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防苑》2009,(6):6-7
今年5月12日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防护能力,5月6日至13日,上海市民防办及19个区县民防办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曰”集中宣传周活动。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暴露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防灾功能不强。城市公园应是防灾公园。防灾公园是起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应符合城市防灾规划要求。从防灾公园的定义出发,本文重点阐述了防灾公园的3个特点:规模、构造和设施;通过每平方公里公园数量、每万人公园数量、人均公园面积及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等多项关键指标,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上海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2点建议,一是完善防灾绿化网格,二是逐步实现现有城市公园向防灾公园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各种自然灾害、恐怖袭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日益常态化,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严峻挑战。灾害、恐怖袭击和突发事件本身也许不可避免,但是灾难造成的损失却可以预防或减小。有“地震国”之称的日本,尤为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通过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国民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定期组织防灾演习等措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灾减灾体系,从其“防灾日”系列演习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地震灾害避难疏散的经验与教训表明 ,城市公园是重要的避难场所 ;防灾公园是减灾功能特别强的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改造成防灾公园或规划建设新的防灾公园可以提高城市公园的综合防灾减灾功能。发生城市突发事件时 ,防灾公园可以用作紧急避难所、灾害对策据点。防灾公园具有供居民避难以及确保避难人员基本生活条件的功能、防灾减灾功能、情报收集与传递功能、医疗与救护功能、运输基地功能等。强化防灾公园减灾功能的主要措施是广泛采用高新科学技术 ,并对防灾公园系统实施综合性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是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为突发事件灾害普遍、灾情严重的国家。灾害已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众的安全。要把防灾减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为此,必须长远规划和全面制定中国的防灾减灾立法体系,以适应21世纪中国减灾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本文就编制中国防灾减灾立法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及方案的框架设想全面提出研讨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旦灾害发生.很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开展城市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对城市减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城市灾害的发生.除自然灾害外.往往是由于人们缺少防灾知识引起的.如城市火灾、爆炸等。另外不合理开采地下资源也可能引起地面的沉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很多灾害的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和地区.由于平时接触的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宣传很少.人们缺乏对灾害防御知识的了解.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城市灾害的潜在威胁.因此在城市灾害来临时.蒙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北川,作为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的极大关注,其安全防灾问题必然成为新县城建设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北川灾后重建规划的系统总结,揭示出城市规划与城市安全的紧密关联。在城市规划中应将安全置于首位,并将安全防灾理念贯穿于规划全过程;通过选址、布局、防灾疏散场地的合理布局构建安全的城市环境;通过强化建筑防灾、基础设施防灾,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灾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灾害预防和应急信息系统及紧急救援体系等一系列规划、工程手段,达到建设"安全、安定、安心"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各类灾害风险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对“十四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韧性是一种应对风险的科学理念,运用韧性理念指导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有助于发挥规划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对韧性概念理念与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该文将“城市安全五维体系”运用于防灾减灾领域并对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进行了重构,通过五维体系视角回顾上两版国家层面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总结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趋势,系统梳理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背景,基于韧性理念提出了“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防灾警报试鸣,上海市于9月19日上午组织了177个街道乡镇、208所学校、1324个居委会、3529个居民区共25万余人参加的防灾疏散演练。通过此次防灾警报试鸣和防灾疏散演练,市民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省市初中生防灾素养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  王民  李斐  李楠  张鹏韬 《灾害学》2012,(2):100-104
为了解我国初中生防灾素养水平,找出制约其防灾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总结一般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分别选取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黑龙江6个省市的初中各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7 313份(发放10 000份)。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防灾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初中生大多具有正向积极的防灾态度,防灾态度维度得分高于防灾技能,防灾知识维度最低。但这只能看作全国较高水平,而不能看作一般水平,真实情况可能更令人堪忧。针对此情况,提出要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展课程开发相关研究,以期促进灾害教育的开展与学生防灾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震灾害的区域性和破坏性特征,特大地震发生后单个城市面临的困难往往超过其自身的应对能力,需要从更广域的范围研究特大地震灾害防御的规划方法与措施。首先根据区域地震环境、地震影响相关性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给出了区域性防灾组团的划设原则,其次按照“城市常态中心性”和“地震灾害风险”两方面因素构建了城市抗震防灾中心性强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潜力模型和最大引力联结线等提出了区域抗震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的定量化方法,最后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为区域防灾空间结构体系构建和防灾资源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论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建立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提出通过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防灾规划体制,以地方政府为防灾救灾主体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团体三位一体的灾害管理体制,和以社区防灾组织、防灾志愿组织为主的全民参与的防灾救灾体制,最终形成一个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团体和国民各自责任明确的综合有效的防灾规划与灾害管理体制,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努力将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3.
《防灾博览》2012,(6):35
今年夏天,接踵而至的台风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一些多年未遇暴雨、洪水的北方地区接连受袭,一些群众因缺乏防灾知识而伤亡。目前,人们得到的防灾减灾教育如何?为此,本报记者联合人民网共同组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一半以上人认为防灾、减灾教育不充分。专家认为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专业人员缺乏是主因。问卷调查中,51%的人知道一些各类灾害的自我保护措施、逃生技能,而非常了解的只有6%,表示完全不知道的也仅占  相似文献   

14.
方印  兰美海 《灾害学》2013,(1):139-145
从属性上讲,我国防灾减灾法不只是行政管理法,而应是社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法;我国防灾减灾法不纯粹是公法,而应是公法与私法兼备的综合法。从地位来看,我国防灾减灾法是一个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我国《防灾减灾法》是一部重要的新兴的基本法与综合法。  相似文献   

15.
日本阪神大震灾在应急救灾上的几点教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防灾体制、心理准备和防灾规划等方面分析日本阪神大震灾在应急救灾行动中的教训,并结合我国的情况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永昌 《防灾博览》2005,(3):19-19
不久前,上海市有关部门把570万册《市民防灾必读手册》,免费发放到每户市民的家中,内容包括防火灭火、安全用电、公共卫生等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防灾知识,教育市民在灾害到来的时候如何处置和面对。这数百万册“防灾必读”,只要认真阅读,其作用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发放毕竟只是一种手段,发放以后使用得如何?这后续文章应该做也必须做,因为防灾教育关键还在一个“教”字。  相似文献   

17.
李永善 《灾害学》1990,(4):89-92
本文从防灾、减灾战略出发,提出我国防灾的重点是沿海、沿江、沿河的大城市,其中应特别重视沿长江、黄河及海岸线的重大城市的减灾防灾工作,且要倍加注意特大的小概率灾害事件。最后探讨了城市地震减灾对策中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防治“非典”到防震减灾 “非典”同地震、洪水等灾害事件一样,具有突发性强、危害重、影响大的特点。在灾害突至面前,考验了我们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实力,考验了我们的观念意识、管理模式、防御体系、应急措施以及每个公民的防灾素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灾害始终和人类如影相随,此起彼落,人类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就地震灾害而言,其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居群灾之首。20世纪全球三分之一的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的总人数近120万人,我国占一半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的总人数约为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地质活跃的影响,致灾因素增多,发生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等的风险较高,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社会各界需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学习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保障生命和贝才产安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各类灾害风险明显增多,城市安全设防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城镇化给防灾减灾工作带  相似文献   

20.
农田水利建设对增强农业抗灾能力和促进粮食增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利用2000—2021年我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产量的减灾机制。结果表明: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减少水旱灾害受灾面积的路径来刺激粮食生产,有效灌溉面积和除涝面积每增加1%,粮食受灾面积将分别减少31.3%和7.4%,而受灾面积的减少将保障粮食生产,从而促使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增产23.8%和2.4%。在异质性方面,华北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对粮食生产的防灾减灾效果最优。据此,建议尽快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保障粮食持续稳定供给,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