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传真     
《环境工作通讯》2011,(7):70-71
宁夏全力构建草原绿色生态屏障 宁夏禁牧封育工作会议日前在银川召开。宁夏自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内禁牧封育政策以来,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草原建设直接受益农户210万人,畜牧产值达到86亿元。宁夏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原3665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2%。实施禁牧封育后,封育区内的牧草、  相似文献   

2.
针对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简称为草原三化)现状和变化状况,分析了治理草原三化的主要技术措施及其成效.草原三化主要由于开垦和多年超载过牧,加上1999年以来全区连续三年干旱和虫害,至使草原产量、盖度大幅度减少,草原三化加剧,草原生态环境严酷,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草原监管及草原保护建设的力度,内蒙古各级政府有效的执行了草原管理和保护政策,采取了多种综合治理措施.由于降雨量的改善和草原建设项目及政策措施的实施,天然草原植被正在恢复当中,草原整体上向好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西部大开发中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工业污染成为草原环境面临的严重威胁。本文从著名的白羊绒产地鄂尔多斯市的部分旗县为例,分析了受工业污染的草原现状,并且为经济建设与草原环境保护冲突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主张处理好三大关系,完善草原环境保护的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4.
草原干旱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然牧草是放牧畜牧业的主要物质基础 ,其生长动态和产量形成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特别是水份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生物生产力水平。本文根据大气降水量及土壤水份条件与天然牧草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关系 ,建立了天然牧草生长高度动态模式和草原初级气候生产力模式 ,以便进一步研究 ,为草原干旱的气候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拥有13亿亩草地的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 场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这里的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但伴随而来的是可利用草地面积逐年减少,天然草原牧草产量平均下降50%左右,退化草地面积达到56.8%。自1999年以来,草原遇到连续3年大旱,生态恶化形势空前严峻。特别是去年以来,这里发生特大雪灾加旱灾,更加剧了草原生态的恶化,使草原畜牧业受到重创。 在内蒙古各大草原,人们很容易看到各种惨状和窘境。尤其是盛夏之际从锡林郭勒到呼伦贝尔,很少看到前几年没…  相似文献   

6.
发展草原休闲旅游,可以在减少草原的牲畜饲养量的同时,保证和增加牧民的收入,从而减少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防止草原退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加快内蒙石油资源开发,将扰动草原地貌环境,本文主要阐述了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通过完善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分析、环境影响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及对策,开展清洁生产和预防、应急处置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工作,对实现保护草原环境,降低草原环境扰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四川省北部的若尔盖草原,平均海拔约3468米,年均气温0-2℃,年降水量约600-700毫米,是典型的高海拔高寒草甸草原区,拥有天然草场资源面积达88万公顷,是我国第二大草原牧区,也是亚洲最好的天然牧场之一,并兼具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这里的山脉、草原、湖泊、河流,景色独特、环境秀美。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庆草甸草原和湖泊湿地发生发展自然生态过程的分析,以大庆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为基础,提出草甸草原是大庆生态环境的基础,湖泊湿地是大庆生态环境的特色.以保护和恢复为主巩固草原生态基础地位,以生态重建为主突出湖泊湿地特色.对生态功能正常发挥的草原,以生态保护为主,对生态功能退化草原,以生态恢复为主.对油田生产区的草原,重视生态功能和景观效应.以生态重建为主突出湖泊湿地特色,通过地表水结构的调整增加生态系统的活力和生态服务功能.草甸草原和湖泊湿地的保护与利用要扬长补短、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0.
刘洪  郭文利  郑秀琴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088-2099
根据内蒙古107个气象站资料,利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推算出内蒙古自治区气候数据的千米网格数据图形。根据内蒙古实际草原类型和畜种结构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内蒙古5类草原类型、6个产草量等级和5类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气候区划指标,对栅格点气候数据进行分级,绘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原草地类型、产草量和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区划图,并分区进行评述。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区域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光强  耿元波 《环境科学》2010,31(11):2732-2739
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的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因素,比较了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期间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平均为(12.03±2.10)mg·(m2·min)-1,显著低于贝加尔针茅草原[(20.09±4.41)mg·(m2·min)-1];而羊草草原生物量显著大于贝加尔针茅草原(p0.001).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都与温度(箱内气温、5cm和15cm地温)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在地温作为控制变量时,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Eh、pH间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Eh、pH对CO2通量的影响可能是由地温变化间接引起的,而CO2通量与活体生物量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与凋落物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2种草原的CO2通量都可以用温度指数模型进行很好地模拟,基于地温的模拟效果(R2为0.568~0.639)显著好于基于箱内气温的(R2为0.323~0.426).地温是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掩盖了地上部植物体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该区域,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比例较高,贝加尔针茅草原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其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力度逐步加大,但由于部分地区满负荷、超负荷的开发利用,部分草原生产功能逐步丧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优质的天然牧场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区位优势显著,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已使该草原大面积发生退化、沙化,湿地面积急剧缩减,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本文在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草原生态价值观的理念,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生态环境要求,草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生活污水必须进行处理,同时又要避免处理设施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对陕西关山草原生态旅游区的生活污水采用土壤自然处理方案,对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现场实施。4年多的运行结果表明处理系统对BOD5、CODCr、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5%,93%和89%以上。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08,(5):35
我国有近4亿人口生活在北方草原和南方草地.其中北方天然草原区的人口将近2亿人.1.2亿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生活在草原。但我国草原生态利用过度、退化成灾的现状不断恶化.而且还是国家经济建设盲区。必须采取坚决有效措施,逐步逆转草原地区环境、经济恶化的趋势.以稳定占我国国土面积40%多的草原地区,保障国土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王娅  张海贤 《环境导报》2003,(23):15-15
最近几年,在我国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广大牧区,草产业迅猛发展。而人工种草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还使农牧民的收入大大增加,可谓一举两得。 据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的一项试验表明,在已经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原上实行禁牧休牧,让其自然恢复,农牧民饲养牲畜所需要的饲草则在小面积的土地上人工种植,从而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同时畜牧业生产所需的饲草也有了可靠的保障。科研人员在当地一个村里种下了名为英红玉  相似文献   

17.
1993年2月,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建立。2000年后引起国内多家媒体和生态学人士等的多方关注,新闻媒体说:"开发区面积5013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10个上海市的面积,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开发区,开发10多年后不仅难见经济效益,而且造成草原生态破坏,开发面积大得吓人、经济总量小得可怜、生态安全遭遇挑战"。2008年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对此事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013平方公里是乌拉盖综合经济开发区行政区面积,实际开发面积没有那么大。草原生态破坏程度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阿勒泰地区的实施,标志着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进入兼顾民生的发展时期。该地区的政策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补偿标准低、草畜平衡难度大、基本规章制度尚未完善、配套设施及项目资金滞后、农牧民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草地牧草总产量和实际放牧量难以掌控;法律机制不完善;草原产权不清晰;草原生态建设的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生态保护观念尚未建立;农业转型困难等。  相似文献   

19.
典型草原抗风蚀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了解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抗风蚀能力的影响,采用风洞实验的方法对不同干扰条件下典型草原原状土的抗风蚀能力进行了研究.不同时间禁牧草原的风洞实验结果表明,禁牧典型草原的风蚀量和风蚀率都明显低于自由放牧草原,而且,在相同风速下,禁牧时间越长,侵蚀率及侵蚀量越小;草原开垦后,土壤的侵蚀率和侵蚀量远远高于典型草原,而且风速越大,相差越大;草原土壤侵蚀率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但受草原土壤可侵蚀量的限制.另外,人工模拟干扰实验表明,典型草原土壤的侵蚀率与干扰程度呈直线相关关系.结果说明:放牧及耕作会使典型草原的抗风蚀能力明显降低,而禁牧可以有效提高其抗风蚀能力.在典型草原区,实行禁牧是遏制草原退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锡林河流域草原植被退化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TM遥感影像,结合地面植被调查,基于典型草原退化演替模式,绘制锡林河流域植被现状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研究了锡林河流域草原植被退化空间格局特征,得出全流域、上中下游及流域内不同地貌类型上不同草原退化等级的面积。全流域1999年放牧退化草原植被面积为7689.3km2,占总流域面积的71.86%。根据草原退化指数计算得出全流域总草原退化指数为10901.8km2草原退化单位,同时还计算了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和流域内不同地貌类型的草原退化指数值。通过网格取样,绘制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指数空间图,应用空间趋势面分析法绘制草原植被退化指数等值线图。结果表明:锡林河流域草原退化的空间格局较为复杂,首先与流域上中下游及不同地貌类型上人类放牧利用强度的差异相关,具体表现在流域中下游及河谷阶地、平原和丘陵区草原植被退化较为明显,其次,全流域有多个较为明显的草原植被严重退化中心区,均与人类高强度放牧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