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系统考察接种市政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的初次启动和二次启动运行情况,以确定在EGSB反应器内接种市政消化污泥时快速形成高活性、稳定颗粒污泥的可行性和EGSB反应器所形成的颗粒污泥长期放置后能重新用于其他EGSB反应器作种泥并快速启动的可行性.接种市政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在中温(35℃左右)条件下能够在46 d内快速启动,所形成的颗粒污泥沉淀性良好,产甲烷活性高,菌群丰富.接种市政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初次启动宜采用低进水浓度、高有机负荷的方式.在7~15 ℃的低温下放置一段时间的EGSB反应器的快速二次启动是可行的.仅仅经历了7 d,有机负荷率高达24.84 kg COD/m3·d、COD去除率为94.6%.EGSB反应器二次启动宜采用高启动负荷,快速提高负荷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在常温下处理小区生活污水,接种颗粒污泥。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 411~560 mg/L,反应器容积负荷可达到3 kg COD/(m3·d),水力停留时间4 h,上升流速8 m/h,COD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出水COD为67~88 mg/L。并对EGSB反应器的结构及运行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使其适宜于在常温下处理生活污水及其他低浓度有机废水。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处理实际焦化废水微氧EGSB反应器污染物去除机理进行研究,建立了处理实际焦化废水微氧EGSB反应器内污染物质降解动力学模型,考察EGSB反应器启动和稳定运行阶段不同运行条件时COD去除效果,并分析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研究确定了处理实际焦化废水(进水COD 2 000 mg/L左右)微氧EGSB反应器在启动和稳定运行阶段所适用的基质降解模型,动力学常数vmax、KI、KS、vmax/KS、KS/KI分别为7.34×10-3h-1、197.76 mg/L、19.53 mg/L、3.7×10-4L/(h·mg)、0.10和2.4×10-2h-1、66.64 mg/L、44.07 mg/L、5.4×10-4L/(h·mg)、0.66;微氧EG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能够逐渐适应并高效降解焦化废水中污染物质,焦化废水中毒性污染物质对颗粒污泥的抑制程度是由KS/KI决定的,KS/KI越大,抑制程度越弱,处理实际焦化废水EGSB反应器启动和稳定运行阶段的KS/KI分别为0.04~0.1和0.66~0.74;液体上升流速Vup的提高能够明显提高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vmax,降低半饱和常数KS和抑制常数KI,最终强化微氧EGSB反应器的运行效果,稳定运行阶段COD去除率高达92.7%。  相似文献   

4.
采用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产生的垃圾沥滤液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中温条件下,当COD浓度为55 000 mg/L左右,有机容积负荷(OLR)为22.8 kg COD/(m3.d)时,EGSB对垃圾沥滤液具有较好的的处理效果,COD去除率可达94.2%。当进水COD为72 000 mg/L左右时,为保证反应器的稳定运行,OLR应降低至18.2 kg COD/(m3.d),此时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8%左右,出水COD平均为9 103 mg/L。垃圾沥滤液和EGSB处理出水均以小分子量有机物为主,其中<4 kDa的有机物分别占76.5%和74.4%。EGSB对整个分子量区间的溶解性有机物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处理效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5.
接种厌氧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接种市政消化污泥的EGSB反应器的启动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快速启动EGSB反应器的有效方法。接种厌氧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的成功启动仅需要46d。在整个启动期保持适当的液体上升流速是非常重要的。启动初期,高液体上升流速能够将悬浮污泥冲出反应器,使适合聚集的微生物留在反应器内。接下来需要降低进水流量和液体上升流速以利于构建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使高活性颗粒污泥尽快形成。然后适当提高液体上升流速能保持污水与微生物的良好接触,促进颗粒污泥内外高效传质,形成更加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尽快形成高活性颗粒污泥,保证产甲烷菌的最佳营养需求是关键,可通过考虑进水基质、微量营养元素和硫化物来提高其活性。  相似文献   

6.
EGSB反应器处理丙烯酸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进行丙烯酸废水的处理,考察了自制的EGSB反应器菌种驯化和容积负荷提高两阶段的一些运行参数,并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期96 d的试验表明,当进水COD在3 000 mg/L左右时,去除率可达90%以上;当进水COD在5 000 mg/L左右时,去除率可达85%以上,COD容积负荷可达到10 kg/m3·d以上,且出水可满足后续好氧工段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UASB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特性,采用有效容积为10 L的UASB,研究了启动运行过程中COD和SO2-4降解情况、出水VFA和pH值、产气量及颗粒污泥比产甲烷活性(SMA)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接种厌氧颗粒污泥,保持进水COD为1 500 mg/L,SO2-4浓度为100 mg/L,将HRT由24 h缩短至12 h以提高负荷,经历55 d成功启动了UASB反应器;当HRT为12 h,进水COD和SO2-4负荷为3.0 kg/(m3·d)和0.20 kg/(m3·d),COD和SO2-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89%,出水VFA为3 mmol/L,产气量达9.5 L/d,颗粒污泥的SMA为86.4 mL/(g VSS·d)。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温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处理低浓度、难降解聚氯乙烯(PVC)离心母液废水,以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好氧污泥和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PVC离心母液废水污泥的混合污泥为接种污泥,以葡萄糖模拟废水为基质,不断增加PVC离心母液废水所占比例的方法驯化厌氧微生物,实现了系统的成功启动。系统启动期间,进水有机负荷(以COD计)和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保持在0.2 kg/(m3.d)和50 h左右,出水COD去除率和pH分别稳定在80%和8.0左右。结果表明,添加共代谢基质能利用基质间的协同作用缓解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毒性作用,显著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通过采用改变水质、保持稳定负荷实现EGSB反应器处理PVC离心母液废水的成功启动证明,该启动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对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处理产氢发酵液的启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5±1)℃,水力停留时间(HRT)为6 h的条件下,逐渐提高进水COD,经过40 d连续运行,EGSB反应器启动成功。容积负荷达到14 kg COD/(m3·d)时,COD去除率约为80%,产气量为26.84 L/d,甲烷含量为57.9%。  相似文献   

10.
对接种市政消化污泥的EGSB反应器的启动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快速启动EGSB反应器的有效方法.接种厌氧消化污泥EGSB反应器的成功启动仅需要46 d.在整个启动期保持适当的液体上升流速是非常重要的.启动初期,高液体上升流速能够将悬浮污泥冲出反应器,使适合聚集的微生物留在反应器内.接下来需要降低进水流量和液体上升流速以利于构建稳定的微生态系统,使高活性颗粒污泥尽快形成.然后适当提高液体上升流速能保持污水与微生物的良好接触,促进颗粒污泥内外高效传质,形成更加稳定高效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尽快形成高活性颗粒污泥,保证产甲烷菌的最佳营养需求是关键,可通过考虑进水基质、微量营养元素和硫化物来提高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考察不同接种污泥培养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可行性,分别采用絮状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气升内循环序批式反应器(SBAR)中进行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探讨不同性质的种泥对好氧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及其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以絮状活性污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均可培养出好氧硝化颗粒污泥,其颗粒成熟时间分别为62和80 d,SVI为25.52和27.68 mL/g,氨氮去除率为93.15%和75.43%,COD去除率在90%以上,SOUR、Zeta和EPS显著提高,微生物活性及疏水性能增强,以絮状活性污泥培养的好氧硝化颗粒污泥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2.
微好氧颗粒污泥工艺能够同时进行好氧氧化和厌氧还原过程,是处理五氯酚(PCP)的理想方法.对影响好氧颗粒污泥降解PCP的因素水力学上升流速、碱加入量以及水力停留时间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水力学上升流速为4.58 m/h,进水NaHCO3浓度为9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4 h时,处理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微好氧颗粒污泥工艺降解五氯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好氧颗粒污泥工艺能够同时进行好氧氧化和厌氧还原过程,是处理五氯酚(PCP)的理想方法。对影响好氧颗粒污泥降解PCP的因素水力学上升流速、碱加入量以及水力停留时间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水力学上升流速为4.58m/h,进水NaHCO3浓度为900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时,处理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一体式尼龙筛网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为研究体系,与好氧颗粒污泥相结合,形成新的好氧颗粒污泥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GDMBR),探讨了在新工艺条件下对COD、氨氮的去除,以及出水浊度的变化,与活性污泥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MBR)做比较,研究了进水流量、曝气量等工艺运行参数与膜污染之间的关系,并对系统中污泥的EPS进行分析。结论表明,AGDMBR系统对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和95%,出水浊度为6 NTU,处理效果均优于DMBR系统;AGDMBR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膜污染速度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加快;曝气量为125~150 L/h时,膜通量持续时间最长;AGDMBR系统比DMBR系统在膜污染的延缓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采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 (EGSB)反应器 -生物接触氧化法日处理 2 0 0t高浓度链霉素含硫有机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厌氧EGSB反应器在控制中温发酵 (35± 1℃ )条件下 ,以低浓度CODCr2 0 0 0— 70 0 0mg/L ,CODCr/SO2 -4=7— 10进水 ,可有效降低反应器中毒性物质的抑制作用 ;进水CODCr在 70 0 0— 130 0 0mg/L ,水力停留时间(HRT)为 3— 5h ,pH值为 6 8— 7 2条件下 ,EGSB的最大容积负荷 15 8kgCODCr/m3 ·d ,对CODCr去除率可达 75 % ,对SO2 -4去除率也可有效地控制在 6 0 %— 70 %。进一步通过好氧生化处理 ,CODCr总去除率可达 91 3%。  相似文献   

16.
颗粒污泥沉降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颗粒污泥沉降过程的特点,采用颗粒物质干涉沉降规律对颗粒污泥沉降过程进行描述·结合Allen阻力公式,建立了颗粒污泥沉降动力学模型,并用实验和文献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模型预测值误差不超过土8%.应用模型对好氧颗粒污泥沉降速度的模拟实验表明,一般好氧颗粒污泥沉降速度在5~120 m/h,沉降速度随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和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沉降过程雷诺数(Re)在1~100,处于Allen阻力区.  相似文献   

17.
颗粒污泥与絮状污泥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耐盐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批次实验系统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处理垃圾渗滤液时的耐盐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进水含盐量小于10 000 mg/L时,实验所用好氧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的有机物去除能力、沉降性能、污泥活性基本上不受进水含盐量变化的影响。当进水含盐量大于10 000 mg/L时,随着进水含盐量的增大,絮状污泥的污泥沉降指数(SVI)快速减小,污泥活性及去除有机物的能力下降;相比而言,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更为稳定,SVI基本维持在30 mL/g左右,污泥活性及去除有机物的能力缓慢下降。当进水含盐量重新降低时,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变化不大,污泥活性及去除有机物的能力恢复迅速;而絮状污泥沉降性能变差,污泥活性及去除有机物的能力仍受较大抑制。  相似文献   

18.
IC反应器厌氧氨氧化启动与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一套有效容积为20 L的IC反应器,接种啤酒废水厌氧处理池污泥,保持反应器进水NH+4-N浓度为120 mg/L,NO-2-N浓度为150 mg/L,在温度为30±1 ℃的条件下,对ANAMMOX反应过程的启动和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的启动经历了污泥低负荷驯化期、负荷提高期和高负荷运行期3个阶段;在反应器运行到第130 d,反应器启动成功;NH+4-N和NO-2-N的去除率分别约82.1%和94.5%;去除的NH+4-N和NO-2-N及生成的NO-3-N三者之间的比值为11.160.3;在反应器中形成了粒径为1~2 mm的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9.
混凝强化形成好氧颗粒污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缩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时间,通过在颗粒污泥形成初期投加混凝剂的方式,研究强化造粒条件下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结果发现,投加混凝剂后,反应器在第8天出现了颗粒污泥,并在第25天时实现完全颗粒化,比未加混凝剂反应器颗粒形成的时间缩短了2 d,完全颗粒化时间缩短了10 d。强化造粒条件下形成的颗粒污泥,颗粒强度、比重分别为99.03%和1.1892,分别比对照高出3.28%和0.1539。可以看出,在混凝强化造粒条件下培养出的颗粒污泥,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颗粒化进程快,颗粒强度大,比重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流式污泥床反应器(USB)内,接种好氧活性污泥,以甲醇为碳源,NO-3为电子受体,经过40多d培养,得到良好的反硝化颗粒污泥,粒径2~3 mm,MLSS为36 g/L,氮去除速率和COD去除速率分别在0.15 g NO3-N/(g VSS·d)和0.8 g COD/(g VSS·d)。当负荷提高至6.44 g NO3-N/(L·d)继续运行1周后,观察到反应器内颗粒污泥出现上浮,浓度降低,颗粒粒径多数在3~5 mm,外观呈乳白色。为恢复反应器稳定运行,当负荷降至3.86 g NO3-N/(L·d)时,上浮现象减轻,当负荷降至2.57 g NO3-N/(L·d)时,上浮现象消失,颗粒污泥密度由不稳定时的1.0018 g/cm3提高到1.0126 g/cm3,颗粒粘连现象基本消失,污泥氮去除速率在0.19 g NO3-N/(g VSS·d),连续运行30 d,系统保持稳定。分析认为,颗粒污泥表面微生物生长速度过快是导致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较长的泥龄有利于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