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阳泉矿务局是我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是国家首批确认的特大型煤炭企业之一。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伴随着煤炭的开采,大量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就水环境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选煤厂洗煤废水、锅炉房除尘废水、医院含菌污水及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外排,造成桃河水体严重污染。推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后,我们对水污染物进行了申报,并采取削减、控制的方法,降低水污染物的排放量,使桃河水质有明显好转,受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是排放许可证制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很多地市都开展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试点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许可证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归纳和总结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排放许可证实行分类和分级管理体系;完善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协调机制;使违法行为轻重与处罚力度相当;建立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立体化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3.
1987年7月,常州市实施了以目标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目前,已对占污染负荷95%以上的84家企业,颁发了许可证。实施许可证制度后,在市区经济发展速度增长24%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和酚的排放量,分别削减了10%和40%以上;完成了38项污水治理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2450吨,共投资2048万元。运河常州市区段黑臭发生率,从1986年的8%下降到1988年的2%。  相似文献   

4.
中美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NPDES排放许可证制度是美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对其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起到了显著作用。通过对中美国两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法律地位、规范对象、制度基础、许可证种类与内容、实施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背景 1988年3月,原国家环保局发布《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环保局发布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此后,云南、贵州省于1992年,辽宁省于1993年,上海市、江苏省于1997年,在地方法规或环保条例中规定对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实行许可证管理。  相似文献   

6.
在全省建立实施总量控制为目标的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动态动行体系是因素颇多,错综复杂,工作量大,会遇到许多困难,不易开展,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许可证制度的实施也是与国际接轨的环境管理现代化的举措。是可持续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河北环境保护》2007,(9):11-15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1989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环境管理“新五项制度”之一,多年来,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我省来看,这项制度一直处于试点、宣传、探索乃至逐步推广的过程之中。 为规范排污许可证的管理,不久前河北省环保局出台了《河北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一时间这项老制度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考虑到排污交易制度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紧密相关性,本期就围绕这两个问题,策划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章,以期使读者对排污许可证这项制度有个系统、明哳的了解。[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 逐步实现“三个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背景 1988年3月,原国家环保局发布<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环保局发布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对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及其产生背景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从控制水污染物排放开始,目前已形成以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由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审批颁发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四步程序组成的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制度。回顾以往的十几年,我们对于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采取“浓度控制”的管理方式,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没有很好地抑制污染物的绝对排放量,随着污染物的大量增加,导致某些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工业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美国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制度(NPDES)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工业点源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框架,点源排放标准需要包括排放限值和描述性要求,还要包括生产和排放控制环节的相关监测、记录和报告要求;国家按照行业制定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应用统计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技术,确保排放标准的合适性;基于技术的排放标准是全国最低标准,任何点源都必须执行,与排入水体的水质无关,确保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排放限值的形式必须包括日最大和月平均,对应地表水质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的两个限值;由排污许可证确定每个点源的排放限值(日最大和月平均),包括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和基于地表水水质的排放限值两个层面,在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不能保障地表水水质达标的情况下,执行基于地表水水质的排放限值。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确保点源排放标准得以高质量制定和修订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快点源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创新及与排污许可制的关系,探索我国未来水环境总量控制制度的发展方向,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水污染控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排污许可制是水环境管理的核心手段.②我国水污染总量控制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容量总量控制研究,先后经历了理论探索、应用探索和理论深化3个阶段,在管理上则经历了排污许可制试行阶段、制度探索阶段、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阶段.③我国目前实施的总量控制仍然是目标总量控制,难以与地表水质直接挂钩.对我国水环境保护形势和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表明,我国从污染源达标排放控制1.0时代、目标总量控制2.0时代,逐步进入容量总量控制3.0时代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建议以排污许可制作为推进总量控制3.0的重要抓手,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严格问责机制,确保容量总量控制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12.
对国内外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进行了归纳,系统介绍了美国和欧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的框架和特点,指出其对我国流域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的借鉴意义.以水质保护目标为前提,按照“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理念,建立了流域控制单元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体系,阐述了该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控制单元各类污染源的水污染物削减技术评估和最佳可行技术,削减技术评估指标、方法和程序,污染物削减技术检测平台,污染物排放限值确定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一证式"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作者参与实际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回顾了排污许可管理体系的构建情况,总结了江苏省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成效,剖析了江苏省排污许可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数据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并提出了江苏省排污许可管理实践的下一步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14.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我国近年来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试点工作的实践经验,阐述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2000年前,在我国大气环境管理中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设想,进而说明试点上作的实践,为将排污许可证制度纳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具有丰富的制度内涵,在当前强化排污单位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的政策目标下,对有效形成企业持证排污、政府依证监管格局,提升固定污染源污染防治的法治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法律价值。当前应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制定为契机,以排污许可证整合企业污染防治义务,厘清政府和企业的权力义务边界,明确排污单位污染排放控制的责任范围,具体化监管要求,增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管理的预期,激励和推动企业强化对自身排放行为的管理,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提升污染源监管制度效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为推动排污许可制与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衔接融合及各项法规制度的协同执法指明了作战的方向。本文在剖析排污许可制与环境保护税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协同作战机制、建立核算复核机制、建立大数据共享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排污许可制与环境保护税衔接耦合机制,使排污许可制与环境保护税叠加在协同作战中发挥出最大效能,给企事业单位明确稳定的污染排放管控要求和预期、推动形成公平规范的环境执法守法秩序,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强化绿色体制保障,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定位及改革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点源控制的基本目标出发,按照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特点和要求,对排污许可证制度重新进行了定位;采用环境政策分析的一般方法,借鉴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分析了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点源排放控制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手段,同时也是其他政策手段的“载体”;我国现有的水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尚不符合命令控制型政策的要求;存在相关政策间缺乏协调、政府和企业环境管理能力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因此,无法保障点源的连续达标排放.需要尽快改革我国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尽快出台实施该制度的专门条例、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分级管理体制、制订实施技术规范、进行基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政策整合、培养管理相关人才及建立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评估、更新和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进入法治化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应以《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实施为契机,在抓好排污许可证数量的基础上狠抓质量提高,坚持走好精细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发展道路;在建立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成核心制度,推动排污许可制与环评、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监督执法等相关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系统联动,扩大排污单位、环境要素覆盖面,强化固定污染源"一证式"执法监管和贯穿全周期监管,全面服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9.
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技术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施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技术核心是确定排污指标。该文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管理状况、可利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及经济水平,分别论述了以管理目标总量控制和质量目标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核定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限值的技术原则与方法,文中也初步分析了几个试点城市的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20.
“十三五”期间,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十四五”时期,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将逐步过渡到注重水质达标的管理阶段.为适应我国排污许可新的管理需求,研究了基于技术和水质相结合的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技术.其中,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核定主要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核定产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污染物排放额度,确定其排放浓度限值和排放总量限值;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核定需建立污染源与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地表水水质达标为目标,计算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最终的排污许可限值为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和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的最小值.以常州为例,从常州排污许可证核发重点行业选取了两家化工企业A和B,核算其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采用水质模拟和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分配技术,计算了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分配到两家化工企业,作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结果表明:A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污许可限值分别为6.53和0.075 t/a,其中,CODCr的最终取值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NH3-N基于技术和基于水质的排放取值相同;B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放限值分别为11.60和0.17 t/a,最终取值均为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研究显示,基于水质的排许可限值受到企业自身和外部水环境容量的双重影响,应从严制定排污许可限值,既能达到企业行业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要求,又能满足水环境质量达标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