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吉林市农药厂排污口采集的污泥样品,通过富集培养,从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阿特拉律(AT)高效降解菌JLNY01,该菌在10℃一定浓度的AT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驯化,降解率可达83.6%。在30℃下,AT能够达到完全降解。经初步鉴定该菌为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2.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进行了不同的pH值(pH=5.0~10.0)、不同的温度4~20℃条件下污染质阿特拉津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AT菌在pH值为5.0~10.0时对农药污染质阿特拉津均具有降解能力,且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0;在4~20℃的实验温度范围内,AT菌能够降解代谢污染质,并随温度的升高,降解能力增强。20℃时降解率为38.84%。模拟治理中,设计了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达到31.08%。  相似文献   

3.
油脂高效降解菌处理含油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4种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了 1 2种菌 ,考查了它们对含高浓度植物类油脂污水的降解能力 ,各菌种 72h内对CODCr超过 1 0 g/L油脂配水的去除率都接近或超过 80 % ,特别是编号为GSH -1 ,GSH -2 ,GSH -3的 3种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 94 2 % ,92 9% ,92 5%。选用高效降解菌GSH -1进行了相关影响条件试验 ,发现表面活性剂对该菌降解油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该菌生长适宜条件为 :pH 6~ 7,温度为 3 2~4 5℃ ,油脂浓度 <2 g/L ,适宜条件下该菌在 3 0h内对餐厅实际含油污水CODCr的去除率达 86%。表明经筛选驯化所获得优势菌在高含油、含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去除油脂类污染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本溪市某焦化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驯化得到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C1,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该菌能在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且最高可耐受2 000 mg/L的苯酚。对该菌降解性能研究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苯酚降解能力,在苯酚浓度为400 mg/L、30℃、pH值7.0、摇床转速120 r/min、接种量5%的条件下,培养24 h后苯酚降解率可达99%以上。葡萄糖对该菌体的生长及苯酚降解能力均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0.5 g/L)葡萄糖可以提高该菌对苯酚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5.
从处理石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1株荧光假单胞菌FS 1及处理焦化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 1株铜绿假单胞菌FS 2和 1株短杆菌FS 3。研究了这 3株菌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最适降解条件 ,比较了其降解特性。荧光假单胞菌FS 1、铜绿假单胞菌FS 2和短杆菌FS 3最适pH分别为 6 5~ 8 0 ,7 0~ 8 0和 7 0~ 8 0 ;温度为 2 0~ 3 5℃ ,1 5~ 3 5℃和 1 5~ 3 5℃。他们对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其半寿期 :荧光假单胞菌FS 1 <铜绿假单胞菌FS 2 <短杆菌FS 3 ;荧光假单胞菌FS 1是一株高效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降解菌。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除草剂阿特拉津污染微生物治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的静态降解实验及其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治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T菌在pH值为5.0~10.0时对农药污染质阿特拉津均具有降解能力,且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8.0;在实验条件(t=10℃,pH=7.5)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达到31.08%;同时环境因素也随着AT菌作用的变化而变化,其中,DO、pH随AT菌作用加强而其值减小.另外,设计了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并且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下降60.54%.清水冲洗10d的渗透性恢复率为48.96%,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咪唑乙烟酸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伟  白鹤  程茁  曲娟娟  徐伟钧 《环境科学》2008,29(5):1359-1362
从生产咪唑乙烟酸化工厂排污口的污泥和长期施用咪唑乙烟酸的混合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降解咪唑乙烟酸的细菌.该菌株在72h内对500mS/L的咪唑乙烟酸降解率达到90%以上. pU为5时,500mS/L的咪唑乙烟酸72h内可全部降解,而pU 8和pH9条件下,72h咪唑乙烟酸的降解率仅为50%左右,酸性条件比碱性条件更适合降解菌的生长.25℃和30℃条件下,降解菌对咪唑乙烟酸的降解效率较高.25℃, pH 5是降解菌对咪唑乙烟酸降解的最佳条件.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 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产碱菌属.  相似文献   

8.
两株甲苯高效降解菌降解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自行研制的玻璃龙头塞三角瓶对2株甲苯降解高效菌的甲苯降解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在纯培养和以甲苯为单一碳源条件下进行摇瓶实验,结果发现,在初始液相浓度为0~75mg/L范围内,甲苯不会对2株菌的甲苯降解活性产生抑制作用.2株菌对甲苯进行降解的适宜pH值约为7~8,适宜温度范围为28~37℃.比较适宜条件下甲苯降解动力学参数可知,2号菌的甲苯降解性能优于1号菌,其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和表观最大比增殖速率分别为0.40h-1和0.18h-1.  相似文献   

9.
溴氨酸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污泥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溴氨酸降解菌,该菌株能够以溴氨酸为唯一碳、氮源及能源生长.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对16SrDNA序列进行同源比较,鉴定该菌株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定名为Sphingomonasxenophaga .菌株的最适降解与生长条件为:pH =7 0 ,温度3 0℃,转速15 0r·min- 1 ,接种量8% .在最佳条件下,溴氨酸的降解率可达90 %以上,菌株可耐受的溴氨酸浓度为10 0 0mg·L- 1 .通过分析菌株对水杨酸、邻苯二酚及邻苯二甲酸的利用情况,推测该菌株可能通过邻苯二酚的代谢途径降解溴氨酸.  相似文献   

10.
阿特拉津降解菌SD41的分离鉴定及土壤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东省多年施用阿特拉津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阿特拉津降解菌SD41,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该菌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生长,48 h内对1 000 mg/L的阿特拉津(pH 7.0)降解率为94.95%,在16~42℃、pH 7~10、0%~3%盐浓度条件下,对阿特拉津都有较高的降解率,外源性氮源对其降解无影响。该菌含有trzN和atzBC 3个阿特拉津降解基因。敏感作物盆栽试验证明,该菌株处理7 d能明显恢复小麦的各项生物量指标,具有很好的土壤修复能力,可为阿特拉津的生物修复提供良好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中内分泌干扰物阿特拉津UV光氧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汪力  高乃云  魏宏斌  夏丽华  崔婧 《环境科学》2006,27(6):1144-1149
采用单独紫外光氧化工艺去除饮用水中低浓度阿特拉津,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阿特拉津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阿特拉津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单独紫外光氧化对阿特拉津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光强为205μW/cm2条件下,光解120min后,阿特拉津去除率为92.38%.阿特拉津的光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通过提高紫外照射光强,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阿特拉津的去除率.阿特拉津的初始浓度对光解反应基本没有影响.自来水中的有机物及多种离子的存在会降低阿特拉津的光解速率.紫外光氧化阿特拉津主要降解途径是脱氯反应,反应速率很快.羟基化产物(OHA)是主要的中间产物.OHA在紫外光作用下可以继续发生脱烷基反应,生成OHDIA和OHDEA,反应速率非常缓慢.反应液中pH值的变化与中间产物的形成过程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POPs污染物莠去津在长期定位施肥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朱鲁生  谢慧  宋艳  孙瑞莲  张夫道 《环境科学》2007,28(12):2821-2826
在建立土壤中莠去津残留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该药在长期定位施肥处理土壤中的降解动态.土壤中的莠去津残留物用丙酮提取,经液-液分配和柱层析净化后,气相色谱检测.莠去津的最低检出量为6.4×10-12 g,在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6.4×10-9 g·kg-1,土壤中0.11、1.1、11.0 mg·kg-1这3个浓度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1.41%±4.36%、93.58%±4.54%、 90.35%±3.59%,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运用该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莠去津在长期定位施肥处理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CK、NPK、NPK+M、NPK+S施肥处理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0.6、 23.0、 28.5、 33.2 d,由LSR分析可知,NPK肥和有机肥的施入明显加快了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单独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均证实莠去津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中的碱解氮、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3、0.982?6和0.952?1,原因可能是这些土壤养分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碳素和氮素,微生物活性较高,从而致使莠去津在土壤中降解加快.  相似文献   

13.
降解-示踪质粒的构建及性能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物强化中采用报告基因技术对降解质粒进行标记,可实现对基因工程菌和降解基因的原位监测。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阿特拉津脱氯水解酶基因(atzA)重组,构建降解-示踪功能质粒,实现对阿特拉津降解质粒的示踪标记,并对转化获得的基因工程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及阿特拉津降解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将gfp和atzA基因克隆至质粒载体pUC18所获得的重组质粒,经检测含有atzA基因,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并可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携带重组质粒的基因工程菌具有阿特拉津降解活性;且在活性污泥中产生绿色荧光现象,可通过原位观察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NaClO添加量、n(Fe2+):n(NaClO)、反应时间、土壤pH、腐植酸与无机阴离子对阿特拉津降解效率的影响,对比Fe2+/NaClO氧化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探究了FeSO4活化NaClO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NaClO添加量为10 mmol,n(Fe2+):n(NaClO)为1:1时,阿特拉津降解效率最佳,为82%;其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Fe2+/NaClO体系比单独的NaClO可产生更多的·OH参与阿特拉津降解;降解过程受土壤pH(3~9)影响较小;腐植酸和无机阴离子(Cl-、HCO3-)对阿特拉津降解有消极影响。经过Fe2+/NaClO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门类丰度发生明显变化,如Proteobacteria门丰度由25.46%变化为72.73%。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SO4-·(硫酸根自由基)对阿特拉津的降解能力,以Fe3O4为K2S2O8活化试剂,以阿特拉津为研究目标污染物,运用UVA/Fe3O4/K2S2O8体系系统探讨阿特拉津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降解过程,并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UVA/Fe3O4可以有效活化K2S2O8来降解阿特拉津,最佳c(K2S2O8)为1 mmol/L,反应6 h阿特拉津降解率可达到90%.淬灭试验表明,SO4-·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贡献率约为96%;HO·的作用比较弱.初始pH为3时,阿特拉津6 h的降解率为98%,总铁的溶出量达到0.9 mg/L;而初始pH为7时,体系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率达到85%,基本没有总铁的溶出,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在腐殖酸存在的条件下,UVA/Fe3O4/K2S2O8体系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果优于UVA/Fe3O4/H2O2体系.对Fe3O4催化剂进行3次循环测试,阿特拉津的降解率分别为90%、89%和86%.研究显示,UVA/Fe3O4能用于活化K2S2O8的高级氧化体系中,可有效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   相似文献   

16.
土壤中阿特拉津环境行为及降解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环境行为及降解转化问题,介绍了除草剂阿特拉津,主要包括阿特拉津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目前阿特拉津的使用状况,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水、大气和土壤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人们源源不断地将工业及生活垃圾,废气排放到环境当中,带来了严重影响.全球环境日益被破坏,为了全球粮食的供应,农药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探讨了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及降解转化,包括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和阿特拉津的降解转化.  相似文献   

17.
苏郡  朱鲁生  李絮花  王军  谢慧  王金花  王琪  贾文涛 《环境科学》2010,31(10):2475-2480
以莠去津降解细菌HB-5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氮、磷肥单一及复合施肥对HB-5细菌降解土壤中莠去津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探讨了莠去津降解率与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及莠去津降解过程中生态毒性的变化情况.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分别采用碱解扩散法及0.5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的生态毒性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实验的前5d,不论氮、磷肥单一或复合施肥均能够明显促进HB-5对莠去津的降解,不同施肥条件下莠去津的降解速率依次为:氮、磷肥复合单施磷肥单施氮肥不施肥料对照;实验5d后,各处理中莠去津降解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均达到了95%以上.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着莠去津的降解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壤的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莠去津经HB-5菌株降解后,土壤的生态毒性显著降低;各施肥处理土壤中莠去津的生态毒性均低于不施肥处理的土壤;实验的前5d,各处理土壤中生态毒性的大小依次为:氮、磷肥复合单施磷肥单施氮肥不施肥料对照.实验7d时,各处理土壤中莠去津的生态毒性均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氮磷肥料的施用不仅能促进HB-5菌株对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而且能加速降低土壤的生态毒性,为莠去津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锌粉降解地下水中的农药阿特拉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Zn0催化还原模拟地下水中阿特拉津.结果表明,Zn0比Fe0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反应5d对阿特拉津的降解率为100%,在Zn0还原脱氯的过程中,溶液的pH值逐渐增加,反应过程中通过添加磷酸缓冲溶液调节pH值,24h降解率达到100%.阿特拉津降解产物的GC/MS鉴定表明,阿特拉津还原脱氯的产物为2-乙胺基-4-乙丙胺基-1,3,5-三嗪(DCA).  相似文献   

19.
阿特拉津生态毒性与生物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阿特拉津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使用了40多年,目前仍然是应用广泛的化学除草剂之一.在许多国家及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中都检测出了阿特拉津及其降解产生的中间产物.阿特拉津在土壤和水体中的持留期较长并具有生物蓄积性,不但对粮食和食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而且会扰乱和破坏生物活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因此,深入研究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问题及其污染水体和土壤的生物修复,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从阿特拉津生态毒性、阿特拉津降解微生物及降解途径方面,对降解阿特拉津的酶学、遗传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概况作简要介绍,为更好的利用生物技术修复阿特拉津的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is work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degradation of herbicides in the copper-polluted water bo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II) alone could induce a photo Fenton-like reaction to enhance the degradation of atrazine, in which hydroxyl radical ( OH) was a main active species. Humic acids restrained atrazine degradation, nevertheless, when introducing Cu(II), the photodegradation was accelerated, in which singlet oxygen (1O2) replaced OH acting as the prevailing species. A feasible mechanism for the photochemical process was also proposed, which is help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al photochemistry of atrazine in the copper-polluted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