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红矸石作为混凝土轻集料的机理分析,结合协庄矿的具体实践,对红矸石作为喷浆骨科进一步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煤矸石生产轻型空心砌块是煤矸石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未自燃煤矸石进行燃烧、破碎,制成轻集料,加入水泥和外加剂,生产出性能优良的煤矸石轻型空心砌块。作为一种新型墙体材料,与传统墙体材料相比,具有质轻、保温、高强、节约能源和减少开支等优点,同时还具有利废率大、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因此,煤矸石生产空心砌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治理煤矸石的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天津地区某台锅炉进行了制粉系统的粗粉分离器技术改造,由轴向型分离器改为静、动叶结合型旋转式分离器。为检验改造后新型粗粉分离器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对该锅炉制粉系统进行了制粉系统性能试验。试验证明:新型粗粉分离器对煤粉细度的调节幅度大,调节性能较好,但是还需要在今后的运行中不断进行调整,才能将粗粉分离器效率及制粉单耗调到最佳值。  相似文献   

4.
将收集的废弃混凝土破碎细集料筛除粒径大于0.75mm的细集料,基于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再生细集料取代率、硅粉取代率和减水剂掺量对砂浆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的影响,得出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和各因素的影响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掺硅粉再生砂浆的最优配合比。以此以期为再生砂替代砂浆中天然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与天然石灰岩集料对比,分析了砖混类再生集料的各项物理特性,并研制无熟料矿渣水泥用于该再生水稳材料。实验结果表明:砖混类集料用于水稳材料具有高压碎值、高最佳含水量等不利特性,以其代替天然集料制备水稳材料抗压强度下降,干缩风险增大。利用无熟料矿渣水泥作为无机结合料时,以其制备的水泥稳定碎石的7天抗压强度及相应的水泥掺量均能满足高等级公路基层的要求。该水泥具有微膨胀和抗硫酸盐腐蚀特性,且廉价易得,应用于道路基层时可望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作集料,经济与社会价值兼备。  相似文献   

6.
金属的拉伸和镦粗实验是研究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2个基本实验;而金属的自由镦粗又是人们用来研究自由表面裂纹和材料可加工性能的一个方便而实用的实验。重点介绍了高-径比与摩擦系数对镦粗变形行为与可加工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曲线。  相似文献   

7.
钢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增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纤维混凝土是将少量的钢钎维均匀地撒布于混凝土板的上下表面.中间仍为素混凝土。利用了钢钎维的增强性能对板面薄弱部分进行加强。通过梁的弯曲疲劳试验.得到钢钎维混凝土和素混凝土的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得出钢纤维对混凝土疲劳性能增强机理。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用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可行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克锋 《重庆环境科学》1999,21(1):54-55,58
研究了粉煤灰细度,颗粒形貌及掺量对水泥强度和混凝土强度及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掺入二、三电场的原状粉煤灰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但可以较为显著地改善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工程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上海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工程性质,测试了原状炉渣及经几种规格方孔筛过筛后炉渣的粒径分布、物理组分、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密度、吸水率和坚固性等指标。实验结果显示 :原状炉渣粒径分布均匀,含有一些大颗粒,物理组分复杂、强度高、坚固性好 ;与天然石料相比,含水率和吸水率高、密度小 ;过筛后炉渣的工程性质优于原状炉渣。同时讨论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用作公路基层集料的技术可行性,确定采用 2 6 5mm方孔筛过筛可以作为炉渣用作公路基层集料时的一种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麦草木质素水泥混凝土减水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将从麦草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进行磺化改性,探索其作为水泥混凝土减水剂的可行性,研制了ZS-3号减水剂,同时对麦草造纸黑液资源化治理工艺中产生的含磺化木质素素糖液进行了水泥混凝土减水性实验,研制了ZS-2号减水剂,实验结果表明,ZS-3使水泥混凝土减水率达10%,7d抗压强度增加18%,28d抗压强度增加5%,达到水泥混凝土普通减水剂性能。ZS-2使水泥混凝土减水率达10%,7d抗压强度增加73%  相似文献   

11.
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面综述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改性的试验方法、试验条件和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2.
绿色高强混凝土——硅灰混凝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硅灰是冶金厂生产硅铁和工业硅过程中产生的废灰,硅灰混凝土为绿色混凝土,它不仅节约了水泥熟料,而且改善了环境,大大促进了混凝土和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混凝土中掺入硅灰可得到高强和超高强混凝土,用此混凝土浇制的结构物其安全度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显著,硅灰混凝土还可以有效抑制碱骨料反应,提高结构物的安全度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Stratigraphy, lithology and depositional structures of Liassic red limestone-breccias of the Adnet Formation, including the 'Adnet Scheck', were studied at several outcrops of the Northern Calcareous Alps (NCA) south-east of Salzburg. A four-fold lithostratigraphic division is proposed for the Adnet Formation of the Osterhorn Mountains: the hemipelagic Schmiedwirt (Sinemurian) and Kehlbach (Carixian) member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pelagic Saubach Member (Toarcian) by a layer of amalgamated breccias (Scheck Member, probably Domerian to early Toarcian). Several other breccia beds occur locally from the base of the Kehlbach Member up to the lower Saubach Member. Although the sediments overlying the Scheck Member breccias are of coeval age, the ages of the underlying strata are very different.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submarine Liassic erosion during a period of resedimentation from the middle Carixian until the early Toarcian. At least 10–15?m of partly lithified sediments were eroded by gravity flows. The entire Kehlbach Member and up to two-thirds of the Schmiedwirt Member were removed at Adnet. The breccias originated from submarine debris flows. Repeated flows over a long period and the depositional setting exclude a triggering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Most probably they arose from tectonically triggered slumps and slides of superficial sediments. The 'Scheck' was initiated on the steep upper slope of the drowned Triassic Adnet reef and flowed to the north-east.The Pliensbachian to early Toarcian period of tectonic activity indicated by the breccias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uring the Liassic in the Osterhorn Mountains and other parts of the NCA. From the large-scal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breccias and in accord with published data, a roughly north-east trending strike-slip fault zone is proposed, crossing the NCA south of the Osterhorn block, with a peaking activity during the Pliensbachian to early Toarcian as the cause of the tectonic movements.  相似文献   

14.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能解决日益发展的建筑业带来的环境问题,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建筑业进行调研,具体分析了乌鲁木齐地区废弃混凝土的现状,提出其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在乌鲁木齐地区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应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并对乌鲁木齐地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碎砖骨料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正交法试验分析了碎砖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提出水灰比和碎砖骨料掺量分别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倡导用碎砖做混凝土骨料,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进口移动式破碎-磁选-筛分设备,将混凝土类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并掺入制备混凝土、干混砂浆、道路无机混合料。检测结果表明,再生制品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比例可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不同材质屋面径流水质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雨季对重庆市6场降雨时段的屋面径流进行采样监测,分析了水泥屋面和瓦屋面径流污染物的出流过程和初始冲刷现象,并且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降雨特征对径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材质屋面径流水质参数中CODCr和TN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以ρ计)均超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Ⅴ类标准,为屋面径流主要污染物.水泥屋面的CODCr、TN、NO3--N、TSS、Cu和Zn的EMC明显高于瓦屋面,分别高出1.63、1.57、1.15、1.70、1.50和1.88倍.在水泥屋面上,ρ(CODCr)、ρ(TN)、ρ(TP)和ρ(TSS)变化幅度大于瓦屋面,并且其峰值滞后或同步于最大雨强;在瓦屋面上,ρ(CODCr)、ρ(TN)、ρ(TP)和ρ(TSS)的峰值提前或同步于最大雨强.瓦屋面各污染物FF30(初期30%径流携带的污染负荷)的平均值均高于水泥屋面;水泥屋面各污染物(除Zn和Cd外)FF30的标准差均高于瓦屋面.各污染物的EMC与降雨量、平均雨强、径流量和最大雨强呈负相关;溶解态重金属的EMC与前期晴天数呈负相关,其余指标均与前期晴天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汪振双  苏昊林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10):3801-380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考虑混凝土重复再生利用的环境影响分配,对重复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和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并基于功效系数法优化出混凝土最佳重复再生次数.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强度和电通量随着重复再生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经3次重复再生后,混凝土28d立方体抗压强度为33.3MPa,满足设计要求,而坍落度和电通量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分别减小和增大了38.9%和85.7%;混凝土材料的生态效率随着混凝土重复再生次数的增加而提高,混凝土材料的GWP、CED和CMR的值均随着混凝土重复再生次数的增加而降低,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MR > GWP > CED;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坍落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电通量、GWP、CED和CMR等6个指标,4种混凝土配合比情景中,混凝土总功效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一次再生混凝土 > 二次再生混凝土 > 三次再生混凝土 > 普通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应用环境舱研究室内混凝土墙体中氨的释放规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环境舱模拟研究了随温度(T)、相对湿度(RH)和空气交换率(AER)变化墙体试块中氨的释放规律,并将现场实验结果与环境舱的模拟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T和RH一定,随着AER的增大,舱内氨气平衡浓度下降,氨气挥发速率和完全释放时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AER和RH一定,舱内氨气平衡浓度和挥发速率随T升高而变大,完全释放时间减小;与AER和T相比,RH对氨气释放的影响有限;通过与现场通风实验和浓度监测结果比较,考虑到室内墙体老化时间等因素,环境舱实验与实际住宅测试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在一般的情况下,使用含尿素防冻剂的住宅,其墙体中氨释放完全大约需要10~32年.  相似文献   

20.
Fe~0对土壤中硝基苯的还原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恒温培养为方法,GC-M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在常温常压下土壤中硝基苯(NB)在Fe0作用下的还原反应。结果表明:Fe0能将硝基苯苯环上的硝基转化为胺基,从而达到降低毒性、增加可生化性目的。反应条件如时间、零价铁用量、初始pH等均对NB的还原效率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当初始pH值控制在偏酸时更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在硝基苯浓度约为0.0025mmol/g的2.00g模拟污染土壤中,Fe0加入量50mg、初始pH=4、反应时间5h的条件下,零价铁对土壤中NB的还原效率可达到96.58%。此外,本文还对Fe0还原NB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