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窦银娣  刘灿  李伯华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3,(12):1329-1332,1322
基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的实地调查,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南岳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千”字形布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集聚水平的类型和空间差异明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空间集聚的时序差异显著;提出应以祝融南路为轴线,建设旅游服务综合体;结合镇区旧城改造,实现旅游服务功能分区;实施旅游信息化工程,提升旅游接待服务体系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探讨旅游设施空间分布及其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特征,能够为旅游设施空间合理规划、推动云南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旅游设施兴趣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11年和2021年云南省旅游设施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利用重力模型探究了云南省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旅游设施空间上整体呈东—西分布格局,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趋势具有一致性,且整体分布呈现收缩趋势;(2)不同旅游设施空间分布均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各类旅游设施在空间上形成块状集聚、多中心发展的格局;(3)云南省旅游设施分布与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的不一致性较高,空间错位距离明显;(4)旅游设施与旅游资源整体空间错位距离在降低,但各州市间空间错位程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农业农村部评选的6批次13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旨在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布局优化与保护利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呈“△”型集聚分布格局,在第二与第三阶梯交界带、东部沿海及沿长江流域形成3条密集分布带。(2)空间分布密度不均匀,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多点集聚”分布形态,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京津冀、皖赣交界处、珠江三角洲、武陵山片区和黔湘桂省际交界区,形成燕赵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岭南文化、徽文化和多民族文化5个文化集聚区。(3)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差异的成因主要与腹地经济、旅游发展、地域文化、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高程、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淑娟  王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35-238,258
国内已从宏观尺度研究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有关区域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蓝色经济战略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284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蓝色经济区不同等级景区在各市区分布折线图得到不同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对其进行分析,辅以洛伦茨曲线对结论进一步验证,最终得到蓝色经济区的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出集群分布、不均匀分布特点。采用聚类分析确定了旅游节点和旅游轴线,确立了以青岛为核心,向周围城市辐射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与分析合肥市农业观光园的现状,得出目前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存在的问题。结合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案例分析,指出农业旅游观光园需以特色农业为主题,景观规划鲜明,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期刊2000年以来刊载的有关旅游空间结构的152篇文献进行统计、分类和总结。结果发现: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旅游空间组织形态研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化与优化研究,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旅游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其他研究等方面。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华  付磊  明庆忠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5):461-463,413,F0003
近年来漂流旅游逐步成为我国夏季旅游的新兴热点,在各地发展迅速。以我国漂流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基尼系数等计量地理学方法和ArcGIS分析软件对其在全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表明,我国610处漂流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呈集中和空间凝聚态势,且分布的均衡度很低;而在地势第三级台阶内的山地丘陵地区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凝聚,多位于降水充沛的季风性气候区。同时,漂流旅游景区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城市指向。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是中国地理的重要过渡带,文化遗产丰富,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研究,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水平。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和批次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旅游活化路径。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级别结构呈金字塔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类型结构齐全,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为主;(2)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为“西密东疏”,呈现“一主核三大核两小核”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批次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6批非遗呈现“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的转移趋势,表现出先扩散后集中的动态演变特征;(3)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据此,从核心层、原则层、目标层、驱动层、策略层构建其旅游活化路径,并提出4种旅游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运用计量统计和GIS工具对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已开发体育旅游资源1039个,地均55.80个/万km~2、人均16.85个/100万人,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分布,其分布密度具有多中心分布的态势,总体表现为"两边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重心位于荆门京山县南部,各类型体育旅游资源重心位于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界地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自相关性,热点区位于武汉城市圈内鄂城—汉川—孝昌构成的三角地带,冷点区位于巴东—竹山—茅箭—谷城形成的梯形地带和咸宁地区。从战略制定、开发模式、资源整合三方面对湖北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大西南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开发程度低、经营粗放、发展整体性差、组合效益低.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从大西南的整体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分区及评价、并分析其开发的市场条件,提出了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引入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结合入境游客的群体特征与时空差异,详细分析了旅陕入境旅游流与三大口岸的空间差异及关联度大小。研究表明,入陕外国人、港澳台游客流和三大口岸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最终趋于稳定;旅陕不同类别、国别入境旅游者与三大口岸关联度大小迥异。  相似文献   

12.
旅游农业产品介绍期的营销策略探讨--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我国旅游农业产品营销策略,对于缩小我国旅游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提高旅游农业产值和推动旅游农业日益走向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我国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参照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我国旅游农业产品总体上仍处于介绍期.分析了介绍期旅游农业产品的营销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探讨了南京市旅游农业产品的营销策略,以期为其它相似地区发展旅游农业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疆2001-2010年旅游外汇收入指标,对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演变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新疆入境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极化现象;新疆旅游外汇收入的“省域差异”、“地带内差异”和“北疆差异”变化趋势高度一致;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异,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分布以及区位和交通条件的空间差异,是新疆入境旅游空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旅游资源非优区——湖南省祁东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祁东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旅游景点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旅游资源点的连接度不强,各旅游资源点的可达性有待提高,整体空间结构不合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构建“两心、两轴、两组团”的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增加旅游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协作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流"井喷现象"是特殊时段旅游流时空分布的特殊现象之一,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科学管理参照.选取关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西安、宝鸡、华山三地作为案例,建立"黄金周"客流周内波动指数R,周内分布偏度指数G,并使用相关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特殊时段内旅游流"井喷效应"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在假日制度时间约束下,旅游流呈现"井喷现象"显著,一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旅游资源属性、周边地区旅游资源配置和区位交通状况共同影响着游客的空间选择行为,从而影响区域旅游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运用变异系数、空间集聚指数分析了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及演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空间形态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阶梯式空间格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集聚化水平表现出向西梯度推移的态势。旅行社空间非均衡性程度高,空间差异不断扩大,星级饭店、景区(点)空间非均衡性相对较弱,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集聚化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性,相关性显著。同时,就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旅游者、旅游企业、区域影响层面构建旅游业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业发展质量空间分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质量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根据旅游业发展质量空间差异,将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划分为5个等级,概括为6大片区,并指出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具有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强度效应、聚集效应、空间结构及其功能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