取任何减缓措施,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增加将导致CO2排放增长量相当于现在的2.5倍.能源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减缓CO2排放增长的作用,对减缓CO2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50%和-22%.与2000~2005年对比分析发现,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减缓作用都有所下降,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挥减排的作用,但贡献率还很低.生活能耗的CO2排放影响因素中,相较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生活能耗上升是导致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且贡献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泥企业能源消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博峰  曹东  周颖  张战胜 《环境工程》2011,29(2):123-126
基于我国2007年水泥熟料全口径4 305家企业的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我国熟料生产企业的能耗特征,结论是企业分散,生产规模小(15.12×104 t/a),单位熟料能耗高(0.14 tce/t)。通过聚类分析,将熟料企业分为4类,提出小型企业是我国节能降耗和淘汰、重组与整合的重点。如果到2020年,全部淘汰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可以比基准情景节能0.19亿t标煤。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上海市工业能源消费总体情况的分析,认为工业能耗和工业总产值能耗虽逐年下降,但工业仍是上海市耗能的主要产业,工业总产值能耗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消费量和单位产值能耗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今后节能的重点行业,并提出了降低上海市工业能耗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筑能耗在北京市能耗总量中是关键的一部分,推广节能建筑对于北京市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北京市建筑节能工作中,采暖能耗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公共建筑能耗增加需要控制。在北京市低碳建筑推进工作中遇到了评测标准、检验方法的不完善,企业与个人的动力不足以及相关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的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从加强宣传与干预、建立低碳建筑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角度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选择低碳建筑,完善检测标准,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低碳建筑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的建筑能耗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况,并居高不下。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面积中占比例小,而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占比例较高。尽管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但节能改造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关心改造后的效果和带来的影响。本文引进经济管理学成熟的后评价理论,运用在建筑能源系统中,通过对改造后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系统全方面的分析,对能源系统进行后评价。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通过天津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一、二、三星级(各6个)绿色公共建筑,结合建筑能耗模拟计算,根据碳排放系数法建立了运营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化计算模型,分为建筑设备系统、水系统、碳排放和绿化系统碳减排三个部分,计算分析不同星级绿色公共建筑运营阶段的总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分项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选案例一、二、三星级单位建筑面积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依次分别为106.12,102.62,61.93 kg/(m~2·a),随着星级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趋势,三星级绿色建筑由于多采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降低,相对于二星级降低39.65%,一、二星级间幅度较小,仅为3.30%。  相似文献   

10.
风电场生命周期CO2排放核算与不确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风力发电技术生命周期能耗和CO2排放核算的详细方法.应用上海某风电场数据进行核算,结果认为,风机生产阶段能耗和CO2排放占风电场生命周期能耗和CO2排放的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68.23%和67.18%.不确定性分析认为,在所有强度参数中,钢生产综合能耗最为灵敏.风电场能耗强度和CO2强度分别为3.24gce/(kW?h)和9.47g/(kW?h),明显低于300MW火力发电机组的相同指标,分别为330gce/(kW?h)和915g/(kW?h). 20a服役期的50MW风电场满期后,同比300MW火电机组少排放CO2约234万t.  相似文献   

11.
在能源危机的时代,建筑节能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目前,贵阳市大型公共建筑总消耗34 670.929吨标煤,大约是公共建筑能耗的58%,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大约是普通居住建筑的10倍左右。本文在调查贵阳市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商场、酒店、政府办公、高校)能耗的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识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潜力环节,最后构建一套贵阳市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用协整检验和马尔科夫链等方法研究不同经济增长路径下河北省2017~2035年的能源需求与结构、CO2排放情况.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低速增长情景下,河北2035年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达到5.261tce和41613.294万tce,而高速情景下则分别为7.618tce和60258.456万tce.河北未来的能源结构将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份额短期内难以改变,预计到2035年煤炭的消费占比仍将达到88.16%.河北的CO2排放量将依然长期保持增长趋势.高速情景下,预计CO2排放量将从2017年的87699.314万t增加至2035年的159117.415万t,分别是同期低速增长情景下的1.01倍和1.45倍.应保持经济合理增长,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节能减碳目标,在中国的总能耗中建筑能耗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然而低碳住宅在中国刚刚起步,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建设技术方法也未成熟,低碳住宅的普及率很低。本文通过对国内现有的绿色住宅评价体系的分析,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初步提出一套大众能够接受的低碳住宅的建设方案,为今后低碳住宅的建设评估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情景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61.91×108~121.33×108tce;1870-2050 年,中国人均累计能耗最佳分布区间为207~294 tce,只相当于1870-2012 年美国人均累计能耗的46%、德国的56%、英国的57%.② 文献梳理表明,当前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峰值的各种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在62×108~79×108tce,而峰值年份则出现在2035-2045 年,论文认为除美国、英国和德国情景将有峰值出现外,其他情景尚不可能出现峰值;③ 法国情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于2040 年左右出现;日本、韩国以及基准情景预测显示,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到2%左右的低速增长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采用法国、日本、韩国情景较为合理,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当前,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人均能耗尤其人均累计能耗处于较低水平,过早乐观承诺能源消费峰值,易使气候变化谈判陷入被动;从中国国情出发,需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留有能源消耗空间;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积极倡导节能型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评价一个建筑的环境性能的好坏,必须充分考虑它的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建立了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模型,并对某钢结构建筑和某混凝土建筑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从结构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钢结构建筑相对于混凝土结构建筑有着较大的优越性,单位面积的建材生命周期环境排放仅为混凝土结构建筑的1/2左右,但是结构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里面只不到10%的比例,比例最大的是建筑使用阶段,影响建筑使用阶段空调能耗的主要因素是外围护结构的材料和形式,因此优化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最主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电力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不同发电方式和发电技术的电力CO2排放系数差别很大。研究发现,上海市2009年电力消费侧的CO2排放高于电力生产侧1 551万t,即上海市净调入电力的CO2排放为1 551万t,可见外来电CO2排放的正确测算对全市及各终端消费部门的CO2排放有重要影响。从排放系数来看,消费侧的CO2排放系数只有生产侧排放系数的81%,得益于外来电中可再生能源比例高于本地电力。2009年由于外来电的引入,上海市电力消费避免了178万t的CO2排放。就火力发电而言,上海市单位发电能耗和CO2排放略低于华东电网平均值,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基于以上研究,从提高火力发电的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分布式供能和其他新能源技术、建设智能电网等方面提出上海市减缓电力CO2排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厦门大学职工砖混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住宅住户的调查,将住宅建筑生命周期分为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建造、建筑使用、建筑拆除和废旧建材处理6个阶段,计算了2种建筑结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结果显示:2种建筑碳足迹都为2.3 t/m2左右,砖混结构的人均碳足迹高于剪力墙结构,分别为67.98 t/m2和64.47 t/m2;2种住宅绝大部分的碳排放来自建材生产和建筑使用两阶段,剪力墙结构住宅在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量为0.673 4 t/m2,是砖混结构的2倍多;剪力墙结构住宅使用期间的碳排放量为1.59 t/m2,为砖混结构的81.2%。剪力墙结构住宅建材生产和建筑使用碳排放占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例分别为29.28%和69.13%,砖混结构住宅则为14.01%和84.81%。研究结果可为发展低碳建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能耗高的问题一直未能根本解决。对该环节开展能耗分析是综合评价垃圾分类环境、经济效益的基础,也可为我国城市垃圾分类运输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基于分类垃圾性质与产生特征,结合运输车辆运行规律,构建了以居民区、办公区/商业区及学校为主要业态的3类典型城市区域分类垃圾直接运输,以及一级转运运输场景,并对各场景综合能耗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不同典型城市区域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单位能耗差异不显著[直运0.11~0.12 kgce/(t·km),转运0.06~0.08 kgce/(t·km)],分类运输较混合运输能耗增加77%~116%(直运)和25%~42%(一级转运),而转运操作对运输能耗的降低与运输距离负相关。对各垃圾组分而言,厨余垃圾运输能耗[直运0.09~0.10 kgce/(t·km),转运0.05~0.07 kgce/(t·km)]略低于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直运0.11~0.13 kgce/(t·km),转运0.07~0.08 kgce/(t·km)],而有害垃圾运输能耗最高[直运0.21~0.30 kgce/(t·km),转运0.13~0.20 kgce/(t·km)]。  相似文献   

19.
建筑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开发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负荷.以上海市为案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北京工业大学和Ecoinvent数据库中的建筑材料生产数据,采用ReCiPe法对上海市建筑物的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对未来的环境影响潜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上海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所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中人类毒性、金属损耗最为突出,约占总环境影响的45%和20%;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钢筋和木材的生产,对各类环境影响贡献度分别约为47%、17%;高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中的工厂建筑物化环境影响在各自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按现有趋势发展,2020年上海市居住建筑开发规模和环境影响潜值均将达到2014年的1.52倍,非居住建筑则可达到2014年的1.14倍.针对上海市建筑材料环境影响分析结果,为有效减轻上海市建筑物的环境影响,需重点关注钢筋、铝材、木材以及混凝土的生产,识别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转移环节进而改进工序;在设计阶段考虑选择环境影响负荷低的绿色建材,如混凝土砌块、高性能混凝土等,从而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应重点关注隐含环境负荷高的高层居住和工厂建筑类建筑,通过降低建材使用量等方案降低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