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0已近尾声,中国环保也即将走完"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之中,环境保护经历了许多事,或使我们欣慰、鼓舞,或使我们震惊、失落。时间是一架真正匀速的"永动机",从不因我们怀念什么,就刻意停留,也不因我们厌恶什么,就加速流走。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在一定的时候回一下头,看看走过的路,记住曾经的足迹。因为没有过去,就无所谓未来。  相似文献   

2.
某高层建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地下1层,地上11层。本文通过对该高层建筑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本工程所属的地质条件、本地区常用的施工方法,预估本工程可能采用的基础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对基础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  相似文献   

3.
刘维超,1985年生,地地道道的南京人。2013年底,他和他的南京小伙伴们,在浦口南工大科技园建了一个"螃蟹实验室"。 虽然名字有螃蟹二字,但除了LOGO上有半只耀武扬威的大螃蟹外,整个公司找不到和螃蟹有关的东西——在这里,一群专注于物联网技术的海归创新达人燃烧着他们的智慧,研发出各种科技前沿的东西。 实验室研发出用于空难搜索的生命信号笔 这个实验室不走寻常路:墙上的项目进度牌是乐高积木拼出来的,地上的椅子是小狗、大象造型。  相似文献   

4.
水分减少与增温处理对冬小麦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田间控制试验,设置对照(CK)、水分减少30%(W)、增温2℃(T)、水分减少30%+增温2℃(TW)这4种不同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呼吸,研究水分减少与增温处理对冬小麦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孕穗期,T和TW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地上生物量,增幅分别为46.0%(P=0.002)和19.8%(P=0.032);T和TW也显著增加了收获的地上生物量,增幅分别为19.8%(P=0.050)和34.6%(P=0.028);而W对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W、T和TW处理都没有显著改变地下生物量.相比于CK,T和W对土壤呼吸平均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TW使土壤呼吸平均速率降低了22.4%(P=0.049).T降低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本研究表明水分与增温的复合处理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了与单—因子处理不同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复合改良剂FZB对砷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丁萍  贺玉龙  何欢  余江 《环境科学》2021,42(2):917-924
通过小白菜盆栽种植试验,研究了复合改良剂FZB(硫酸铁+沸石+改性生物炭)在不同施加量条件下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As和Cd的生物有效性和赋存形态,以及小白菜累积转运As和C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砷镉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施用复合改良剂FZB后,小白菜根际土壤pH、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呈现上升趋势;土壤中有效态As和有效态Cd含量随FZB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降幅分别为65.99%和30.68%;FZB的施用使土壤中重金属赋存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其中交换态As和交换态Cd含量降低,铝结合态As、铁结合态As、有机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却有所增加;同时,施用FZB还可有效降低小白菜根部和地上部中As和Cd的含量,在8 g·kg-1施用量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小白菜地上部分As、Cd含量均降低到最小值,下降幅度分别为42.09%和31.34%;FZB的施用减少了小白菜根部和地上部分对As和Cd的富集,并且降低了小白菜植株将As从根部转运到地上部的能力.本研究表明,在降低农田土壤As、Cd生物有效性方面,复合改良剂FZB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4种草本植物对镉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4种草本入侵植物粗毛牛膝菊、洋野黍、莠狗尾草和欧黑麦草作为研究材料,利用盆栽实验研究了这4种植物在土壤镉(Cd)含量(mg·kg-1)为0(T0)、5(T5)、25(T25)和50(T50)处理下的耐受和富集特征,以期筛选出对Cd污染土壤具有修复潜力的植物.结果表明,粗毛牛膝菊在T5~T50处理下,地上部分和根部生物量与对照(T0)相比均没有显著变化,而其他3种禾本科植物的地上部分和根部生物量在T25或T50处理下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表明粗毛牛膝菊比其他3种植物具有更强的Cd耐受性.在不同土壤Cd含量处理下,4种植物地上部分和根中的Cd含量均随土壤Cd含量增加而显著升高,但4种植物地上部分富集系数随土壤Cd含量升高有显著降低的趋势.在不同土壤Cd含量处理下,粗毛牛膝菊和洋野黍的地上部分富集系数都大于1,莠狗尾草和欧黑麦草地上部分富集系数小于1.在T5、T25和T50处理下,粗毛牛膝菊的转移系数分别为0.93、0.73和1.04,分别显著高于同一Cd含量处理下的其他3种植物.此外,在相同的Cd处理下,粗毛牛膝菊积累的Cd总量和地上部分Cd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3种植物,并且粗毛牛膝菊能将90%以上的Cd转移到地上部分,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综合考虑对Cd的耐受和富集能力,本研究认为粗毛牛膝菊是一种潜在的Cd高富集植物,具有一定的植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7.
盐城海滨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6,他引:2  
以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ETM+图像数据和同期野外实测的31 个样方地上生物量干重、湿重数据为数据源,分析了15 个遥感信息变量与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干重、湿重的相关关系,并选择在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的8 个遥感变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曲线回归模型以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并对比得出最优模型,进而计算出整个研究区的地上生物量。研究得出:①与研究区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干重和湿重相关性最大的都是ETM+4 波段,干重的相关系数为0.833,湿重的相关系数为0.796;②研究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干重和湿重的遥感估算模型都是一元三次函数模型,且干重模型的拟合精度要优于湿重模型;③得到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干重总重量为2.28×108 kg,湿重总重量为6.10×108 kg。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芎镉累积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彭州川芎种植区的菜-药、稻-药(翻耕)、稻-药(免耕)和旱地种植方式下土壤和川芎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和靶标危害系数法(THQ)研究了川芎地上部分和地下根茎镉累积的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贡献,结果表明: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川芎种植土壤中Cd含量平均为0.73mg/kg,超过国家二类土壤标准(GB 15618—1995);川芎植株中镉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菜-药免耕翻耕旱地方式,均超过《川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菜-药种植中土壤镉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方式,在该方式下,川芎植株中地上部分镉含量是根茎的1.67倍,超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9.46倍,超过《食品污染限量标准》1.62倍,根茎中镉含量超过《绿色行标》0.11倍。本研究中,川芎地上部分与种植土壤在镉含量上呈显著线性相关,而川芎根茎与土壤在镉含量上相关性不明显;川芎地上部分对人体镉的健康风险贡献(THQ)值平均为63.18%,是根茎(11.50%)的5.49倍。  相似文献   

9.
若尔盖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与植被指数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讨亚高山草甸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的关系,更好服务于草地生态建设,论文利用2008年7月覆盖若尔盖地区的TM影像,分别建立了7种植被指数(NDVI、R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的线性和4种非线性(二次多项式、三次多项式、对数、幂函数)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指数(NDVI、DVI、SAVI、MSAVI、PVI、GVI)与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出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最优,再次是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相对较差的是指数模型;而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最优,其次为三次多项式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分析表明,基于RVI的地上生物量幂函数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复相关系数R2=0.817 7,精度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误差为6.80%,拟合精度达93.20%,根据此模型模拟出若尔盖县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图,表明该县草地生物量东南部较高而西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了及时准确地获取该区域草地生物量信息,根据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采样点的地上生物量实测值,结合遥感植被指数、海拔、气象观测数据(光合有效辐射、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估算2001—2010年三江源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并对其进行分县统计和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与测验得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高寒草甸、高寒草原的地上生物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2分别为0.73、0.79,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②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多年平均值为172.34 g/m2,其中高寒草甸为214.81 g/m2,高寒草原为130.07 g/m2.③ 三江源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位于东部的河南县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413.46 g/m2;而北部的曲麻莱最低,仅为69.04 g/m2.④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升幅为0.93 g/(m2·a).研究显示,利用站点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地上生物量进行模拟,对于分析区域尺度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藏北草地地上生物量及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地退化已成为藏北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定量监测草地生物量和退化草地的生物量动态变化,利用2004 年8—9 月藏北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最大时期的地面实测数据,分析了其地上生物量大小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Terra MODIS植被指数数据,建立了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遥感监测和估算模型。主要结论如下:①由于受高寒气候、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的限制,8—9 月藏北地区平均草地地上生物量较小,为96.88g/m2,其中绿色鲜草的比重在80%以上;不同区域不同草地类型地上生物量差异很大,范围在37.10~589.12 g/m2,平均而言,高寒沼泽化草甸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356.84 g/m2,其次是温性草原(64.48 g/m2)和高寒草甸(61.61 g/m2),高寒草原草地最低,为48.87 g/m2;②基于MODIS NDVI的合成、生长型、指数函数、逻辑斯谛等4 个模型是估算藏北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模型;③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减少态势,东南部部分地段在100 g/m2以上,西北部则在20 g/m2以下。  相似文献   

12.
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发展适用于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包括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模拟的遥感反演模型,基于2006—2014年逐年7—8月三江源区高寒草地70个采样点地上生物量数据与同期MODIS-NDVI和MODIS-EVI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并利用长时间序列MODIS数据对2005—2014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格局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VI建立的乘幂模型对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最好,其判定系数(R2)最大,达到0.654;均方根误差(RMSEP)最小,仅为27.86 g/m2.根据三江源区70个采样点的地上生物量数据最终确立的估算模型为y=348.769x0.783(R2=0.655,P < 0.001).估算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05—2014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空间特征基本一致,总体表现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这与该区域的降水量、气温、海拔和植被类型等因素有关;2005—2014年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平均值为169.25 t/a,最高值为2010年的178.36 t/a,最低值为2008年的162.80 t/a,年际变化趋势表现为2005—2008年逐年下降、2008—2014年则在波动中逐年有所上升.研究显示,三江源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模型及其确定的模型参数可对该区域草地地上生物量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区域尺度草地退化现状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双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对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范围内32个草地植物群落样点的样方数据进行群落数量分析,根据数量分析结果将研究区草地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3个不同等级。分析了单位面积草地地上生物量干重与退化等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划分草地不同退化等级的生物量判别指标值。利用2004年的TM遥感数据,结合同期地面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比较了不同植被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盖度的相关性,建立了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估产模型,估算了白音锡勒牧场区域尺度草地地上生物量,结合不同草地退化等级的生物量判别指标值进行了草地植被退化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草地生物量与草地植物群落退化密切相关,一般草地退化越严重,群落生物量越低;②比值植被指数(R VI)与地上生物量干重相关性最好(R 2=0.644);③研究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草地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51%、43.63%和24.12%。  相似文献   

14.
<正>课堂教学改革能否收到明显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积极投入。只有引领教师从自身做起,才会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梦想。而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就应当明白:功夫在"课"外。一、引领之一:读"本"悟"本"读"本"悟"本"的第一个"本",是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做好课堂教学必读的书本,第二个"本"是指课堂教学素养之本。课改以来,阅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  相似文献   

15.
P是湖泊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生命元素,水生植物对于湖泊中P的生物化学循环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不同季节下洱海7种常见的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研究了洱海常见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的种间差异及季节性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洱海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值为2.64 mg/g,范围为0.90~6.79 mg/g. 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的种间差异和季节差异显著,其中7种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平均值为苦草(3.32 mg/g)>轮叶黑藻(2.88 mg/g)>金鱼藻(2.72 mg/g)>微齿眼子菜(2.53 mg/g)>穗花狐尾藻(2.39 mg/g)>篦齿眼子菜(2.34 mg/g)>马来眼子菜(2.27 mg/g);季节间表现为春季(3.46 mg/g)>夏季(3.05 mg/g)>冬季(2.20 mg/g)>秋季(1.98 mg/g). 环境中w(P)、叶与茎生物量比值和生活史特征可能是决定植物地上部分w(P)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环境中有效P含量较低,洱海沉水植物地上部分w(P)低于长江中下游湖泊.   相似文献   

16.
在三江源地区冬虫夏草3个产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设置虫草采挖样地和对照样地,通过样方调查和统计分析,评价冬虫夏草采挖活动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结果表明:冬虫夏草采挖使草地物种多样性、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降低,群落优势度升高.由于采挖活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减少了10.3%~12.5%,群落盖度降低了10.6%~19.1%,地上生物量降低了20.7%~46.1%,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增加了16.7%~31.8%. 采挖活动未使地下生物量产生显著变化. 植被状况的恶化将影响冬虫夏草的形成过程,因此,应加强冬虫夏草产区的植被保护,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上生物量对冬虫夏草采挖活动最为敏感,可作为冬虫夏草产区植被保护过程中的首选评价指标. 采挖活动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与地理位置有关,表明采挖活动的效应具有区域分异特征,冬虫夏草资源保护策略应根据区域特点制订.   相似文献   

17.
Se(Ⅳ)和Se(Ⅵ)对小白菜生长及生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Se(Ⅳ)和Se(Ⅵ)对小白菜生长和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量Se(Ⅳ)和Se(Ⅵ)对小白菜体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不尽相同.低含量硒(Se(Ⅳ)<10.0 mg·kg-1、Se(Ⅵ)<5.0 mg·kg-1)能够促进小白菜的生长,使其根变粗, 诱导脯氨酸的产生,阻止丙二醛(MDA)的合成,增强白菜的抗逆性,使其生物量明显提高;高含量硒会抑制小白菜的生长,导致植物体内脯氨酸合成下降,MDA含量增加,叶及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地上和地下部干重显著急速下降(p<0.01).小白菜根长、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均随Se(Ⅳ)和Se(Ⅵ)含量的增大而显著下降(p<0.01);抑制小白菜根系生长的Se(Ⅳ)含量为60 mg·kg-1,明显高于Se(Ⅵ)含量(20.0 mg·kg-1).相同硒含量下,Se(Ⅳ)处理的小白菜地上部干重为Se(Ⅵ)的1.1~3.0倍,说明本试验条件下Se(Ⅵ)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均大于Se(Ⅳ).Se(Ⅵ)处理小白菜地上部分的硒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而Se(Ⅳ)处理小白菜地下部分的硒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小白菜地上和地下部分对Se(Ⅵ)的吸收量均显著高于Se(Ⅳ).综合生长和生理因子分析表明,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反映Se(Ⅳ)及Se(Ⅵ)处理土壤上小白菜生长状况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氮肥和钾肥强化龙葵修复镉污染土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施用氮肥[(NH4)2SO4]和钾肥(KCl)对镉超积累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 L.)的生长和吸收累积Cd 的影响.结果表明,(NH4)2SO4 虽不能显著提高龙葵地上部Cd 含量,但可显著提高龙葵地上部干重,因而显著提高了龙葵地上部Cd 的积累量,最大可提高2.8 倍;KCl 在高浓度处理时可以显著提高龙葵地上部Cd 含量,然而它对地上部干重有抑制作用,最终没能提高龙葵地上部Cd 的积累量.施用(NH4)2SO4 可显著降低土壤pH 值,但对土壤有效态Cd 含量无显著影响;施用KCl 可使土壤pH 值显著提高,同时使土壤有效态Cd含量显著增加. (NH4)2SO4 的强化龙葵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几种湿地植物对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唐山南湖人工湿地中芦苇、酸模、石龙芮、车前草四种优势植物的生物量和污水净化效果,分析了根系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污水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不同湿地植物生物量变化比较大(1.38-5.212g/株),地上部分植株氮、磷吸收量变化范围分别是3.48-4.37和2.27-3.36 mg/g,地下部分植株中氮、磷变化范围分别是2.77-3.06和2.14-2.88 mg/g。芦苇、车前草、石龙芮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植株中氮磷含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这三种湿地植物地上部分积累的氮、磷比较高。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与其生物量有关。酸模和芦苇有比较大的生物量,对氮、磷的吸收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越来越重要。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科目,部分学生认为学多学少无所谓。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潜意识,教师必须从课堂设计入手,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