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为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任务。划定生态红线必须实行严格保护,不能越雷池一步。在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划定生态红线必然会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深化开展。同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将为严守生态红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为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红线的划定,即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资源开发利用上线,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深化开展,成为环评审批的重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阻止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为严守生态红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版)明确提出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在环境保护法的提出是加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生态红线、优先保护生态空间的重要法律依据,是强化生态保护的强制性规范性手段,将对维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生态保护红线战略,其主要目的是识别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并实施严格保护。作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美国和日本对生态保护地的管理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适合自身的机构管理体制,可持续的科学分区管理。欧盟则形成了纵横结合的生态网络管理体制。通过学习与借鉴美国、日本和欧盟对生态保护地的管理特点和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存在的法规制度不完善以及管理部门不协同等问题,提出出台红线管理办法、对接空间规划强化管理工作、制定可持续性分区管理体制、构建以环境准入清单为抓手的纵横结合的管理监督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规划中明确水环境和水生态红线控制指标,既是新时期流域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与环境刚性约束、促进流域环境安全和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结合黄河流域规划研究和规划环评资料成果,在流域湿地优先保护、统筹环境水量调控指标和实现水功能保护的污染控制等原则基础上,论述了流域规划与环评中的水环境与水生态控制红线,并提出了加强纳污红线和生态流量红线管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96.如何落实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要求?《决定》要求"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这是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重大意义。我国的国土空间具有多样性、非均衡性、脆弱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  相似文献   

7.
张亮 《环境与发展》2020,(2):210-211
利用生态红线解决环境问题是落实空间管控要求、实现精细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本文详细阐述了连云港市生态红线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并对生态红线信息化管理成效进行了分析,对其他地区实施生态红线管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遥感技术的需求入手,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成本低、影像精度高、实时性强、机动灵活等优点,可作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探讨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大型建设项目:水利工程、矿产开发、道路建设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提出了无人机遥感系统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并指出理论与实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将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部地区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东西融合、南北对接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重点流域环境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数十年,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中原经济区水资源制约显著、部分河流断流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尽管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提升,但整体而言,中部地区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情景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的中长期发展将加剧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城市化导致生态空间受挤占,矿山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长江流域发展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将受到空前威胁。为了破解影响中部地区战略发展的生态安全制约,必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生态红线得到了各方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搞好生态红线的划定与落地的观点看法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生态红线划定及落地提供参考。何为生态红线红线通常具有约束性,表示各种用地的边界线、控制线或具有低限含义的数字。其意义在于止步,其最大作用是警示。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使生态红线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度被提及,也得到了政界及媒体的高度重视。环保部给出的定义:生态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突出,压力持续加大,一些水体丧失环境功能,部分地区群众饮水安全受到威胁。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防控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使其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成为我国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管理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水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水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有效防范水环境问题,促进水污染防治。从环评入手防控水污染,应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推进规划环评,对各类涉及水资源利用的重大开发、建设项目提出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应强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性环境问题严重、累积性健康风险突出、系统性生态问题尖锐、内在性体制机制问题依旧。对新型城镇化实行生态红线管控,是破解重大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城镇集约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的有效手段。生态红线的划定,应立足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我国城镇化的区域性特征,而且要有层次性。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生态红线管控效果,需要在生态资产量化的基础上,完善政府生态监管机制、坚持协作管理和公众参与、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实行生态审计考核和追责制度。  相似文献   

13.
环境影响评价在矿区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矿业生产现状,提出了矿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给出了适合矿区环境评价的方法,并指出矿区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矿区生态重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积极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深化环评制度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根据“三线一单”的分区管控体系,以重点管控单元和一般管控单元为基础,结合行业发展特征、管控单元突出环境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制定了重点行业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研究路径,开展了四川省白酒行业污染物排放管控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制定案例分析,并从前期会商、强化保障、动态完善、深入研究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实施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充分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各项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对于预防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都具有积极意义。环评审批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规范好环评审批权限、强化环评事中事后的监督,在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基础上,环保部相继下发了《关于下放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公告》(环保部公告第7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关  相似文献   

16.
环境影响评价的新领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概念,阐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特点及理论基础,并对在中国开展生态安全评价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耀华 《环境与发展》2020,(4):33-33,35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信息制成电子地图的一门技术。GIS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在环境、资源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也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对环保工作的越来越重视,对生态污染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关注度上升,GIS技术有了进一步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发展的机会。本文从GIS技术本身入手,分析GIS技术的特点,探讨GIS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可以为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保护战略政策进入到推进环境质量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文明战略阶段,环境保护参与规划制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的显现。本文通过梳理近期在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路,进行在新阶段如何完善环境保护战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与环境的关系,综述了中国水电工程兴建对环境与生态方面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以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影响识别、预测评价方法和步骤、评价结论与对策措施,指出了在环境评价的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灌区工程作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未来其建设步伐将不断向前迈进,而作为预防、治理生态破坏的基础,灌区工程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意义及作用将日益显著。本文介绍了大中型灌区工程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及灌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重点,并对灌区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完善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