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苯二甲酸及其生产废水的生物毒性与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对苯二甲酸(TA)及其生产废水的生物毒性,并对相关的毒性控制技术进行了讨论。这对研究开发高效处理TA生产废水技术,维护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量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存在着能导致遗传毒性的物质,在我国许多水厂水质检测能力有限的前提下,生物毒性指标作为反映有毒物质综合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应用SOS/Umu生物毒性测试评价了北方某市一自来水厂的A、B、C、D 4套试验工艺在不同的季节(冬春两季)各工艺段出水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冬春两季地表水加氯后遗传毒性效应均显著增加,冬季间接遗传毒性效应高于春季;活性炭吸附对去除遗传毒性物质效果显著,但后期加氯使遗传毒性效应增加;冬春两季比较,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比较,各工艺出水的遗传毒性效应差别很大.通过研究表明,本研究所应用的生物毒性测试SOS/Umu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水厂工艺过程中致突变物质的处理效果进行评价,能对工艺改进提出指导,是自来水质安全性评价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3.
对厌氧消化中硫化氢毒性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消化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时,不但存在硫酸盐还原菌与产甲烷菌之间发生基质竞争的问题,而且硫酸盐还原菌将硫酸盐还原时产生的硫化氢对产甲烷菌产生毒性作用。作者介绍了硫化氢对产甲烷菌产生毒性作用的动力学方程,并详细分析了在厌氧消化条件下,硫化氢对产甲烷菌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重点阐述了用气体吹脱法、化学沉淀法和生物除硫法三种控制硫化氢毒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运用摇瓶试验,研究了含氮杂环化合物吡啶的缺氧降解情况、毒性削减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吡啶缺氧降解过程中,有利于废水毒性削减的C/N比为8左右;废水中主要致毒物质为吡啶和亚硝酸盐,且亚硝酸盐的毒性大于吡啶的毒性,两者的联合为毒性相加作用;在整个吡啶降解过程中,废水毒性与吡啶降解和亚硝酸盐的产生有着直接联系,毒性削减时间长短与吡啶初始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对苯二甲酸 (TA)及其生产废水的生物毒性 ,并对相关的毒性控制技术进行了讨论。这对研究开发高效处理TA生产废水技术 ,维护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组基于生物标记物的生物测试方法,并用于评价某城市4个典型污水处理工艺对水中痕量有毒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测试方法包括检测芳烃(Ah)受体效应物质生物毒性的EROD(7-乙氧基-3-异吩噁唑酮-脱乙基酶)试验、类雌激素效应物质的重组基因酵母生物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物质的SOS/umu试验.结果表明,4个典型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对Ah受体效应物质、类雌激素效应物质和遗传毒性物质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A2/O处理工艺对3类物质的去除效果最明显;空气曝气活性污泥工艺对直接遗传毒性物质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Ah受体效应物质的去除效果一般,倒置A2/O处理工艺和氧化沟处理工艺也能够较好地去除这3类物质,两种处理工艺效果相当.采用成组生物标记物方法可以对城市污水中的痕量有毒有机物进行毒性筛选或测试,适用于水处理工艺的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日本琵琶湖水污染的成因及治理的措施,同时阐述了污染治理应控制毒性物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抗重金属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不少重金属是微生物正常生长的必需元素,但是当重金属在菌体内浓度过高时,会对菌体产生毒性,微生物可通过细胞的表面富集与细胞膜成分的改变减小毒性的破坏,在重金属进一步的诱导下,菌体会产生由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组成的抗性基因,通过多作途径联合作用对重金属的毒性进行解毒。  相似文献   

9.
分别利用小麦、发光菌毒性测试技术研究了模拟丙烯腈废水以及几种处理工艺出水对小麦芽伸长、根伸长、发芽率和发光菌发光度的毒性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丙烯腈对小麦芽伸长的毒性影响最大;各类物质对小麦根伸长和发芽率并未造成毒性影响;其他物质对发光菌发光度的毒性最大。模拟废水对小麦芽伸长、根伸长、发芽率和发光菌发光度的毒性效应分别为:部分相加、部分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几种处理工艺出水对上述指标的毒性影响顺序依次是:模拟废水加成出水活性炭吸附出水Fenton法出水;Fenton法出水模拟废水加成出水活性炭吸附出水;Fenton法出水活性炭吸附出水模拟废水加成出水;活性炭吸附出水加成出水Fenton法出水模拟废水。比较几种处理工艺出水的毒性发现,几乎每种废水的毒性都有所降低,这说明几种处理工艺能有效降低模拟废水的毒性,具有深刻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环芳烃的毒性及其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长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致癌、致畸与致突变等特性的环境优先污染物。文中概括介绍了PAHs的来源、毒性及毒理,重点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PAHs污染采取的处理方法及治理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等。  相似文献   

11.
环境中铅和镉的来源及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中有毒或潜在有毒化学物,特别是重金属,种类和数量增加,对人和动物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些重金属中,铅和镉尤为突出,毒性最大。本文阐述了它们的主要来源,慢性毒性,长期容许量或安全标准,略述了这二种金属与其他元素或养分的相互作用,因为这些作用显著影响了它们的毒性,特别讨论了这些作用对二种金属的容许量或最小长期安全摄入量的影响及其复杂性,最后建议继续研究以找出显示铅和镉对人体亚临床反应的早期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浸提液对Daphnia magna的24h急性毒性为指标,研究了污泥放置时间与其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污泥对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随旋转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在旋转两个月后毒性趋于稳定。对放置3d和84d的污泥,利用TIE(毒性鉴别评价)方法对其浸提液进行了毒物特性鉴别,结果表明,放置3d的污泥,浸提液毒性主要由酸性条件下易挥发的物质引起,放置84d的污泥浸提液中的毒物主要为金属离子和易与酸碱反应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苯酚及其氯代物对大型[氵蚤]的毒性效应和微观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生物急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5种酚类化合物对大型[氵蚤]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利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对实验测得的毒性数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有效的毒性估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氵蚤]的幼溪接触不同化合物的不同浓度,活动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苯酚、4-氯酚、2,4-二氯酚、2,3,4-三氯酚和五氯酚的48hEC50分别为9.15、4.64、4.40、1.92、0.37mg/L;根据化学物质对[氵蚤]类的毒性评价标准,这5种化合物都属高毒物质,其中五氯酚具有极高毒性。另外,五氯酚对大型[氵蚤]的致毒关键步骤不仅包括传输分配过程还有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14.
新乡市城市污水对泥鳅的生理毒性与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鱼体外周血细胞微核技术研究新乡市城市污水对泥鳅的遗传毒性,实验各组(A组、B组、C组、D组)中微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泥鳅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变化,以赖氏法检测肝组织和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酶活力变化,研究该污水对泥鳅的生理毒性.结果表明,实验各组肝组织中SOD、GOT和GPT酶活力均低于对照组.且随城市污水浓度升高而减小;血清中的SOD、GOT和GPT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且随城市污水浓度升高而增强.由此可知,直接排放的城市污水对泥鳅有显著的遗传毒性与生理毒性,水样中有致突变酶活力物质存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方法对联合毒性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毒性单位法(M)、相加指数法(AI)、混合毒性指数法(MTI)、相似性参数法(λ)和等效线图法评价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并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混合毒性指数法中M0的计算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6.
全氟辛烷磺化物及其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氟辛烷磺化物(PFOS)是全氟化合物(PFCS)的代表物,以PFOS为原料可以生产许多用途广泛的PFOS相关物质,并且在环境中都能降解生成PFOS.PFOS是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从物理化学性质、毒性、环境及人体暴露水平等方面对PFOS进行了综述,并将中国有关的现有数据与其他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中国人体、水体均存在着大范围的以PFOS为主的PFCS污染.  相似文献   

17.
环境中的二恶英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二恶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控制二恶英的污染。文中剖析了二恶英污染产生的途径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介绍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对我国二恶英污染的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分别测定甲醛与4种重金属的急性毒性EC50,并对等毒性配比条件下甲醛与4种重金属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进行研究,采用毒性单位法和相加指数法对其联合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种物质的急性毒性为Pb(Ⅱ)Zn(Ⅱ)Cu(Ⅱ)甲醛Cd(Ⅱ)。联合毒性结果显示,4种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作用方式类似,其中毒性单位法的评价结果均为部分相加作用,相加指数法均为拮抗作用,这主要是由于2种评价方法的评价标准等级划分范围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化学物质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性单位法(TU)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剂量加和模型(DA),目前仅在二元联合毒性评价中广泛应用。为了确定TU模型适合评价的混合物类型,实验选取5种剂量效应曲线类型不同的物质,采用微板光度计测试了一元、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的急性毒性。根据物质的剂量效应曲线形状将物质分为A、B、C 3类,利用毒性单位法(TU)和联合作用定义法分别对AA类、AB类、AC类、BC类混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U法仅适合于由剂量效应曲线接近直线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联合毒性的评价。以效应为基准、TU模型为框架建立了TU’模型,该模型可以满足对任何类型已知成分的混合物或者未知成分的实际水样之间的多元联合作用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焚烧产生的飞灰、烟尘和烟气中的2,3,7,8位氯取代二噁英同类物的含量及其毒性当量。结果表明,产生的二噁英主要存在于飞灰中,烟气中的含量很少。飞灰中二噁英总浓度和毒性当量分别为8.44ng/g和0.80ng/g,经过布袋除尘器后的烟尘和烟气中二噁英的浓度之和与毒性当量之和分别为0.34ng/m^3和0.02ng/m^3,而布袋除尘器前的烟尘和烟气中二噁英的浓度之和与毒性当量之和分别为40.78ng/m^3和3.0ng/m^3。飞灰和烟尘中2,3,7,8位氯取代二噁英同类物的分布相似,但是与烟气中2,3,7,8位氯取代二噁英同类物的分布差别较大。通过了解有毒二噁英同类物的分布,可以进一步优化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的焚烧条件,降低二噁英的排放量,减少垃圾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