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中国2001-2015年生态与经济发展情况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生态一经济复合系统协同程度虽然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发展存在不协调。在此摇础上,提出推进经济系统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系统内部协调度和实现生态一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强调政策制定应当具备适应性和延续性,政策实施应当加强监察力度,以期为中国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6年-2015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济南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2015年期间,济南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2006年-2008年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严重不协调阶段,2009年-2015年期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不协调阶段。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特征,采取恰当的城市发展战略,改善生态环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口结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复合协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核心问题。以系统协同论及离差原理为基础,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等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生态三要素的复合系统,且计算出广东省2006年-2015年的人口-经济-生态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调程度。研究发现,人口结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接近于重合;复合系统协调度出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其中受人口与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张向晖  董伟 《环境保护》2007,(3B):66-69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为中心,进行综合开发、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一个经济区域;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一一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流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空间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流域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流域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动态的协调,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促进、不断优化,协调发展追求复合系统整体效益最优。流域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以下简称流域协调度)是用量化概念反映流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状况好坏程度。流域协调度反映流域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在组成结构和变化上的对应关系,是反映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比例得当、关系和谐、共同促进的互利互惠的态势。本文以云南纵向岭谷区流域为例,评价分析了其流域协调度,并提出了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宝鸡市人水和谐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宝鸡市为例建立区域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在阐述人水和谐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宝鸡市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立统一可变模糊集理论及合作博弈思想,建立基于合作博弈权重的可变模糊集模型,评价人水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以水系统和人类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基础,采用协调性指数模型揭示两系统间的相互协调关系,由人水系统的信息熵得到人水复合系统的协调度,以此建立信息熵协调度模型,评价人水复合系统协调度;以人水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度为基础,综合评价人水复合系统的和谐度。应用此模型对宝鸡市2001—2010 年的人水和谐程度进行评价,和谐度在0.631~0.833 之间。与模糊物元评价模型结果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文中模型有效可行,结果可靠。通过对宝鸡市人水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研究,以期为人水和谐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种实用可操作的定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志英  朱晓珊  杨丽  王晓云 《环境科学》2024,45(6):3402-3411
研究成渝城市群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协调发展水平,对于实现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运用综合评价、碳排放恒等式、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0~2020年成渝城市群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异、协调发展和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成渝城市群紧凑度持续上升,从2010年的0.18升至2020年的0.22,总体增长22.22 %,其中经济紧凑度的贡献率逐年增强.各城市紧凑度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在城市群西北部的成都、德阳和绵阳以及西南部的自贡、内江和泸州,低值区分布在中部,雅安是城市群内紧凑度最低的地区.②成渝城市群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在研究期内下降幅度达39.57 %,城市群南部的碳排放强度整体高于其他区域,成都和重庆两市常年为低值区,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在逐渐缩小.③城市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的耦合度从拮抗阶段转为磨合阶段,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21升至2020年的0.69,两系统逐渐走向良性协调发展.城市群西北部(成都、德阳和绵阳)与川南两市(自贡和泸州)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和环境宜居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具有显著影响.④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实施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建设绿色屏障是促进成渝城市群紧凑度与低碳度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杨肖  陈彤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9):4444-4456
在2005~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发展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水-能源-粮食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资源和能源子系统在2011年后长期滞后于粮食子系统,成为西部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短板.(2)2005~2018年,中国西部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从勉强耦合协调进入初级耦合协调阶段,且耦合协调度呈现“南高北低”的时空特征.(3)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规模对甘肃、内蒙古等西北地区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影响,对重庆、云南等西南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影响程度在地理空间上均呈现出“北正南负”的空间特征;地方财政环保投入的影响程度从北到南逐渐增大,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的系统耦合协调度受该因素的影响最大;R&D投入强度对系统耦合协调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影响程度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多资源系统联合发展视角下的区域资源管理方式,减少对有限资源间的依赖性,改善人口规模及环保科技投入等因素,构建具有西部区域特色、体现资源优势、富有竞争力的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流域是由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4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协调发展关系到流域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是流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淮河流域作为河南省四大流域中最大的水系,其协调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约束,文章以此为例进行协调度预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首先建立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度预警模型,通过从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4个指标类别构建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流域内9的地市和流域整体共10个地区未来10年的协调度进行预测,并根据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得到对预测结果进行预警。其次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协调度预警结果,结果表明:流域未来10年整体发展状况始终保持良好,但流域内各地市协调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应特别重视开封、周口和商丘地区协调发展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大型城市紧凑度与能源效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成诗  李金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81-1795
采用超效率DEA和熵值法测算了2003—2014年29个大型城市的能源效率与紧凑度,进而通过象限图法对城市紧凑度与能源效率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大型城市能源效率普遍偏低但在缓慢提升;城市紧凑度与能源效率以低级协调为主。从区域看,二者关系的地区差异明显,东部以高级协调为主,中西部低级协调关系显著。城市规模越大,紧凑度和能源效率水平越高,且城市突出关系类型由低级协调变为高级协调。剔除紧凑度外其他可能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后的象限图再次印证提高紧凑度有利于改善城市能源效率的结论。为通过提升城市紧凑度来提高能源效率,需加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工业用地的集约使用,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实现经济、人文和生态的多功能复合利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推进,能源消耗加剧,经济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利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3E)之间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文章构建了陕西省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TOPSIS法分别对1999~2015年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协调性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E系统中能源系统面临压力最大,其次为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压力相对较小;对各系统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发现,省内经济发展状态趋势良好,环境保护次之,而能源发展相对缓慢;在响应部分,政府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较大,经济调控力度次之,而对能源的改革力度较差;综合协调度分析表明:陕西省3E系统协调程度整体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发展趋势上呈现波动变化,并逐步趋于平稳,但距离理想状态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1.
绿色化工构建可持续发展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 《环境》2006,(11):29-31
我国公众第一次较为普遍地了解绿色化工,始于今年10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绿色化学科学与工程和过程系统工程国际论坛。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共同呼吁,我国要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旋 《世界环境》2012,(1):80-81
德国汉莎航空不久前宣布,2011年4月起,该公司一架往返于法兰克福与汉堡的空客A321型客机将使用生物混合燃料试飞6个月,汉莎航空将为此投入约660万欧元.空客的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透露,拟在未来5年,率先在北京-上海之间开辟生物燃料航线,并投入商业运营,以作为其全球生物燃料飞行的商业试点.  相似文献   

13.
尹琦  朴赫夫  刘秉钺 《环境科学》2003,24(3):140-144
定义了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并依此设计了我国纸业生态产业链.提出"生态化结构与利益性诱因相结合"的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建立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5个必要条件,即模仿生态闭路系统,增大可更新资源存量,向资源生产率要效益,开发社会性长期需要和系统创新活动.认为纸业生态产业链是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典型范例,是解决造纸工业3大制约性难题,使我国纸业由黑色产业变为绿色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制氧企业安全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制氧行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安全管理情况,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分析,综合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与故障模式、影响及危险度分析法(FMECA)对制氧企业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安全检查表法简便、易于掌握、较为实用;故障模式、影响及危险度分析法对评价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可得...  相似文献   

15.
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城市第三产业污水、废气、噪声污染的特点、规律及对策论述,为科学、有效解决城市第三产业污染问题提供了一定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美国商务部2001年5月统计的结果,总结了截至1999年美国环保产业的种类、产值、出口情况以及就业状况,并对全球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造成型煤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型煤产业发展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NRDC 《世界环境》2010,(3):58-61
<正>纺织生产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影响。在每吨纺织品的染整生产过程中,高达200吨的水会被一系列化学品污染,用于加热蒸汽和热水的能源消耗也相当巨大。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全球的纺织产业越来越集中于环境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餐饮业是中国大型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源之一.为了解餐饮业大气污染物的产生能力,本研究以北京为研究对象,选取41家不同菜系的餐饮企业,现场实地检测了净化设备前端的油烟、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NMHC)的产生浓度水平.结果表明,净化前油烟、颗粒物和NMHC的初始平均浓度约为1.93、 6.6和10.9 mg·m~(-3).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估算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并基于北京市餐饮企业数量和本研究测得的排放因子,初步估算了2019年全市餐饮源主要污染物的初始产生总量,油烟、颗粒物和NMHC的年排放总量分别为5 512、 18 849和6 169 t.川湘菜、烧烤、烤鸭与家常菜产生的油烟与颗粒物浓度的Pearson系数均0.6,具有强相关性;其中川湘菜和烤鸭排放的Pearson系数均0.8,呈现极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为标志的新经济体系向传统产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产业应运而生.环境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成长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走向比较成熟的轨道.本文提出了借鉴国外经验,顺应环保潮流,发现新市场,培植新产业,应成为哈尔滨市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