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环境道德”的溯源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 当进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2.
范新萍 《环境教育》2008,(10):33-34
在保护环境、关爱自然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生态文明”越来越受人重视。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以载道,在现代社会,这个“道”自然也包含“生态道德”。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只要我们留心,就不难发现编者在选取题材时,高瞻远瞩,有意在各个年级的不同层面上渗透了“生态道德”教育的素材。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列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平衡意识,把尊重自然作为终极的道德态度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3.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环境道德     
环境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环境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的环境道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道德素质,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环境道德的历史起源早在人类蒙昧时代,人类和环境处于共生和谐的统一中。那时根本无环境科学可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尚未脱离动物状态,人类很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对环境行为的调控意识,并不认为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在语言和  相似文献   

5.
拥抱道德     
正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套用在今日中国的道德现状上,可以说是道德楷模和败德行径并存的时代。再套用"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与问题突出"来描述道德的真实现状一点不为过。特别是在环境问题上,受利益最大化心支撑、侵犯公共资源、暴力营利的人比比皆是。可以说,我国处于社会工业现代化转型期,改革步伐急速,  相似文献   

6.
一、渗透教育的理论分析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产生、发展规律,概括现实道德规范,指导人们进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哲学分支学科。它是一门极富理论性同时又接近现实生活的规范性、们便性极强的学科。伦理学的教学体系一般由道德基本理论(涉及道德的涵义、本质、特征、作用、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等),道德规范体系(涉及道德现实分析、道德原则、规矩、范畴等)、道德实践与内化理论(涉及道德内化理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个体道德行为与品质、人生观与道德理想等)三部分组成。与伦理学的教学体系相一致,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王竞 《环境教育》2003,(1):36-37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习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落脚点之一。如何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科学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关心环保,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用习作教学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行之有效的途径。1.指导观察生活,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在平日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与生活、社会相结合外,还要充分利用课本里的观察范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譬如通过学…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部刚刚将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调整为道德与法治的内容,道德培养自觉,法治限定底线,相较于原来略显空泛的思想品德课,此次的调整应该更具有针对性、更落地。其实道德和法治本来就是现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一个高标准、一个基础标准。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价值观的单一化完全省略掉了这两个标准  相似文献   

9.
孙冀红  刘经伟 《绿叶》2011,(1):69-74
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不是生态道德,它是一个领域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道德建设方面所构成的体系。它具有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伦理意识的全球性、伦理觉悟的深刻性、实践主体的全员性、主体实践的自觉性、主体实践的和谐性等特征,表现形式为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社会如果缺失了道德,则是大到江山社稷、民族精神;广到纲常伦理、宗族祖嗣;小到孝悌廉谨、礼仪风度,都将黯黑混沌,纷乱杂章。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我们都希望自己生存的社会有健康的机体。就社会本身而言,保障社会正常秩序与健康运转的因素,主要是信仰、道德和法律法规。其中,信仰是基石,道德是力量,法律法规则是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11.
闵钰  冯文全 《环境教育》2005,18(5):20-21
环境道德源于环境问题。当我们将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来考虑时,人们不能不产生疑问: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物质生产极为丰富的同时伴随着愈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将使人类何去何从?日趋严峻的环境危机呼唤一种真正地从整体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出现。我们认为,这种整体的环境道德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即关注人类的延续;调节强势人群与弱势人群公正地分配环境资源;规范个体环境道德意识与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新《环保法》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法治化进程有着重大意义。法律的灵魂在于法律意识,从道德层面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是推进新《环保法》实施的思想基础。环境保护与环境道德的内在关系其一,环境保护与社会道德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环境保护与社会道德从生成领域看,是性质上有所区别的两个领域。一般而言,环境保护是实证的知识系统,它追求的目的是"真",是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它发现的是已经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道德被限定于社会领域,协调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的存在仅仅被看作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然提供的一切,根本没想对它尽什么义务。但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 9 9 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文中,将持续生存道德作为第一原则提出。可持续生存道德首先指的就是环境道德。美国著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这ViewonRelationshipamongProfessionalEthicsEnterpriseEthicsandTradeDevelopment些行为规范的标准包括遵守法纪,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互助互爱的精神等。职业道德也是指自然人在其从事的职业岗位上,以上述的行为规范标准为准绳,为社会和人民作出负责任的行动。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文化修养和人生观。文化修养的高低和人生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职业道德行为。企业道德的基础是职业道德。一般指企业法人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以各项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为准绳,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郑也夫 《绿叶》2010,(4):40-43
真正的现实是完全彻底的患难与共——大哲学家怀德海提出的依存哲学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基础,但它找不到一个支点。尊重其他生物并不是自然的天赋.放弃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出自于理性,实质还是人类中心论,这不仅找不到坚实的道德支点.反倒暴露了环保主义者的”囚徒困境”。以往坚硬的东西都没了,需要当代人给当代人去造一个道德,这简直是开玩笑!我们根本造不出一个坚硬的,这就是当代环保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正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不仅使青少年的品德法制教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而且将推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全面改革乃至全社会道德与法治理念的全方位提升。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环境与道德的关系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促使新道德规范的形成,它作为一种调节功能又对环境的保护起重要作用,故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环境,也就是要讲究环境道德。作者指出,明知己被污染的食品,仍在市场上出售;工厂排放的﹃三废﹄不经净化处理,任意排向环境;噪声扰民不加处理;工厂不负责任地向乡镇搞污染转嫁。凡此种种,都是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第3期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繁荣的文明。汽车、电脑、飞船、空间站……当人类正为此陶醉欢呼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迅速恶化。黑雾、酸雨、臭氧空洞……一次又一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有的人将此归结为科技的发展及片面的追求于经济的最大化。龚三堂先生在《生态环境道德论》一书中,对此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分析,提出更为深刻的理论。他认为环境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类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而这种不协调正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不承认自然的价值,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所造…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为了防治污染,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这是对我国环境治理的法律约束。而由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也被称为"公民十条",则是对社会公众环境行为的道德约束,开启了建设美丽中国法治与道德建设"双管齐下"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陈思 《环境教育》2023,(Z1):60-62
<正>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建设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支持,要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以帮助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是外在的教育以及内在的培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建设既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力量,也对新时代大学生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