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长三角和珠三角农业土壤对Pb、Cu、Cd的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长江三角州和珠江三角州10种代表性农业土壤对重金属Pb、Cu和Cd的吸附与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大多数土壤对重金属有较强吸附能力,土壤性质对重金属吸附与解吸行为有很大影响。其中,pH值是影响土壤对重金属吸附与解吸的最重要因素,土壤重金属吸附量随pH值增加而增加。土壤pH值和有机质或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如乌栅土、青紫泥田、黄斑田),其对重金属吸附能力高于pH值和有机质或粘粒含量较低的土壤(如黄筋泥、粉泥田)。重金属解吸量随重金属吸附量和土壤重金属饱和度增加呈指数增加趋势;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从强至弱依次为Pb、Cu、Cd;当3种重金属共存时,重金属之间竞争能力强弱顺序与吸附能力顺序相同。重金属之间竞争作用随土壤酸度和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
高pH值是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化土壤的显著特征,研究盐碱化土壤的高pH值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和释放规律,可为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控制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节pH值,采用土柱淋溶的方法,模拟盐碱化土壤的Cd和Pb的吸附-解吸过程,研究pH对盐碱化土壤重金属Cd、Pb吸附-解吸特征、形态和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定的pH范围内,盐碱化土壤对Cd的吸附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呈升高趋势,在pH值为8时达到峰值,对Pb的吸附量随pH的升高呈波动状变化状态,在pH值为10时达到峰值;同时,Cd的解吸量随吸附量增加而线性增大,解吸量随pH升高而增加,但解吸量随吸附量变化而变化的幅度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Pb的解吸量随吸附量增加而呈选择性增加。随着pH的升高,Cd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变化趋势相反,生物活性基本不变,其Fe/Mn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含量不变;Pb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随着pH的升高而升高,生物活性增强,有机结合态的含量减少,Fe/Mn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含量不变。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化土壤的高pH值可以降低土壤对重金属Cd、Pb的吸附,缓解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生态、粮食及其食品安全压力。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对污染土壤中吸附态Pb(Ⅱ)的解吸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解吸直接影响重金属在土壤及其生态环境中的形态转化、迁移和归趋.利用螯合剂促进普通植物富集吸收土壤中重金属是一种新的土壤组合修复技术, 向污染土壤中施用螯合剂可增加土壤溶液金属的浓度和活度,有利于金属到根部而被植物吸收.通过吸附等温实验研究了壳聚糖对污染土壤中铅的解吸作用.将壳聚糖提取液加入含Pb土壤中结果表明,壳聚糖螯合剂能提高土壤中吸附态铅的解吸效率,增加解吸溶液中Pb2 的浓度.壳聚糖对污染土壤中铅的解吸作用随着壳聚糖加入量的增大而增大,用浓度为0.4 g·L-1的90%脱乙酰度壳聚糖做提取液,提取液pH=3,提取平衡时间10 h达到最高提取率32.4%,该吸附过程遵从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土柱淋溶实验表明壳聚糖对污染土壤中Pb2 的提取率为27.4%.研究结果为铅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治理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绿洲灌漠土Cu、Zn和Pb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重金属吸附解吸是影响土壤系统中重金属移动性和归宿的主要过程,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以及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等.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灌漠土对重金属溶液进行吸附实验24 h以达到平衡,再用硝酸铵和乙酸铵进行解吸实验24 h以达到平衡.利用热力学吸附平衡法,对西北干旱区绿洲灌漠土重金属Cu、Ni和Pb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行序批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灰漠土在常温下对铜、锌和铅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型吸附模式,灰漠土对重金属铜、锌和铅的吸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铅,铜,锌.(2)硝酸铵和乙酸铵解吸重金属的量与灰漠土吸附重金属量呈现出线性正相关,乙酸铵解吸重金属的量比硝酸铵解吸重金属的量大,两种解吸剂对铜、锌和铅重金属离子的解吸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都为:铜,锌,铅,说明了一般外源的铜、锌和铅进入土壤以后,铜和锌可能比铅容易向四周转移.(3)硝酸铵和乙酸铵的解吸率呈谷形曲线,开始时硝酸铵和乙酸铵解吸重金属量的百分比随灰漠土吸附重金属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吸附量达到某一特定值时,解吸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灰漠土对铜、锌和铅的吸附作用以专性吸附为主,被灰漠土吸附的铜、锌和铅重金属离子较难解吸.  相似文献   

5.
EDTA、茶皂素及其混剂对土壤中Pb、Zn的解吸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东大宝山尾矿库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振荡提取实验,研究了不同pH值下EDTA、茶皂素及其混剂对土壤中重金属铅和锌的解吸效果,结果表明:(1)EDTA对土壤中铅、锌的解吸率最高可分别达到54.19%、48.75%;茶皂素对土壤中铅、锌的解吸能力远弱于EDTA,尤其在pH值大于3的条件下,茶皂素对土壤中铅的解吸效果非常有限;(2)EDTA与茶皂素的混剂对土壤中铅的解吸高于锌,最高可分别达到73.98%、65.78%,这主要与土壤中铅、锌的形态分布有关;(3)在pH值在3—6范围内,铅的解吸率随pH值减小而增加,在pH值为4—6,锌的解吸率随pH值减小而增加.实验结果表明,茶皂素能强化EDTA对重金属的洗脱效率,并且在pH值2—7范围内,二者的协同作用受pH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汞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峡水库消落区5种土壤进行了汞的吸附-解吸试验,用不同的等温吸附方程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模拟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土壤对汞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规律相类似,吸附速率和解吸速率均与土壤pH值呈显著(r=0.933,p<0.05)和极显著相关性(r=0.962,p<0.01),但吸附量和解吸量各不相同,其中,紫色潮土对汞的吸附量最大,酸性紫色土最小;灰棕潮土对汞的解吸量最大,黄壤最小,其它类型土壤介于它们之间.  相似文献   

7.
菜园土壤铜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菜园土壤铜的吸附-解吸特性。结果表明,3种菜园土壤吸附Cu^2+的量均随平衡液中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可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由Langmuir方程求得的菜园土壤对Cu^2+的最大吸附量和最大缓冲容量的大小顺序为:黄松土〉江涂土〉粉泥土,菜园土壤对Cu^2+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随其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量与解吸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吸附和解吸试验,研究了不同磷吸附量石灰性褐土对锌镉次级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级吸附锌和镉对不同吸附量磷土壤的磷解吸量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磷解吸量随次级吸附后锌、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即随锌镉添加量的增加,磷的有效性有所降低。土壤对锌的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并随添加镉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解吸量和解吸率随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在正常施磷范围内,增加磷的施用量能提高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同时,土壤对高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小于低浓度锌的次级吸附率,而土壤对高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要远大于对浓度锌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土壤对镉的次级吸附量、吸附率和解吸量、解吸率都随着磷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吸附量随添加镉的量增加而增加,但镉次级吸附量和吸附率随添加锌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解吸量和解吸率却增大,说明在磷吸附量相同的条件下,添加锌促进了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机质对镉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研究了Cd^2+在红壤、黄泥土、乌栅土及去除有机质后的三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有机质的去除显著降低了三种土壤体系Cd^2+吸附-解吸平衡液的pH值,ApH范围为0.51到3.05.三种土壤中Cd^2+的吸附量大小为:乌栅土〉黄泥土〉〉红壤,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顺序一致;去除有机质后土壤对Cd^2+的吸附量均明显下降,尤其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黄泥土和乌栅土;三种土壤有机质对Cd^2+吸附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红壤43.75%、黄泥土544.77%、乌栅土993.76%.Cd^2+在所有土壤中的吸附均可用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大于0.991,吸附亲和力的变化与吸附量大小的变化一致,n值在0.350到0.975之间变化.三种土壤中Cd^2+解吸量依次减少,红壤中Cd^2+解吸率均在50%以上,而黄泥土和乌栅土中解吸率最高为42%和19%;去除有机质后解吸率均在50%以上,且解吸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有代表性土壤样品347个,测定了其水溶性氟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范围038~1269mg/kg,平均为238mg/kg。地区分布是南低北高,以淮北宿州和阜阳地区为最高,平均含量在3mg/kg以上。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顺序是砂姜黑土、潮土>黄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石灰土、粗骨土。不同母质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顺序是古黄土性河湖相沉积物>黄泛冲积物>紫色砂岩>下蜀黄土>石灰岩>酸性结晶岩风化物>河流冲积物。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呈正相关。pH高的黄泛冲积物和古黄土性河湖相沉积物母质土壤含水溶性氟多,该土壤地区发生氟中毒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 The phenanthrene (PHE) adsorption on soil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under different pH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was studied in the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12.
有机酸对珠江三角洲水稻土镉解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批平衡实验方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酸在一系列pH值梯度下(pH3~7)对珠江三角洲沉积型水稻土镉(Cd)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柠檬酸及含柠檬酸的混合酸在较低酸度区(pH>5)可以显著促进Cd的解吸,这一效应与浓度成正相关,而苹果酸、草酸及二者的混合酸在所试验酸度范围均促进了Cd吸附,特别是草酸,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较低pH区(pH<5),苹果酸最有利于Cd解吸,在高pH区(pH≥5),柠檬酸最有利于Cd解吸,草酸的Cd解吸能力最低.混合有机酸交互作用不显著,对Cd解吸的影响约等于各个单独酸的作用之和,但在一些酸度条件下,可存在颉颃作用.图3表2参22  相似文献   

13.
戊唑醇属于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农药,在国内广泛用于田间病虫防治,故其在环境中的归趋备受关注。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戊唑醇在水-沉积物中的降解特性、土壤中的吸附性和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性。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戊唑醇在河流与湖泊水-沉积物系统中农药总量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33.2、433.2 d;厌氧条件下,河流与湖泊水-沉积物系统中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64.8、1 732.9 d;沉积物系统降解半衰期较长,降解速率主要受水中戊唑醇的降解速率影响。戊唑醇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常熟乌杉土、东北黑土中的吸附性符合Freundlich方程,Kd值分别为7.4、11.8、11.2和15;吸附性大小次序为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常熟乌杉土江西红壤;以有机碳含量表示的土壤吸附常数KOC在698.9~1 635.5之间;影响戊唑醇土壤吸附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戊唑醇在斑马鱼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8 d为21.52~25.30,具有中等富集性。戊唑醇在水体环境中具有较强稳定性,不易被土壤吸附,且具有一定的生物富集性,可能会对水体和水体生物造成一定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has been studied in two Adriatic river mouths to assess its role as a transport vehicle for waste disposal into the Adriatic sea.

The larger of the two, the Adige River (northwestern Adriatic coast, Italy), carries large quantities of solids and builds up a prodelta. the Krka River (eastern Adriatic coast, Croatia, Yugoslavia) is a typical karst river, and carries small quantities of suspended matter, since it drains carbonate terrains.

The resulting disposal of contaminants into the Adriatic sea is largely governed by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processes occurring in the estuarine mixing region. Surface adsorption propertie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the nature and reactivity of the organic film coating determine the partitioning of pollutants between the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state.

The observations reported point to the key role of particulates in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from land to sea. the concept of the assimilative capacity of the estuarine area requires detailed scientific knowledge on the geochemical behaviour of particulates.

In the Adige River mouth, lead, chromium, zinc, and nickel are accumulated in the prodelta sediments, and thus the loading of the sea with these metals is diminished, whereas in the Krka River estuary, desorption and mobilization of some trace metals occurs.  相似文献   

15.
模拟酸雨对酸性土壤铝溶出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我国南方酸沉降区主要土壤类型在模拟酸雨影响下,土壤中铝离子释放及铝形态转化的特点。结果表明,酸雨淋洗造成土壤中铝离子释放,酸雨pH值越低,铝离子释放量越大;酸雨淋洗还造成土壤中铝形态发生变化,酸雨pH越低,土壤中羟基态铝和腐殖质铝含量愈低,交换态铝含量越高,土壤中铝对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明酸沉降对森林红壤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模拟长沙地区降水酸度及离子组成,采用浸泡试验对两种森林红壤活性铝的释出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浸泡初期,土壤活性铝的释出量随浸泡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原始土壤pH值愈低,活性铝释出愈多;强酸度、高离子浓度(AR4)模拟酸雨对土壤中活性铝的溶出量远大于基础酸雨(AR3)及弱酸、低离子浓度酸雨(AR2)和对照酸雨(AR1)。模拟酸雨酸度愈大,对土壤pH值的影响愈明显,不同土层间,以A层土壤pH值下降最明显,B、C层土壤则下降较小。模拟酸雨模拟浸泡土壤25年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机质含量高,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的土壤下降幅度也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对2种红壤镉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红壤中镉的释放。在pH4.5的酸雨作用下,镉的平均释放水平是对照的1.6~1.7倍,在pH3.5的酸雨作用下,镉的平均释放水平是对照的2.0~6.5倍。经过相当于9150~10650mm降水量的淋溶后,pH4.5的酸雨使红壤镉的累积释放量提高63.0%~80.0%,pH3.5的酸雨使其提高102.7%~630.6%。红壤镉的释放与铝、铁的释放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酸雨对镉释放的影响可增加水体中镉的负荷,从而加重镉对人类的直接或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8.
沉积物对菲和五氯酚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华林  陈英旭 《环境化学》2003,22(2):159-165
研究了菲和五氯酚(PCP)在五种沉积物的吸附解吸行为,菲和PCP在各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吸都是较快的过程。均能在8h内达到平衡,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高有机质含量的沉积物对菲和PCP的吸附和持留能力都较强,菲和PCP在各沉积物中的吸附系数跟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呈线性正相关。等温吸附结果表明,低有机质含量的三种沉积物比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两种沉积物呈更好的线性关系。不同沉积物对菲和PCP的吸附性能差异跟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用动态淋洗试验,研究了不同pH的模拟酸雨对红壤中铝形态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淋洗引起红壤中盐基离子的淋失和土壤铝的溶出.随着酸雨溶液pH的降低,盐基淋矢量和铝溶出量增加.酸雨淋洗影响土壤铝形态的转化,使红壤中交换态铝上升,吸附态羟基铝有所下降.这说明在酸雨长期作用下,羟基铝溶解,并转化为交换态铝和引起铝的溶出,使铝进入环境,危害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