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爱珍 《青海环境》2003,13(4):139-141
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又明确提出 ,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一、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人类面对环境的制约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最高形式。文章分析了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和严重缺陷,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措施,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境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发展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实力、经济水平的现状发展,更应是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合理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的完善管理以及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等方面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社会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高境界。区域环境规划是一个合理安排与规划区域开发活动,以较小的经济投资换取最大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它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也称为持续发展,其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必须控制在自然资源和环境…  相似文献   

5.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视野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1):14-14
在刚刚召开的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241\252)(\262\372\306\267)(\241\252)]废物”为特点,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改变了线性发展模式,呈现“资源[(\241\252)(\262\372\306\267)(\241\252)]再生资源”的技术特征,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  相似文献   

7.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通关注的重大问题。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转变环境道德理念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走向和谐,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儿童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加强调了以儿童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为此环境教  相似文献   

8.
当全社会都在一味搞开发的时候,政府要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负责,在发展和生态问题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大力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关乎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新型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和统筹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下,运用法律解释学、比较法学和现实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青海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自然条件和法律条件,并对地方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究。希望推动地方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立法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对地方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环境教育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环境教育进行专门立法的国家,其环境教育法发展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对美国环境教育立法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相关研究和工作的开展,而业界对此的研究还较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赋予环境保护最重要、最根本的时代重任,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是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是我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  相似文献   

14.
构建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分析发现,重庆市在2001年前可持续发展保持较好,而2001年以后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下降,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不和谐.最后就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更好地提升环保教育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等院校应明确环保教育目标,采用有效的环保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  相似文献   

16.
建构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系统层次结构与旅游区发展的关系出发,以和谐思想为支撑,解析建构环巢湖带过程中的非和谐阻力,提出建构和谐环巢湖旅游带的战略响应原则和战略响应举措,为相关部门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规避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中来自各方的非和谐阻力,以期为打造一个体现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巢湖旅游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加强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有着独特的地貌环境、繁多的生物种类、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它们构成了无与伦比的生态旅游空间.论述了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生态旅游逐步走向辉煌,是实现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前沿 《环境教育》2007,(2):59-60
环境标志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兴起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和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同时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地球资源迅速减少,臭氧层屡遭破坏,“三废”污染加剧,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等,人类逐渐认识到无法离开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改造自己寻求发展的时候,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  相似文献   

19.
矿产资源作为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中的子系统之一,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从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金昌市为研究样本,从经济、资源、环境和智力四个维度,选取17个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金昌市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金昌市矿业环境治理效果较好,矿业科技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矿业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实现了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祥和的,绿色的存在意味着生态的平衡、文化的兴盛、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永续。绿色发展强调的是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高度统一和谐,是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如果把淮南比喻成一部“著作”,封面就是煤城,封底写上的是两型城市。而书的正文,则是淮南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绿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