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微核技术评价水质重金属污染的指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技术和正交试验法,对含Pb、Cd、Cr和As的不同浓度组合的模拟废水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徽核率与对照的微核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当污染指数<1.68时,水质基本没有受重金属污染物污染;当污染指数≥1.68-<2.98时,“废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未超标;当污染指数≥2.98-<4.90时,污染物含量亦未超标,但已有1种以上污染物含量达到农用灌溉水质二类标准;当污染指数≥4.90-<5.38时,有1种或2种污染物含量超标;当污染指数>5.38时,至少有3种污染物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2.
深圳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深圳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调查资料,用海水标准(GB3097-1997),按超标分类法和污染指数法对深圳近岸海域水质(含潮间带)、沉积物、生物质量状况分别进行评价,查清了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确定了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3.
以某石油化工厂为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别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分析污染物超标原因及污染物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厂区储罐区相对于其他区域污染物检测值较高,储罐区西部检测点位苯并(a)芘检测值超过了HJ36600-2018表1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导致厂区土壤环境污染程度为轻污染。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超标污染物分指数项与未超标污染物分指数项进行无运算关系的组合,构成了一种新的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双加指数模型。该模型具有较明确的环境及卫生学意义,结构简单,计算方便,分辨率高。经实例分析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环境质量状况较符合。  相似文献   

5.
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国外对室内外空气污染暴露评价的各种方法,并运用微环境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了5种主要的空气污染物;甲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氮和氡作为检测评价的对象,初步评价了北京市各年龄层次人群的污染物暴露水平。结果表明,大部分暴露量源于室内环境,尤其是工作(或学习)场所及住宅;各年龄层次人群的甲醛日平均暴露量均超过相关环境标准,而其它污染物均不超标;室内空气污染特别是因装修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李可芳  孙静 《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29-131
通过对长江三峡库区、影响区水质同步监测及污染源的调查,本文对库区内长江干流、支流水质现状和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长江干、支流水质中除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超标外,部分支流的有机物也严重超标,说明长江干、支流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针对库区长江干流超标项目和污染源调查情况认为,对库区内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是防治三峡库区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水质指数评价法对辽河源头区2008年-2012年的水质进行评价,发现辽河源头区所受污染较为严重,其中氨氮、BOD5和COD超标严重,对水体水质的污染影响较大。三种评价标准中,单因子评价法过于严苛,忽略了不同评价因子之间的联系;模糊综合评价法缺少对超过地表水标准的水质类别的定位,不能确定首要污染物;水质指数评价法不仅能反应水质状况,还能确定水体的污染程度及首要污染因子,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松滨 《环保科技》2004,10(3):17-19
提出了超标污染物分指数项与未超标污染物分指数项进行无运算关系的组合 ,构成了一种新的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双加指数模型。该模型具有较明确的环境及卫生学意义 ,结构简单 ,计算方便 ,分辨率高。经实例分析表明 ,评价结果与实际环境质量状况较符合。  相似文献   

9.
典型场地四氯化碳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某污染场地为研究区域,采集了场地内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4个类别共196个样品.分析了25项挥发性有机物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超标污染物的污染来源,最后,应用美国环保局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场地超标污染物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场地超标污染物仅为四氯化碳;主要赋存于地下水中,其污染晕的平面分布与地...  相似文献   

10.
张松滨 《环境保护》1989,(12):18-19
本文提出用污染物超标分指数项与未超标分指数项进行无运算关系的组合,构成了一种新的环境质量评价模式——组合指数模式。该模式具有较明确的卫生学意义,以及结构简单、运算方便、分辨率较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太原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原市是一个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一度相当严重,最近几年太原市不断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大气质量有所改善。本文从环境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目前太原市主要大气污染物采用平均增长率、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三种不同方法预测到2018年太原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结果表明,太原市的大气质量将逐步好转。最后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江苏省某废弃染料厂搬迁后的遗留地块为研究对象,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场地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进行评估,并结合Surfer软件中克里金插值法研究有机污染物的健康风险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场地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氯仿和苯并(a)芘,污染区域主要为生产车间,最大超标深度为12 m,苯并(a)芘在1.5,3.0 m深土壤中对暴露人群造成的致癌风险高,氯仿在6,12 m深的土壤中致癌风险高;但它们在各层中所造成的危害商均<1。因此,该场地开发利用前需进行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13.
对2001~2011年固城湖水环境污染状况评价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固城湖的特征污染物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固城湖水质污染的主要超标因子为TN和TP;总体水质呈现先恶化再改善的趋势,污染由拦河网水域向小湖区水域扩散;固城湖湖体水质基本上劣于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固城湖特征污染物为COD+M n、NH4-N、TN、TP、BOD 5;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之后又有所改善;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水产养殖污染。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0至2015年小清河口区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小清河口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清河口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石油类等污染物浓度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小清河口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16.79,平均污染指数均值为1.53,石油类和COD是小清河口区域主要污染因子,监测期间水环境质量呈好转趋势。小清河年均污染物入海总量约为159766 t,污染物入海量中COD起主导作用。小清河污染源包括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点源污染来自于沿岸入河排污口,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中化学肥料。  相似文献   

15.
2002年2月对重庆市主城区6条交通干道空气中PM10、CO、NOx、THC进行了监测,分析了这些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车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六条主干道PM10、CO、NOx、THC的日平均浓度分别为0.30、5.34、0.307、12.84 mg/m3,按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超标率分别为95%、60%、74%和10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4.97、1.94、8.5和6.05。除THC外,按照污染因子分担率评价,在九龙坡区、渝中区和江北区,首要污染物是PM10,在南岸区、沙坪坝区和大渡口区首要污染物是NOx。沙坪坝区CO和NOx污染最严重,九龙坡区PM10污染最严重。CO、NOx的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而且与车流量关系较为明显,随着车流量的增加CO、NOx的浓度逐渐增加,但PM10与车流量相关性不大,说明PM10浓度还受其它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无顺市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抚顺市地表水系和水域功能区划的分布情况,采用了定额达标分配、治理费用最小,及按现有排污总量进行达标分配的方法对水污染物进行总量分配,从而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水体污染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武汉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对2017—2020年武汉市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CO、NO2和O3)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时间变化分析以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近4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2.98%。PM2.5、PM10、SO2、CO和NO2具有“冬高夏低”的“V”形特征,O3呈“夏高冬低”的变化趋势。武汉市年均质量浓度超标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PM2.5和PM10,但其年均质量浓度均呈下降趋势,而O3是年均质量浓度唯一处于上升状态的大气污染物,今后应重点关注颗粒物与臭氧污染。PM2.5、PM10、SO2、CO和NO2主要集中在武昌区、蔡甸区、青山区、江汉区、江岸区,而O<...  相似文献   

18.
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提出一种高精度的预警方法.首先,通过模拟实验建立包含22种常见污染物的突发水污染事件数据库,然后采用典型相关系数准确揭示污染事件发生后多元水质参数之间的协同反馈规律.最后,基于多参数协同反馈规律构建“典型相关系数-随机森林”水质预警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模型对已知和未知污染物的平均准报率分别为96.78%和98.33%,对水质监测基线的平均误报率为0.16%.本研究成果可为降低突发水污染事件损失和保障供水安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肇庆市一次典型污染天气的污染物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污染物及气象观测数据对肇庆市2018年12月17~23日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了CMAQ-ISAM模型以及混合受体模型对本次大气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2月19~21日肇庆地区受近地面弱气压影响而形成的较为不利的污染物扩散条件,是肇庆大气污染过程的诱导因素;在本次污染发生前的清洁时段,肇庆污染主要来自于本地及清远,其贡献率分别为19. 2%和10. 7%,而受江西、湖南、湖北以及陕西等地的远距离污染物传输作用影响约为64. 5%;在污染时段,随着地面高气压场南移,肇庆地区受珠三角主要城市和粤东城市的区域传输贡献明显,肇庆、佛山、东莞、广州和惠州贡献率依次为25. 5%、14. 8%、9. 8%、9. 5%和5. 3%,河源、梅州、汕尾、揭阳、汕头和潮州这6个广东省东部城市贡献率共计13. 7%,而受福建、江西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地的远距离污染物传输作用影响约为32. 9%,且经过海上通道传输的污染物贡献更为显著.因此,输送到海面上的气溶胶颗粒经吸湿增长后回到陆地,是本次肇庆污染天气的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在区(县、市)级尺度上准确衡量福建省大气污染情况,构建大气污染评价APEI指数。基于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数据集和夜间灯光数据,分析2013—2018年福建省78个县市大气污染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福建省中心偏北县市大气污染程度小,东部沿海县市大气污染严重。近6年福建省78.21%的县市大气污染程度减弱;2)全省东部沿海区域空气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NO2和PM10这2种大气污染物,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从大气污染物时序变化趋势看,PM2.5和PM10变化相似,自2014年起逐年下降,到2018年分别下降约23.15%和12.21%,SO2和NO2分别下降明显。O3呈U形变化,而CO则呈倒U形变化;4)全省6种大气污染物均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5)采用时空加权回归(STWR)模型分析夜间灯光对APEI影响的时空异质性,发现2014—2018年负向影响区域持续扩大;全省34个县市5年回归系数均为正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