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低低温电除尘器二次扬尘分析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二次扬尘增加,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发挥其高除尘效率。分析了低低温电除尘器二次扬尘的特点和国外采取的措施及研究现状,包括离线振打、旋转电极技术两种解决方法。提出了新型解决低低温电除尘器二次扬尘的方法,即优化振打系统,并将该技术在长兴电厂低低温电除尘器中的应用作了重点阐述,成功解决了该项目的二次扬尘问题。  相似文献   

2.
火电厂贮灰场遍布我国各地,它们的二次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但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至今还缺少定量描述的方法。由于粉煤灰与铁尾矿的物化特性及堆存、污染形式十分相近,利用为平原铁尾矿库所做风洞实验的起动风速、输砂量及库体吹扬廓线等结果,选用及拟合二次扬尘扩散模式,确定贮灰场相应条件下粉煤灰源强参数是可行的。用此方法能得到贮灰场周围风日二次扬尘污染的定量描述结果。该方法经在华北平原马头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使用,收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PMF模型源解析结果分析了呼包鄂地区冬季、夏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特征.物质重构结果表明,有机物(19. 9%~44. 6%)、地壳物质(9. 7%~46. 2%)在呼包鄂地区受体PM_(2.5)中占有较大比重.源解析结果表明,冬季各类源对PM_(2.5)的分担率大小依次为:二次源(26. 7%)燃煤源(26. 1%)机动车源(19. 1%)扬尘源(18. 1%),夏季则为二次源(26. 7%)扬尘源(22. 3%)燃煤源(16. 6%)机动车源(15. 1%) SOC(8. 7%),可以看出二次源在呼包鄂地区冬季和夏季均为首要贡献源类,冬季燃煤源、夏季扬尘源对呼包鄂地区的影响较大.分析冬季、夏季典型污染过程,对应于源解析结果,冬季主要污染源为二次源、燃煤源,夏季为二次源.  相似文献   

4.
煤场二次扬尘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次扬尘排放高度低,在近距离内形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体危害较大,由于属无组织排放源,计算时较复杂,本文介绍了煤场二次扬尘污染原理,扩散模式,扩散参数的计算和选取。  相似文献   

5.
基于广安市2017年6月-2018年5月逐日平均国控站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该文对广安市PM_(2.5)组成特征及污染贡献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广安市PM_(2.5)主要成分为元素碳(30%)、有机碳(30%)和混合碳(12%);颗粒物首要污染源为燃煤(22%),工艺过程源(19%)、扬尘源(18%)和二次源(18%)贡献率也较高,机动车、生物质和其他源贡献率都较低;工业源(工艺过程和燃煤)、扬尘源和机动车为广安市主要污染来源,不同季节污染源贡献率有所不同,春季扬尘源贡献突出,秋季主要表现为扬尘源、工业源(工艺过程和燃煤)和机动车,夏季和冬季工业源(工艺过程和燃煤)贡献率突出,其次为扬尘源;工业源(工艺过程和燃煤)、机动车、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是春季PM_(2.5)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夏季则是工业源(工艺过程和燃煤)、机动车、扬尘源;秋季机动车是导致PM_(2.5)升高的主要原因;冬季工业源(工艺过程和燃煤)、扬尘源、生物质燃烧是PM_(2.5)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污染期间应重点管控工业源(工艺过程和燃煤)、扬尘源和机动车,春季和冬季还应加强生物质燃烧源控制。  相似文献   

6.
施工工地出口附近道路交通扬尘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田刚  樊守彬  李钢  秦建平 《环境科学》2007,28(11):2626-2629
为了量化施工工地附近社会道路因施工运输车辆带泥及遗撒造成的二次交通扬尘,对4个典型工地出口2个方向社会道路尘负荷进行了采样分析,根据AP-42交通扬尘排放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工地出口附近道路交通扬尘排放特征.结果表明,工地出口附近道路尘负荷高于正常道路,随着距离工地出口长度的增加,尘负荷逐渐减小;工地出口2个方向共400 m道路上交通扬尘PM10排放因子为正常道路的2~10倍,因施工增加的排放量相当于422~3?800 m正常道路排放.根据以上结果,结合2002年北京市施工工地时空分布数据,经计算得出,2002年北京市城八区工地出口形成的二次扬尘相当于增加了道路总长度的59%.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热光法测量扬尘碳组分的激光分割点偏移(LSPS)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偏移数据的处理方法,选择西宁市、沈阳市、淄博市、十堰市和新疆乌昌石地区共607个扬尘(道路扬尘、城市二次扬尘、土壤扬尘)样品,通过再悬浮采样器获取PM2.5滤膜样品,使用DRI2001A型碳分析仪结合透射法测量碳组分.结果表明:道路扬尘和城市二次扬尘在碳分析过程中会有不超过10%的样品发生前偏现象,该现象主要受碳酸盐碳(CC)和元素组分的影响;当CC占总碳(TC)的百分比大于9%时,加酸方法可解决前偏问题.土壤扬尘中有40%~90%的样品会发生后偏现象,原因是其元素碳(EC)含量过低(EC/TC<10.7%),导致灼烧过程残留的耐热物质Fe2O3对激光的干扰大于EC对激光的吸收.针对以上偏移问题,采用归零法和替代法对偏移数据进行处理.基于与参比值比较,归零法和替代法得到的OC相对偏差分别为0.1%~10.3%和0.1%~2.9%,EC相对偏差分别为2.1%~52.5%和0.1%~20.6%,远低于偏移引起的相对偏差(0.6%~13.8%和66.6%~149.6%),且替代法处理效果优于归零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鞍山市空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ADMS——城市模型,从不同类型、不同高度两个角度分析了鞍山市区及周边的污染源(包括清单污染源和非清单污染源)对市区空气中尘污染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背景及外来尘、各尾矿库及排岩场扬尘和市区二次扬尘产生量及对市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尘污染的解决重点。  相似文献   

9.
在废弃尾矿库沙滩上直接植树防止二次扬尘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废弃尾矿库二次扬尘的治理过程。经过论证和实践,打破了先覆土,后植被的传统做法,直接在尾矿库尾沙上植被,探索出固体废物治理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对广州市土壤尘、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堆煤扬尘等开放源颗粒物样品进行采集,并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SPAMS)对颗粒物的粒径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施工尘和其他几类尘分别呈双峰分布和单峰分布,各类尘样的化学组成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土壤扬尘以富铝颗粒为主,占总电离颗粒的37.97%,道路扬尘以富钙颗粒为主,占总电离颗粒的24.92%,施工扬尘以富硅颗粒为主,占总电离颗粒的33.33%,堆煤扬尘以富钙颗粒物为主,占总电离颗粒的64.92%.在道路扬尘中土壤扬尘与机动车污染的特征显著,这些特征为扬尘颗粒物源解析提供了可能.此外,道路扬尘的二次组分所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1.
荆门市城区降尘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网格布点法对荆门市城区降尘进行普查性监测,采用类比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对荆门市降尘平均水平起主要作用的是地表扬尘,它取决于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地表积尘量(与降雨、城区绿化地面硬化水平及城区环境卫生有关);地表扰动(风力、车流量等自然及人为活动因素)。春季,沙尘天气是荆门城区降尘的重要来源。工业污染源对个别区域影响巨大。根据调查分析提出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道路扬尘排放因子估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济南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环保署AP-42模型和方法,通过道路分类、优化布点、样品采集、实地观测和计算分析,获得道路粉尘负荷及四种类型道路扬尘的排放因子,探讨了排放因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路面粉尘负荷随车流量增大而逐渐降低,城市城区路面粉尘负荷多小于城市外围路面,且外围道路路面粉尘负荷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支路和次干道排放因子相对较小,快速路排放因子较高,主干道排放因子最高,其TSP、PM10、PM2.5排放因子分别高达25.239 3 g/VKT、4.731 1 g/VKT、0.597 2 g/VKT;排放因子随平均车重增加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同种类型道路排放因子均随道路粉尘负荷的增加而增加;次干道和快速路排放因子随车流量增大而减小。所获结论可为城市道路扬尘排放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综掘工作面粉尘产生量大、风速高的现状,提出在综掘工作面应用涡流控尘技术,以提高除尘系统的收尘效率.分析涡流控尘装置的控尘机理;并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分析了涡流强度、涡流控尘装置距迎头距离、压抽比等与系统控尘效率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试验,证明涡流控尘技术能够有效防止迎头处粉尘扩散,提高除尘器的收尘效果,使工作面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进而取得较好的除尘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成福 《环境工程》2013,31(2):62-65,71
传统的除尘方式难以控制工业微细粉尘的排放,是引起我国多数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PM2.5排放标准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分析常规除尘器存在问题与微细粉尘荷电捕集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前置烟道放置电凝并器、前级电场电极优化配置、末级电场采用转动极板、配套使用高频电源或脉冲电源的治理方案,是有效捕集工业微细粉尘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分析了影响电收尘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为研发新一代静电除尘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全球主要沙源区沙尘气溶胶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TOMS AI气溶胶指数和天文辐射资料对全球主要沙漠区沙尘气溶胶含量与太阳辐射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北半球的沙漠还是南半球的沙漠,其沙尘气溶胶指数和太阳辐射都有非常高的相关性.事实和理论均表明太阳辐射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含量主要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进行了长达6a的试验观测研究,获得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塔中地区浮尘、扬沙出现日数呈上升趋势,而沙尘暴日数呈下降趋势,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是影响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浓度的主要因素.可吸入颗粒物(PM10)月平均质量浓度峰值区分布在春夏两个季节,3~5月是主峰值区域,7~8月是次峰值区,春季PM10平均浓度在1000mg/m3左右变化,夏季在400~900mg/m3之间,秋冬两季浓度较低基本上在200~400mg/m3之间变化.每年的3~9月是总悬浮颗粒物(TSP)质量浓度较高的月份,4~5月是主峰值区,7~8月为次峰值区;2005年TSP质量浓度最低,年平均值为1105.0mg/m3,2009年略高于2008年,年平均浓度为1878.0 mg/m3,2008年5月TSP平均质量浓度是全年最高值,浓度值达到7415.0mg/m3.沙尘天气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孟紫强  卢彬  周义  黄文清  王彤  耿红  张剑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900-1908
为了探讨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对人群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对过去9年(1995~2003)沙尘暴高发地区甘肃省武威市的6所大中型医院沙尘天气高发季节(3月1日~5月31日)每日呼吸系统疾病入院人数进行了调查.采用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Semi-parametric generalized additivemodel,GA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日历效应(calendar effect)以及气象因子等混杂因素后,考虑到具体年份的差异,分别对每年建立GAM回归模型(滞后7d)并进行分析.然后应用Meta-分析方法的固定效应模型对各年GAM分析结果(即相对危险度RR)进行效应量合并,计算合并效应量(RR ),以此表示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人数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沙尘暴的影响,各年呼吸系统疾病日入院相对危险度(RR)合并效应量(RR )随沙尘暴滞后天数的不同而不同,且在滞后3、4、5 d时每天的RR 均有统计学意义,其RR 分别为1.40(95%CI为1.06~1.86)、1.34(95%CI为1.01~1.77)、1.73(95%CI为1.35~2.23);(2)扬沙天气在其滞后第6天RR 有统计学意义(RR 为1.14(95%CI为1.01~1.30);(3)浮尘天气与扬沙天气类似,也在其滞后第6天RR 有统计学意义,其RR 为1.12(95%CI为1.00~1.25).(4)沙尘天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可根据滞后不同天的RR 值变化,分为滞后早期效应、滞后中期效应和滞后后期效应三类;(5)沙尘天气引发和加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各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这些结果表明,呼吸系统日入院人数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与有关联系,且均表现为滞后效应,而且沙尘暴的影响强度大于扬沙天气或浮尘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正偲  董治宝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2):3034-3040
利用建立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内收集的降尘,分析了不同降尘收集方法收集的降尘粒度、化学元素含量、富集因子、硅铝率和硅铝铁率,旨在优化干旱区降尘收集方法、确定我国的沙尘源区.降尘物质的微量元素Ba的含量最大,可达255~474μg/g, Nd的含量为0.3~9.6μg/g;常量元素SiO2的含量最大,79.30%, MgO含量最小,0.98%.微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值在0~3之间,但常量元素差异较大.结果表明,减速法和湿法收集的降尘从粒度分布、化学元素含量、富集因子、硅铝率和硅铝铁率等方面均具有一致性.平均粒径湿法最细(Φ值2.84),干法最粗(Φ值2.46).因此,减速法能够作为代替湿法在干旱区进行收集降尘的方法.同时,由降尘的地球化学性质可知,西北干旱区沙漠是我国的主要沙尘源区之一.  相似文献   

19.
烟尘粒度识别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燃煤烟尘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由于烟尘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 ,其中尤以 1 0μm以下的尘粒危害为甚。本文通过对全市不同炉型和煤种进行烟尘粒度分级测定与研究 ,初步揭示了本地区燃煤排放烟尘中不同粒径尘的分布及组成 ,为深度治理烟尘污染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肖红霞  郑义 《环境工程》2011,29(1):76-79
配制的复合型抑尘剂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乳液。采用正交法构造四因素三水平设计正交实验,用预乳化法合成抑尘剂。对数据直观分析,得出在乳化剂质量分数为2%,引发剂质量分数为1.1%,交联剂质量分数为2%,搅拌强度为100 r/min的实验条件下,抑尘剂性能较好。抑尘剂应用性能测试表明:抑尘剂具有较好的吸水保水性,配制的复合型抑尘剂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