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用教材教语文,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到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精心设计随文练笔,巧妙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融入阅读教学中,就能克服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得怎样,不能单从教的方面去做出评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客观标准。学习质量则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教学《麻雀》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说猎狗和麻雀谁大?"学生齐说:"猎狗大。"还有的学生说:"猎狗怎么能跟麻雀比大小呢?"这时我板书出课题《麻雀》,并说"你们想知道课文讲的  相似文献   

3.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使我更深切地明白:教育是我们的事业,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好的语文教师就应该简简单单地教语文,静下心来钻课文,把握学段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实现教材的整合、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整合,将听、说、读、写真正落实到位,力求每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真正做到"小立课堂,大做文章"。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材是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素材,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用心地解读每一篇课文,以便让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从中获得基本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受到情感的熏陶。可如今语文教材所选入的文章越来越长,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而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在教学时间相对紧凑的情况下让学生学得扎实,就成为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长文短教"这个话题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是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真正的阅读教学必须突破"教课文"的层次,提升到用课文"教语文""教阅读""教表达"的层面,引导学生能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以达到"不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长课文教师难教,学生也难学,是不少语文教师心头的难言之痛。根据课文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学案,实现长文短教,既让教师教得轻松,又让学生学得快乐。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凭借课后思考题,引导自主探究课文《燕子》课后有四道习题:1.课文写得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上,教师要依托课文文本,活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特点,在课堂中安排练笔,以读促写,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积累,活用课文文本这一"例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新课改、新形势下,我们还要考虑如何让课文和练笔更好地融合,并赋予课堂练笔更丰富、更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充分显示出了其优势。近年来,我校配置了与教材同步的"互动式网络版电子教辅",既补充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又让我校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菜单式组合对本网络教辅进行全程自控操作。课堂学习内容涵盖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课程,既有课文讲解、知识要点,又有例题解析、同步测试等。学习内容形象生动,不仅让课堂教学有了互动性和针对性,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乐地立足于课堂学习。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播放了电子教辅中的的视频资料——"奇妙的宇宙空间",学生结合课文所学从文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与同事们常一起谈论"幸福",总觉得教师的幸福指数很难提升,因为我们需要活在学生的喜怒哀乐之中。如何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开启幸福的大门2012年12月,我有幸带领老师们参加了山东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观摩研讨会,会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深有感触。课堂容量如此巨大,学生们却学得精彩,老师也教得轻松,这样上课真爽快!这点燃了我们渴望革新的激情,于是我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12.
<正>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说:"未来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将不再取决于他已经知道多少,而是看他怎样才能学到更多,这便是知识劳动者的一个显著特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问题化"学习系统是文路、教路、学路的高度统一。它强调学生、教师和教材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同等重要。它以学科的问题为基点,以学生的问题为系统,以老师的问题为引导。通过对一个问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俗话说:"学贵有疑。"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至关重要。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又怎样教会学生质疑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一、从题目上质疑我教学生每预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看清题目,针对题目,产  相似文献   

14.
<正>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训练,真是遗弃了一把最宝贵的钥匙。"可见,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抓住了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听说习惯,不仅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对他们今后从事学习、工作都是极有益的。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总结了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进行口语表达训练1.利用课文插图,训练学生说话有些课文配有插图,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进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做到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正>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从2012~2013学年开始,在八年级的数学学科实施了"因人而异、分层教学"课题实验。我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有了如下收获。一、"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1.依据教材特点,因人而异分类施教我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以往的成绩从高到低把学生分为A、B、C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古代书面语的载体,语文教材中文言部分的编排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系着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彰显出我们企图强烈的阐释和再造古典文化生命力的意图。出现在教材中的课文导读部分,便正是一种现代人对文言篇目理解和阐释的"观念先行"。对于刚接触古代文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导读对于作品内容、主旨情感和作者风格的解读,是他们进入文言世界的重要引领。因此,它对课文进行诠释的"度"以及"方向"和"方式",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复思索,以期让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化精髓得以完整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正>教科书是教材编辑工作者编写出来的,我们无法改变教材,但是利用教材产生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如何使用教材。我觉得,"教材"相当于"高贵的乔木",要使其成为艺术品,需要能工巧匠将其雕琢加工,这样才能发挥乔木的最大作用,使其成为"艺术品"。作为教师,需要将教材进行加工完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教材的作用。一、以教材为基础,潜心挖掘课内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指的是教材中所有的资源,包括课文、插图、探究·练习、导语、附录、书下注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潜心阅读、研究,从而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1.研读教材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知道怎么研读教材,怎么有效使用教材,怎么灵活设计课堂教学。为了使教师有效把握和使用教材,结合教学经验,提炼概括"通读、细读、精读、深读、活读、多角度读以及研读",帮助教师"学习、学会、学懂、学深、学透、学活"教材,并将教材对课标呈现的目标灵活地设计入课堂教学中去,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教过语文的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从古至今,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说明了阅读非常重要。但是阅读教学到目前为止仍过于简单和枯燥。一篇有感情的课文,学生读过几遍就过去了,不注重里面蕴涵的情感。学生体会不到,读起文章没有感情,听起来很乏味。甚至有的学生到高年级读起课文还有唱读之势。根本没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