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西侧冲积平原为研究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存在严重的污染现象,污染因子主要为硝酸盐、氨氮、耗氧量、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其中硝酸盐污染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所致;氨氮、耗氧量污染主要由生活源污染引起;而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污染与区域废水产排企业不合理排放废水有关。根据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污染成因及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通过监测自然衰减技术进行污染防控的措施,为相关场地地下水污染调查研究和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水质监测中,氨氮的监测是十分重要且常见的项目之一。氨氮是释放游离氨的主要源头,而游离氨的含量上升是导致水体富营养的元凶之一,因此,监测水体中氨氮的含量是水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对自然环境的监测工作,也逐渐认识到氨氮在水体中导致的危害,开始积极开发和应用分析技术,用于监测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及其变化趋势,为后续的资源保护、污染质量工作奠定基础。本文从常见的现代分析技术入手,分析并探讨现代分析技术在水质氨氮监测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希望可以为提升我国水质监测工作质量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企业对所在场地地下水定期开展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异常,预防地下水污染。本文结合飞机制造企业生产活动及污染物排放特点,对场地地下水进行监测布点,并分析地下水可能的污染途径,发现良好的管理手段和环境特性能保证场地地下水环境质量,而企业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场地地下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4.
污染场地总石油类馏分分段法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汽车工业污染场地开展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推荐模型,采用馏分分段法对总石油类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该场地主要污染物为总石油类,土壤污染物中C12~C16脂肪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敏感用地和非敏感用地两种用地方式下均大于1,地下水污染物中C8~C10脂肪烃、C12~C16脂肪烃、C16~C21脂肪烃、C21~C34脂肪烃、C21~C35芳香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两种用地方式下均远大于1;2)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 023.92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805 mg/L;3)非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修复限值为3 292.92 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1.457 mg/L。  相似文献   

5.
以氨氮为研究对象,利用HYDRUS-1D软件模拟多个污染场地氨氮质量浓度的折减系数,通过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折减系数与场地污染源、包气带特征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依据关联度计算结果,建立了以主要特征指标为自变量、折减系数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综合反映包气带对某一特征污染物的衰减能力.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场地资料有限的前提下,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得到地下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预测值,并保证计算误差在统计学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调查工作正在有序的开展,其中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是环境调查的重点,而科学的调查采样方法则是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性、客观性的必然要求。有鉴于此,首先从污染场地特征分析、调查目标两个角度介绍了场地环境调查的准备工作,然后探讨了布点中的前期准备以及具体方法,最后围绕土壤样品以及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的优势、工艺原理,总结了分析了温度、pH、游离氨、碳氮比以及污泥龄在高氨氮、低碳氮比有机废水方面影响因素以及工程化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该技术工程化应用方面的有待优化解决的问题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 Maximum Concentration,CMC)为0.093 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 mg/L(水温T≤12℃)和1.73 mg/L(水温T> 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 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 mg/L、0.6~1.7 mg/L和1.7 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 mg/L和4.4~6.7 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 mg/L(水温T>12℃)和4.4mg/L(水温T≤12℃).  相似文献   

9.
以某在产企业厂区内受氯代乙烯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选取300 m~2污染区域作为电动-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应用场地,安装20根电极,配置1个控制单元,评估电动-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的修复效果。通过定期采样分析场地内监测井中地下水理化性质和污染物质量浓度发现:研究场地中不同监测井中地下水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大不相同。通过4个月运行,除MW-D-1,其他4口监测井中顺-1,2-二氯乙烯、氯乙烯质量浓度较初始质量浓度已大幅下降,大部分区域已修复达标或接近达标,说明电动-微生物协同修复系统正在发生作用,加速了场地中氯代乙烯的自然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0.
垃圾渗滤混合液启动ANAMMOX反应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了采用垃圾渗滤混合液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负荷培养法可在161天内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生物反应器.随着厌氧氨氧化生物反应器的启动进程的推进,硝态氮和氨氮去除量的比值逐渐缩小,且趋于稳定.在厌氧氨氧化活性稳定阶段,硝态氮和氨氮去除量的平均比值为1.19,进出水碱度和pH值趋向一致.厌氧氨氧化生物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硝态氮和氨氮去除量的比值和反应器内碱度、pH值的变化可指示厌氧氨氧化生物反应器的启动状况.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氮素分布特征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湖水体的11个样点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形态氮素(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质量浓度、藻类数量及叶绿素质量浓度,同时测定其他相关因子,并对氮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中总氮、硝酸盐氮及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80mg/L、0.28 mg/L和0.20mg/L,且湖心区(深水区)样点质量浓度大于岸边区(浅水区)样点,浅水区植物生长及沙柳河等外源输入均对氮素质量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9.70μg.L-1,浅水区质量浓度高于深水区;浅水区氨氮的氧化作用可能是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的主要原因,同时溶解氧是此过程的限制因子;水体氮素与藻类数量为显著的负相关性,但与叶绿素质量浓度为显著正相关性。青海湖水体不同形态氮素分布具有不同特征,且氮素对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氯胺消毒供水管网的水质问题,建立了一种试验规模的氯胺消毒供水管网水质模拟系统。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和双Monod方程建立了该系统的硝化与氯胺衰减动力学耦合模型,并通过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中的部分参数采用非线性多项式回归方法进行估计。应用该模型确定了活性氨氧化菌(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数量。该模型对管网模拟系统内氨氮、硝酸盐氮与总氯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但对亚硝酸盐氮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13.
炭化小麦秸秆对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直接炭化法制备了小麦秸秆吸附剂,并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炭化小麦秸秆对氨氮的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接炭化法制备小麦秸秆吸附剂的最佳炭化温度为300℃;在试验的pH值范围内,pH=9时炭化小麦秸秆对氨氮的吸附去除最好;300℃时炭化小麦秸秆吸附不同质量浓度(ρ=30 mg/L、50 mg/L、100 mg/L)氨氮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常数k2分别为0.681 8g/(mg.min)、0.747 4 g/(mg.min)、1.025 0 g/(mg.min);直接炭化小麦秸秆吸附剂对氨氮吸附去除的最佳温度是30℃;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进行拟合;由吸附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的等量吸附焓变ΔH>0,吸附自由能变ΔG<0,吸附熵变ΔS>0,表明炭化小麦秸秆对氨氮的吸附为吸热的和熵增加的自发过程,且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14.
通常情况下同一个水样中的氨氮值应该小于总氮值,但是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常常遇到同一个水样氨氮值大于总氮的情况,基于数据与理论值的差异,本文探讨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水样中氨氮占据总氮的绝大部分比例时,碱性过硫酸钾消解条件下,总氮中的氨氮会以氨气的形式逸散在气相中极易造成损失,并通过对比分析了改进密封性对于实验数据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污水地下渗滤系统(Subsurface Waste-water Infiltration System,SWIS)的生物脱氮效率,改进了基质床体结构组成,采用土柱模拟试验对比了基质床改进前后ORP特征及氨化、硝化及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地下渗滤系统中,氨氮的去除率(Q)随基质层深度的变化规律为Q(100 cm)Q(80 cm)Q(20 cm)≈Q(40 cm)Q(60 cm)。改进后基质铺设顺序依次为:0~60 cm填充炉渣和草甸棕壤(两者体积比为3∶7),60~130 cm铺设活性污泥、炉渣和草甸棕壤(三者体积比为1∶2∶7)。基质床结构组成改进后,20~60 cm区域氧化电位(ORP)大幅提高,尤其60 cm深度处ORP从0提高到180 m V,有效促进了硝化反应的进行;床体氨化、硝化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大幅度提高,对NH+4-N及TN的脱除效率分别较改进前提高了12.6%和10.5%,出水NH+4-N及TN质量浓度满足城市景观地表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定量分析区域内重大危险源所构成的风险,为事故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风险场理论对某区域内2家化工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得出2家企业所对应的风险值计算公式,并生成2家企业所对应的风险等值面和风险等值线;引入最速下降法,利用负梯度搜寻风险的最快下降方向,得出事故的最优风险降低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甲企业中接近1/2的区域为...  相似文献   

17.
一体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Integrated 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IAMBR)内提供了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菌生长环境,从而使得硝化作用增强。从氨氮浓度与亚硝酸氮浓度比值随天数变化,氨氮浓度与硝酸氮浓度比值随天数变化,亚硝酸氮浓度与硝酸氮浓度比值随天数变化角度分析了IAMBR内氮的转化情况,得出氨氮去除主要依靠膜生物反应器内的好氧污泥,并且IAMBR可用于去除氨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张丽艳 《环境与发展》2020,(4):191-192,194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日益突出,工业源VOCs污染防治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为进一步提高秦皇岛市工业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对2019年秦皇岛市重点排污企业VOCs的排污量、区域分布、排放行业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秦皇岛市重点工业源VOCs排放总量为6875.83t,排放量最大的区域是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51.1%;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33.5%;溶剂使用源的排放量最大,占比5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