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佳区域之一。以辽宁沿海城市为例,利用1951-2010年气候资料,在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特征的背景下,选用人体舒适度评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该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呈明显的升温趋势,降水、风速和相对湿度则为下降趋势,各气象要素在1960-1980年时段分别发生明显的突变;②一年中的4-10月属于感觉舒适状态,其中6-9月为最舒适月份,大连市是辽宁沿海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最好的城市;③气温和风速是影响辽宁沿海城市气候舒适性的主要因素,R/S分析预测表明未来气温将继续升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及风速将延续现有的减少趋势,人体舒适度指数将继续升高,四季气候舒适性将发生改变。鉴于城市发展、气候变化和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来应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并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峰 《世界环境》2013,(6):74-75
英国是一个岛国,西临大西洋,国土分布在北纬50°到北纬60°之间,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气候温和,在四季循环交替之中,温度很少超过32度或是低于零下10度。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风雨、洪水、风暴潮等,极少发生干旱和雪灾。  相似文献   

3.
王宇飞 《环境保护》2021,49(8):35-38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由此引发的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城市作为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在这一领域更应先行一步、加强探索。青岛市近些年来以海绵城市建设、气候适应性城市规划的编制以及气候保险等措施为抓手,提高了城市的气候韧性,其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气候韧性,管控气候风险。建议:城市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坚力量,应从政策角度展开系统性研究,不断加深对气候韧性的理解;将风险管控理念纳入治理体系,明确治理的主体、内容和机制;结合城市特征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吴静  朱潜挺 《环境保护》2020,48(5):12-17
后《巴黎协定》时期,在多层治理理论框架下,城市参与气候治理已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之一。城市由于人口、经济的高度集中,以及受到气候变化威胁的直接性,具有应对气候变化的天然驱动力和执行力。本文回顾了国际上城市参与气候治理的两种模式,即基于城市政策法规的气候治理和基于跨国城市气候网络的气候治理,为我国城市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经验借鉴。基于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气候治理行动,从城市节能减排和气候适应两方面,梳理了我国相关试点工作,最终提出了我国城市参与国家气候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渡口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畔。她是一个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都很复杂的山区城市。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受热带大陆性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干燥、气温较高;夏半年受西南季风影响,天气温暖湿润,降水集中,湿季(6—10月)的降水约占全年的80%以上。全年的温差较小(见表1)。因此具有四季不分明和干湿季明显的特征。土壤类型受垂直生物气候带及岩性的影响,分布着褐红壤、山地红壤、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严重制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进程。然而,当前SDGs框架对气候治理关注不够,其下设的气候行动目标(SDG13)主要表征各国采取气候行动的能力,缺乏对于责任、潜力、效率、公平等其他维度的考量,无法全面刻画气候治理绩效。鉴于此,本文从责任、能力、潜力、效率和公平五大维度入手,对SDG13的绩效评估框架进行了重构。城市是采取气候行动的关键主体,本文以中国276个城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城市在气候治理不同维度上的绩效差异较大,气候治理综合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改进后的绩效评估框架能够更为全面地揭示各城市的优势和短板,有助于制定差别化的气候治理对策,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尧  田永英 《环境保护》2020,48(13):29-33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涉及领域众多。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进展与合作,尤其是我国在城市建设领域,针对城市气候风险,积极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修复、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城市绿道建设等重点工作,并提出下一步为适应气候变化,城市需要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评估体系、及时总结气候适应试点经验、继续深化国际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离开保山市,跨过惊涛拍岸的怒江,西去腾冲,或北上泸水,你就进入著名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高耸的群山,蔽日的森林;一山四季的气候,千姿百态的生物,使人犹然为之陶醉。云南有23个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较好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适应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即将开展相应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如何编制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正成为城市面临的一项现实问题。本文以国内28个气候适应型试点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外多个城市的规划实践,从气候风险评估、适应行动、治理机制三方面总结了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的12条基本要素。以此为标准,对我国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28个试点地区的适应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风险评估方法的科学性,适应行动的多样性、长期性、可测量性,治理手段的多样性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为了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划的编制水平,国家应尽快出台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指南,为城市编制适应气候变化规划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气温的影响。方法选用辽宁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及农村(CK)基准气候站1960—2015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学对照分析方法,对中小城市中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城市热岛增温进行量化研究。结果城市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存在明显的气候"突变"特征,气温的"突变"主要来自于城市化热岛的影响。对照农村气温变化,城市热岛使年平均气温增高0.65℃,城市热岛效应为147.7%。城市热岛使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增高0.41、0.41、0.72、0.80℃,四季城市热岛效应分别为59.4%、256.3%、450.0%和106.7%。在年变化中,城市热岛效应增温最大值在1月份,9月至翌年3月对热岛增温贡献最大。结论气象监测站居于城市内,所测试的气温资料受城市热岛现象的影响,掩盖了自然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造成气温监测结果偏高,致使农业及农业科研、土木建筑、桥涵建设在温度指标运用上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春天     
久居城市,四季无知。高楼林立,冷暖不觉。城市被人们粉饰打造得连季节的变换都那样虚晃,不真实。城市的春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只有走出城市,触摸大自然,才知春天的存在,感受到春天的呼吸,春天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正>现在席卷全国的"热"不仅仅发生在城市,但城市显得更加突出和受人关注。高温是天气和气候过程,是自然的过程,城市包含的人为影响是叠加于其上的,高温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气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绿化是城市环境的有机部分。绿色植物对改善气候条件,吸收有害气体和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绿化还可使城市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森林是自然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应把森林看成是获取木材的来源,而且也应把它作为影响气候、水体和土壤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森林既是保护资源,又可防止土壤侵蚀、保持生态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     
<正> 通常我们提及的城市环境绝非仅指的是城市的自然环境,而其中尚包括:城市经济环境与城市社会环境。那么什么是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经济环境和城市社会环境?下面分别作些简单地解释:城市自然环境是指城市的地形、气候,植物生态等与自然有关的环境。城市经济环境是指道路、交通、通讯、电气、煤气、水道等,企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所必须的设施情况。  相似文献   

15.
认识城市扩展过程的区位因素特征对旱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中国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利用随机森林方法量化区位因素对城市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随机森林方法能够有效地量化旱区城市扩展过程区位因素的基本特征,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达到0.97。同时,到城市中心距离对区域1980—2017年城市扩展过程影响最大,重要性达到42.62%。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因素也有重要的影响,重要性均大于10%。此外,所有区位因素对区域城市扩展过程的影响均存在尺度效应,其中地形、气候和河流对城市扩展过程影响的尺度效应相对比较明显。地形、气候和河流对大城市影响的重要性分别为27.17%、20.23%和8.12%,分别是其对小城市影响的4.02倍、3.91倍和2.36倍。因此,建议在旱区城市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地形、气候和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约束作用,因地制宜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曹畅  李旭辉  张弥  刘寿东  徐家平 《环境科学》2017,38(10):3987-399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会加重城市地区的热胁迫,对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提出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雾-霾污染情况严重,但雾-霾对城市热岛影响的认识仍较匮乏.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卫星地表温度数据,明确了我国2003~2013年白天、夜间以及四季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并从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角度定量分析其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白天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农田灌溉和植被活动.纬度、降水量、反照率以及气溶胶浓度是夜间城市热岛强度的主控因子.从对比城乡粗糙度、反照率等生物物理学属性的角度,揭示了乡村背景环境对城市热岛分析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雾-霾治理可以缓解我国夜间城市热岛现象和热胁迫,有利于缓解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文章将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归纳为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三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方法和实践趋势,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城市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夏热冬冷地区四季无常,气候变化巨大,通常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室内温度不容易控制,且我国有此气候的地区因生活习惯差异、炎热和寒冷程度不同,在建筑墙外结构的保温指标尚未统一。为推进房屋建筑结构保温系统研究,改善夏热冬冷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从墙外保温、屋面保温、外窗节能三方面对外保温系统现状进行分析,望对特殊地区的房屋建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因而对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无论城市规划,还是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研究城市气候。重庆是祖国西南最大的工业城市,因此,研究重庆城市气候具有特殊意义。本文从热场、流场、降水、污染、光能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城市气候的若干特征,进而对改善重庆市城气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波哥大是哥伦比亚的首都,位于东科迪勒拉山脉西侧的苏马帕斯高原谷地上,海拔2640米。这里虽然靠近赤道,但因地势较高,四季气候凉爽宜人。近郊山岭环绕,林木苍翠,城中还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人们誉为"南美洲的雅典"。波哥大始建于1538年,最初为印第安奇布查人的文化中心。1536年,西班牙殖民者贡萨洛·希门尼斯·德克萨达率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