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基于流程思想的矿工安全行为习惯塑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矿工不安全行为问题,在分析不安全行为控制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安全行为理论,提出通过安全行为习惯塑造来控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并对塑造矿工安全行为习惯的5个阶段——文本化、流程再造、制度化、物化、习惯化分别进行阐述。研究表明:塑造安全行为习惯不仅需要灌输安全理念,还应对不合理的作业流程、制度重新设计,其最终落脚点是使矿工形成自主的安全行为习惯。只有落实到行为习惯的控制措施才能对不安全行为产生自发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控制建筑工人间的不安全行为传播,塑造良好安全氛围。利用六次调查的结果,以群体封闭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的过程和方式的特性,提出了控制不安全行为传播的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建筑工人的群体封闭性体现为结构和关系封闭性,对工人行为和心理产生显著影响; 班组长行为等内部因素对不安全行为传播有显著影响,而安全教育等外部因素对不安行为传播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 示范模仿是“一对多”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快、强度较高、广度较小的特点,感染从众是“多对一”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较慢、强度较低、广度较大的特点; 示范模仿能够实现偶发的个体不安全行为向频发的群体不安全行为演变,再通过感染从众诱发新的个体不安全行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宋健  黄建军 《安全》2021,42(10):62-67
为探究建筑工人安全参与行为机制,提高建筑工人参与安全活动的积极性,有效预防建筑行业事故.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情况,采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建筑工人参与安全行为的演化关系,以有限理性为前提,动态构建建筑企业和建筑工人安全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通过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对建筑工人安全参与行为演化路径进行模拟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促进建筑工人安全参与,首要前提是建筑企业要建立安全参与激励与引导机制;同时建筑企业应大力支持,保障激励资金落实;建筑企业管理层认识到工人安全参与的重要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推动建筑工人主动参与,可为促进建筑企业安全绩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安全激励对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干预作用,识别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及干预因素,分别对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安全奖励和安全惩罚的干预机理进行假定。基于调研数据,采用SPSS和AMOS工具展开模型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激励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奖励对从众动机建筑工人的安全动机的端正产生0.108的正向影响、对安全能力的提升产生0.121的正向影响;惩罚对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的安全心理健康产生0.140的正向影响、对安全知识的学习产生0.250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预防具有从众动机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加强建筑工人安全培训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国内建筑工人安全培训的现状,指出导致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和技能差是接受安全培训少。为了减少事故率,必须加强建筑工人的安全培训。借鉴并发展了香港特区实行的建筑工人"绿卡制度",提出在我国内地实施建筑工人注册绿卡制度,及实施构想,即以注册绿卡为核心,现有的安全培训机构承担该培训任务,安监部门对其监管与工作指导,建设安全机构检查与督促建筑施工单位雇用有绿卡的建筑工人,对建筑公司实行规范安全培训及违者重罚的构想。对具体培训措施,如建筑工人的工地属地化管理,考培分离,建立全国建筑工人绿卡管理信息系统,培训经费来源等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建筑工人作业前安全检查的效率和效果,减少事故发生。以图像识别技术为核心支撑,提出了建筑工人智能安全检查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流程,并对系统运行效果进行了测试。研究和测试表明:该系统具备身份识别、安全装备检查、作业行为能力检查功能,能实现建筑工人作业前的自动、智能安全检查。该系统的身份识别正确率为83.75%、安全帽识别正确率为96.25%、安全带识别正确率为63.75%。该系统具有硬件投入低、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应用场景广泛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生产事故频发,建筑工人相比其他行业也显著表现出了高流动性的特点。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建筑工人流动性对施工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采用文献阅读法,引入安全沟通和安全参与两个中介变量,初步构建了建筑工人流动性影响施工安全水平的理论模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采用结构方程(SEM)进行理论验证。结果表明,建筑工人流动性对安全沟通、安全参与和施工安全水平都有显著负向影响,流动性越高,施工安全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安全行为信息在建筑工人群体中的传染路径与影响效应,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传染理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假设,构建以工友不安全行为信息为自变量,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3种行为认知因素,以及不安全行为意向为中介变量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信息传染机制理论模型。通过开发测量量表、编制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基于271个有效样本,利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工友有意不安全行为和工友不安全沟通行为通过6条传染路径诱发新的不安全行为;相较于工友不安全沟通行为,工友有意不安全行为作为传染源时的传染效应更强;管理者通过控制传染信息源和弱化传染媒介可有效抑制不安全行为信息在建筑工人群体中的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探讨建筑工人人格特质、情绪与不安全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提高建筑工人安全认知能力,以293名一线建筑工人为调查对象,基于场动力理论,构建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人格特质和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预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3种人格正向预测不安全行为显著;正负性情绪对不安全行为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正性情绪在外倾性-不安全行为和神经质-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负性情绪在责任心-不安全行为和开放性-不安全行为间具有显著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人个性化心理特征,溯源工人自身安全问题,为后续开展分类干预管理和矫正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减少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分析不安全行为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图,从突变理论的全新视角构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尖点突变模型,验证了该模型诠释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规律的合理性,并利用该模型对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过程进行分析,解释建筑工人在个体心理和准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下行为的渐变-突变过程。最后提出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防御措施、靶向干预点和补救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实时监控现场工人不安全行为,有效降低建筑事故发生率,实现主动的安全与组织管理模式,结合基于智能安全帽的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监测与管理系统,构建了工人安全行为绩效考核模型并设计激励机制。通过在温银施工项目的应用,进行了现场工人安全行为绩效的横向与纵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依据现场行为进行监控和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改善工人的安全行为,有助于形成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竞争氛围,有助于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2.
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能力定义及能力模型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业的实际,给出施工人员安全能力定义及其内涵,认为施工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安全能力是安全能力任务与其内在特质相互匹配的结果;剖析安全能力与不安全行为及事故之间的关系,得出安全能力的匮乏必然导致施工人员作出不安全行为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根据上述研究,结合建筑施工安全影响因素,提出并建立了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模型。依据美国OSHA安全事故数据库中记录的一个高处坠落事故案例,应用该模型分析施工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安全能力,从实践角度理解施工人员安全能力。此外,提出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研究中一些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基于群体视角分析班组中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传播路径特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构建建筑施工班组成员间不安全行为网络传播模型。以1个钢筋工班组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对得到的网络模型中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势、凝聚力、中心性、核心 边缘结构以及凝聚子群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工人构成的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密度较高,凝聚力较强,不安全行为传播明显;技术工人作为行为领袖处于网络核心位置上,人缘较好的工人处于次级核心位置,班组长以及新工人处于班组边缘位置;不安全行为经由核心处中间人传播到其他工人;班组中存在明显的子群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不同岗位建筑业从业人员危险认知的差异状况,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从岗位差异角度,采用了行为调查法、心理测量范式及对比分析法,研究了建筑业从业人员危险认知的基本特性、结果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危险认知具有过程变化性、结果模糊性、方式效仿性、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相同条件下,管理人员比作业人员具有更高的危险认知水平,能更主动地搜索施工危险场景,并对施工安全事故保持较高敏感性;职业背景、行为收益及危险刺激敏感性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岗位建筑业从业人员危险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打造零事故的建筑安全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讨安全文化和建筑安全文化内涵,分析国内外建筑安全文化研究与国内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5家国际建筑企业的安全创新活动,包括:企业背景、方案、实施过程等。结合利害关系者原理、风险管理和安全知识管理,笔者提出:要实现安全行为,应注重塑造员工的安全信念、态度和承诺;应有高层管理人员强有力的支持,将整个建筑业供应链的利害关系者都纳入到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和安全知识管理的运用可促进零事故安全文化的形成。同时提出构建在我国实现零事故的建筑安全文化的流程,即承认-启动-执行-监督-更新的步骤,给出了一种提高员工安全知识、坚定员工安全信念、塑造员工安全态度、形成安全行为并最终打造健全安全文化的整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不良的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为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提高安全行为意识,减少危险行为,本文简要介绍了建筑施工安全的管理现状,说明了行为安全管理的应用程序和方法,并将以人为中心的行为安全管理模式引入建筑施工企业,对行为安全管理提高安全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工程现场就危险因素进行为期4周的行为观察,分析发现,行为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对纠正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效果明显,它有助于预防事故。同时,要保持较高的安全水平,应延长行为观察周期。行为安全管理是传统安全管理的补充,它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员工直接参与行为观察、管理者支持以及相互的信任。  相似文献   

17.
为拓展安全氛围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可预测性,提出一种基于班组安全氛围预测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获取班组安全氛围7个维度,并将其作为输入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问卷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测试与仿真,最后通过实际案例验证模型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均方误差为0.015 4,目标输出与预测输出相关系数R大于0.9,该模型可有效用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预测,并在实际工程案例中准确识别出3个不安全行为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