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饮用水中氟化物浓度的快速简易测定鲁布霞(河南省环保所)前言水中氟化物的含量对饮用水卫生具有重大意义。饮用水中的含氟量偏高或偏低对人体健康都是不利的。缺氟会引起龋齿,氟含量太高则要患不同程度的氟斑牙,甚至导致严重的氟骨症。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氟含量为1....  相似文献   

2.
用氟试剂(茜素络合酮)测定水中的氟离子,一般依次分开加入氟试剂、缓冲溶液、硝酸镧及丙酮。由于试剂分四次加入,费时,且由试剂体积引起的误差也较大。作者将氟试剂的配制及应用方法改进如  相似文献   

3.
1 前言云南磷资源极为丰富,由于开发造成污染,氟骨病的范围日趋扩大,可是一些未开发地区的氟骨病由于生活习惯不科学也十分突出,如昭通镇雄一带60%以上的人患有氟斑齿。研究横江氟背景值中发现,这一带地区的水氟含量为0.079~0.20ppm,比生活饮用水0.5~1.0ppm低;大气的平均含量也比0.007ppm卫生标准低;镇雄之所以成为全省氟齿斑的典型地区,研究认为,除  相似文献   

4.
一、水中除氟的紧迫性氟是一种强氧化剂,可在生物体内积累。但又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饮用水中含氟的适宜浓度为0.5—1.0mg/1。饮水中氟的浓度过大,会在人体组织中造成过多的沉积。而植物中氟的含量可超过空气浓度的一百万倍,一旦被生物吸收,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有机氟化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肌体,随着血液循环输往全身,95%蓄积于骨骼和牙齿中,使骨质发生病变。当浓度为1.5mg/1时,引起氟斑牙;  相似文献   

5.
徐州地氟病区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徐州地区地氟病区环境及食物链中氟含量与分布的研究,探讨了地氟病的成因,建立了徐州地区地氟病区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式,指出降氟改水或更换饮用水源是地氟病防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地方病,又叫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发生在某一特定地区、同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在地球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育,使在地球上某一地区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少,使当地的动物、植物以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环境与地方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不能脱离其周围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必须同周围自然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建立一种动态平衡。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使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一些特异性的带有地域性质的疾病,既地方病。常见的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地方性氟病,克山病及大骨节病。环境与地方病  相似文献   

7.
在地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往往控制和影响着动植物的发育,形成了生物生态的地域性差异.当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超过了正常变化范围时,就会使人类和动植物出现各种具有地域性分布特征的疾病.这就是地方病.由于这种地方病和地壳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关,所以又被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北京地区的地方病,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氟中毒.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对含氟矿物(如磷矿石、铁矿石、萤石等)的大量开采,在处理和冶炼这些矿物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矿渣排入环境,致使在这些矿厂附近的地面水中含氟量大大超标(水中氟含量标准为0.5~1.0毫克/升)因而成为严重的氟污染地带。水中氟量的多少与人体的健康、动植物生长密切相关,所以氟离子的测定已成为水质分析、水质控制、水源保护不可缺少的分析项目之一。一、氟离子测定方法简介通常用于氟离子测定方法有比色法、氢氧化钠吸收法、活化法等。比色法较灵敏,但选择性差,常需  相似文献   

9.
永城矿区地方性氟病调查与饮用水除氟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永城矿区地方性氟病的调查和矿区居民饮用水中氟含量的监测,阐明了氟病发病率与饮用水中氟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饮用水除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 mg/L)>皖南山区(0.24mg/L). 61.85%的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小于0.50mg/L,24.89%在0.50~1.0mg/L之间,12.05%在1.01~1.50mg/L之间,1.21%高于1.5mg/L.不同地区居民每人每天饮水摄氟总量为0.26~4.3mg (以2.2L饮水量计).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饮水摄氟总量全部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低限量,应采取饮茶或饮水加氟措施增加摄氟量,而在淮北平原区亳州市部分样点氟化物摄入量超过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高限量,宜采取降氟饮水方法减少人体摄氟量.  相似文献   

11.
高氟地下水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典型劣质水源,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典型高氟水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新巴尔虎右旗地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水化学类型、因子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下水F-含量普遍超标,氟离子平均含量为2. 24 mg/L,极值达6 mg/L。高氟水在空间上多分布于侏罗系火山岩及花岗岩地区的基岩裂隙水中,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Na为主。综合分析研究区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本文认为自然因素在研究区高氟水的成因中占主要因素,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蒸发浓缩作用和岩氟淋滤作用是地下水氟离子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氟电极清洗电位对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郑凤琼(玉溪地区环境科学研究所)氟是磷化工、冶金、玻璃、陶瓷等工业的主要污染物。大气中氟含量超过0.007毫克/米 ̄3,对人体健康将产生危害。目前虽然监测大气或水中氟的采样方法不同,但样品的测定多采用国家环保局198...  相似文献   

13.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兰州市地下水中氟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氟含量具有浅层地下水大于深部地下水的垂直分带性,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平分带性不明显。地层中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地下水中氟的重要来源,土壤盐渍化成为氟释放的积极促进因素;氟的富集与贫化与水化学特征关系紧密,高硫酸根、钠离子的碱性水环境有利氟的溶解与富集;受径流路径及地形条件的影响,河谷平原区氟含量大于丘陵山地及其边缘地区;工业污染源是引起地下水氟升高的潜在因素,水源地开采对氟分布具有明显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除氟     
氟是各种食物的正常组份,也被认为是必须的营养元素,为了防止龋牙,人们往往向饮水中投加少量氟。但是,如果水中的氟化物超过一定范围,就会使人的牙齿出现斑点,换牙期的儿童尤其容易得病。此种氟斑牙病改变牙齿珐琅层的结构和外表,从而导致恒牙发黑,牙齿发黑的程度随饮水中氟浓度的增加而加剧。尽管氟斑牙的问题由来已久,但直到1926年,人们才发现它与饮水中的含氟量有关。此外,摄入过量氟还会引起一些其它疾病:如(1)长期饮用含氟量为8~20mg/l的饮用水,会导致骨骼变形;(2)每日摄入的总氟量超过20mg,20年后就可能瘸腿;(3)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氟中毒环境地球化学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氟中毒的发生与饮用水中氟离子的含量成正相关,但发病率的轻重又受到钙、镁离子的控制。研究表明:我国南方氟病地区青少年氟斑牙的发生,并非完全由煤烟氟污染玉米所致,而与南方平均气温高,病区人群长期大量饮用含氟和钙、镁离子偏低的水有关,特别是很少食用煤烟氟污染玉米的城市,这种相关性显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理洱源县氟中毒区高氟温泉水中氟含量控制方法,文章采用羟基磷酸钙离子交换法和黏土、明矾吸附法进行温泉水中除氟。结果表明,采用羟基磷酸钙离子交换法进行温泉水中除氟,分别在24、79、92℃温泉水样中按照1.67 g/L比例加入羟基磷酸钙,温泉水样中的氟含量由5.28μg/m L到4.55、3.30和2.62μg/m L,将水样温度调节到当地沸点92℃,除氟后水样的含氟量仍高达2.62μg/m L,超过国家饮水氟含量标准(1.0μg/m L,GB 5749-2006)。采用的黏土和明矾吸附法进行温泉水中除氟,在室温稳定的情况下,加入标准量、1.5倍量、2倍量、3倍量除氟剂,温泉水中氟含量由5.28μg/m L分别降至0.95、0.33、0.12、0.08μg/m L;当加入除氟剂量保持不变,在室温(24℃)、50、79℃时氟含量由5.28μg/m L分别降至0.95、0.75、0.73μg/m L;当除氟剂量和作用温度均保持不变,加入标准除氟剂量在室温条件下分别静置30 min和12 h,温泉水中氟含量由5.28μg/m L分别降至0.87、0.91μg/m L。以上采用黏土和明矾去除洱源当地温泉水中氟试验中,改变添加除氟试剂量、温度以及静置时间等条件时,除氟量和除氟率有所变化,但是除氟后的温泉水中氟含量均低于1.0μg/m L,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7.
萤石矿区的地方性氟中毒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环境健康问题,严重地危害病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别是氟骨症,轻则降低劳动能力,重则全身瘫痪,长卧病榻。所以,对这个问题应引起广泛注意。已知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它是由于饮水中的含氟量过高(超过卫生标准1.0毫克/升)而引起的。那么,为什么在萤石矿区也会发生地方性氟中毒呢?这就要先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电凝聚法是近年来开发的新型除氟方法,它设备简便,出水量高,水质优良,处理费用低,在高氟地区饮用水的处理中颇具有实用价值。当水中(例如地下水)碱性物质含量较高时,将直接影响了其除氟效果。我们以天津南郊的高碱度含氟深井水为对象,着重研究了碱度、pH、电流密度、除氟率相互之间的影响。采用水泵前加酸—电解凝聚—过滤分离的工艺技术,获  相似文献   

19.
焦作市地下水高氟区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氟病"是较为典型的地方性氟中毒疾病,是环境地球化学领域一个较为流行的研究课题.鉴于焦作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大面积超标的实际状况,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结合高氟区内氟的来源,高氟区所处的位置、特点,氟的富集条件,迁移转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和研究高氟区内的土壤、地表水、黄河水、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球化学以及人为等七个方面的因素,对焦作地区地下水高氟区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糖、蛋白和脂类代谢异常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其发生与发展与生物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不同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差异原因以及不同地球化学元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生物地质环境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相同遗传背景的人在不同生物地质环境条件下发病率的差异,提出目前人类糖尿病发病率增加的原因是: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使得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地球化学元素含量降低,进一步引发人类通过食物链从生物地质环境获取地球化学元素绝对量减少以及少量地球化学元素污染生物地质环境引起人体过载。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与生物地质环境和谐发展,是控制人类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