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往往会生虫,这种虫叫“储粮害虫”。储粮害虫对粮食的危害性很大,它蛀蚀粮食,增加储粮损耗;降低食用品质与营养价值;损害种子的发芽力。储粮害虫还能增加粮堆的温度与水汽,促使粮食结露、生芽、发热、霉变。害虫的分泌物、粪便、尸体、皮层等混杂在粮食中,还会影响人畜健康。因此,保管粮食,必须贯彻执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方针,以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储粮害虫防早、防好、治少、治了。广大保粮职工,在综合防治储粮害虫工作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护我国的植物资源,防止危险病虫害的传入和蔓延,对进口的粮食、饲料、木材等需进行防疫薰蒸处理。所谓薰蒸是在控制场所,如船舶、仓库、帷幕,用塑料布覆盖以及各种密闭容器内进行毒气杀虫。害虫一般潜伏在植物体内或缝隙内,通常的杀虫剂很难发挥毒效,甚至无效;而薰蒸剂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各省份为节点,省份间的碳排放关系为边缘,碳排放转移量为权重构建区域间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探究各省在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中角色对各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7~2017年期间我国农业直接碳排放量整体较大,且大部分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处于上升趋势.根据三大功能区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和流出分析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更多的是区域内部自产自消,其次是供给粮食主销区,最后是供给粮食产销平衡区.而粮食主销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相对较少.粮食产销平衡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我国碳排放流向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等中部地区以及东北三省,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等省份主要是由东部等发达地区流入.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强度、城镇化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强度以及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产量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出强度、传输介质能力以及影响力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使用农药发展非常迅速,品种和用量大幅度增加。它对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增产、保收和保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在日本,稻米收获量自1945~1954年的每公顷3.2吨增加至1966~1968年的4.2吨。我国农业在毛主席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及农业“八字宪法”方针的指引下,连续十年获得丰收,大量使用农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药使用于卫生方面,对消灭疟疾、鼠疫  相似文献   

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中东阿拉伯半岛的东北角,面积8.58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中东沙漠国家.阿联酋全年分为冬夏两季,气候炎热,全年无风少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沿海地区空气湿度较高,地下水在30~100米以下.全国没有淡水河,气温又高,农业生产条件很差.阿联酋1972年独立后,依靠开发丰富的石油资源为农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在治理、开发、利用沙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荒漠上已出现了片片绿洲.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参考作物蒸散发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09年贵州省18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了参考作物蒸散发量(ET0),分析了贵州省参考作物蒸散发量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各个地区年均ET0在634~936mm之间;从1960年到2009年,年参考作物蒸散发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际变化率为-1.70mm/a;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年代ET0呈减小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的ET0下降趋势显著,秋季的下降趋势不明显;对全年和各个季节的ET0影响最大的气候因素都是日照时数。贵州省显著减小的日照时数可能是ET0呈减小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肥城县是山东省重点产煤基地,也是该省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近三十年来,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全县因采煤造成四万多亩良田塌陷,致使地貌破坏,水源流失,生态失调,农业减产,给矿区部分农民带来生产和  相似文献   

8.
粮食,农业和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比过去的20年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以及环境遭到破坏等因素削弱了目前的农业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从整体上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有了巨大的增长,但一些地区,如非洲,粮食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非洲仍面临极度的贫困,人们没有能力购买粮食,同时战争又破坏了粮食的生产和销售.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是如何发展的呢?提高产量是主要方法.然而,用于农田灌溉方面的投资没有跟上,而且化肥的使用使环境遭到破坏.工业化国家则面临着另外一些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使农田土壤受到侵蚀,使化肥和农药流入地表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农民采用许多其它的生产方式,减少环境污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全省轻纺原料和许多著名特产的生产基地,尤以蚕桑生产著称。以桐乡县为例,1982年旱地种植业产值达4560万元,相当于该年全县粮食年产值的49.5%,其中81%来自蚕桑生产。经过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的辛勤劳动,形成了这一优良和高效益的农业生态系统。可是,近年来,由于无节制地发展砖瓦生产,使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蒙受很大损失,良性农业结构和生产条件受到威胁。1982年由于砖瓦生产引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英国生产浓氛水的方法和设备,原料是炼焦过程产生的稀氛水。目前国内都用水蒸气作为热源把氛蒸出浓氛水供作农业肥杆而排放。但所蒸出来的氛都是挥发性氛,如碳酸按、硫化按、氛化按等。固定按、氛化按等杂质则无法蒸出,排放后污染了水源,又不能闭路循环,因氮化按腐蚀性强要腐蚀设备。国外采用在柞氛水中加石灰礼破坏固定氛把氮蒸出,但操作不当时要堵塞蒸氛塔,故国内未未用加石交乳法。本发明的特点除加石灰礼外,并在蒸氛塔前安装了预沉淀设备,除去杂质和没有溶解的石灰,就可保证蒸氛塔正常运行而不堵塞,且提高了蒸氛效率,节约了蒸气浦耗;废水得到处理,给闭路循环创造了条件,可大大减少废氛水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1.
贺庆安 《陕西环境》1994,1(1):31-31,30
我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平川山区各占一(?)。全县辖21个乡镇、483个自然村。农业人口44.8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7%。全县有耕地面积60万亩,自然条件较好,素有“银户县”之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方  相似文献   

12.
据瑞士联邦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EAWAG)最新发表的一份水资源和一个国家生产粮食能力的定量分析报告称,今后30年几十个非洲和亚洲贫穷国家的人民将面临饮饿.瑞士科学家用一个统计模式将可更新水资源和一个国家的谷物进口相联系.他们发现虽然许多国家已在农业中更有效地使用淡水资源,仍然有35个国家到2030年缺少足够的水生产粮食. 在多数国家,水资源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农业,因此一个国家的水资源与其粮食生产能力密切相关. EAWAG研究人员分析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和世界银行提供的1980~2000年的数据.他们发现…  相似文献   

13.
罗秀丽  杨忍  徐茜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6):1381-1397
基于重心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方法,系统分析了1990—2017年全球人口与粮食的时空格局、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等。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全球人口与粮食均呈增长态势,两者的时序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全球人均粮食产量的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多数国家的“人粮关系”矛盾突出。(2)在全球尺度,人口与粮食重心存在显著的空间错位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向错位发展的态势。(3)在国家尺度,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呈现由南至北依次为“正错位区—负错位区—正错位区”。负向高错位区稳定在印度、日本等国家,正向高错位区稳定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4)全球各大洲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基本稳定,空间错位指数发生转向的国家分布在亚洲、欧洲、南美洲和非洲。(5)自然环境、国际环境、农业发展、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致使人口规模和粮食产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差异,促成全球人口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格局。政策启示:中国有必要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竞争力和粮食自给率,合理统筹配置两种资源和处理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规避世界粮食贸易波动和不确定性风险的应对策略,构建中国农业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未来将继续巩固农业基础。筑牢支撑粮食生产的政策、科技和基础设施三大支柱。 “在粮食安全的问题上,中国不仅没有造成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中国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5月21日回应“中国粮食威胁论”时表示。  相似文献   

15.
“北京西郊环境污染调查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科研”协作组于一月中旬召开了三年工作总结会。会议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华主席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和毛主席、周总理、华主席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指示。代表们满怀激情的缅怀了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纪念周总理逝世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粮食生产与水供应情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22%上升到1998年的29.6%。灌溉是保证该区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华北地区目前用水处于严重紧张状态,1997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315m3,农业是用水大户,工农业用水比为1∶5,水资源供需的主要矛盾在农业。华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8.5%,整体供水潜力所剩无几;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农业用水分额将继续减少;同时,受频繁的旱涝灾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大面积的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农业供水保证率将进一步降低。分析指出,若无连续丰水年和外调水源的补给,要继续保证或发展本区的粮食生产规模,本区的农业用水情势有恶化之势,急需研究并制定出解决本区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供给不足矛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疆土地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的土地开发经历了三个时期:①1950-1977年以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耕地面积虽不断增加,但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动乱"干扰,农业生产水平低,粮食仅能实现低水平自给,个别年份还要调入;②1978-1995年耕地面积没有增加,以提高单产为主,粮食单产大幅提高,并逐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棉花播种面积,不仅实现粮食自给,还建成全国棉花基地;③1995-2009年,实行提高单产与扩大耕地面积并举,粮棉产量进一步大幅提高,粮食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产棉区,总产占全国近二分之一。60多年来新疆土地开发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现有耕地已达到水资源承载能力,今后总体上不宜再开荒,而应通过土地整合,提高绿洲内净耕地利用系数,发展节水灌溉,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黑土地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保护好黑土地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测算与分析2000—2020年东北黑土地粮食生产耕地压力的变化情况,研究国际贸易对东北黑土地粮食生产的耕地压力的影响,利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东北黑土地农产品在国内及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优势。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东北黑土地粮食生产的耕地压力基本处于安全压力区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玉米、大豆、稻谷三种主要作物生产的耕地压力分别从2000年的1.94、1.09和0.63下降至2020年的0.69、0.26和0.54。国际粮食贸易对黑土地粮食生产耕地压力减缓的作用显著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对黑土地粮食生产耕地压力减缓的贡献率达26.22%,其中对大豆生产的耕地压力减缓的贡献率达511.48%。农产品贸易优势度分析结果显示,东北黑土地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贸易竞争优势,但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为此,提出了国际贸易粮食贸易变化背景下黑土地保护的若干建议,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及其粮食产能保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口、粮食与水土资源利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文中分析了宁夏人口、粮食与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及回归分析,建立人口、粮食预测模型,对2000年宁夏的人口、粮食进行了预测。分析2000年水土资源不同开发利用条件下粮食供需平衡情况后指出,充分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配合先进的农业技术,宁夏粮食不仅能自给,而且还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粮。最后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环境》1998,(7)
郑形彬(深圳)赣礁薰幕蒸(香撇粼蕙翅勃份笼纂涎;勃鹭翼薰{馨薰蘸曝l澎赓瓣濒夔}撰篙翼鬓黝髦纂翼黝翼薰薰塞剔准l黯戴氰婿曦基境’木保酉簇策是,:我一石酉{“夕 担,,口黄宇恒像妞译皿﹃一沪场护J滋酬灿憔羚疼硬老︸.滋刁刃刀‘减乙去黔︽黔、一文一"-卜."、.娜一学一于幼"俘琦!护勿妇产|一本一于涓绿水流污警踵一患辰禽篇里碧空浮廖课保戊雪曰优叮汲世纪行︸叼耀蜜意荤南分寸浩"希榷涅娜辟中一纂 七戏序穆斌舍卜外军械一地球是一萦扁舟人颊需同舟共娇十酥缪。?如文?小。甲稼沁礴衫雨俩瓜准火痣‘亥德子、窗扎犷叩季脚箭一视聋撒跟失本南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