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滩湿地是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社区居民对滩区湿地保护的认知及利用诉求,是探索兼顾社区利益的河滩湿地生态保护模式的基础。以黄河孟津湿地扣马段为例对滩区周边社区居民开展了意愿调查,结果表明:71.96%的被调查居民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但是严格划地保护、禁止开垦利用而伤害到其根本利益是无法接受的,这种矛盾正是目前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的根本原因。90.53%的被调查居民认为保护区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地减少和鸟类啄食造成作物减产,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政府理应给予补偿。对于湿地用途的期望,受访者意见非常分散。只要处理好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多数居民是能够理解并参与湿地保护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实现条件之一。某炼油项目配套建设的码头和海底输油管道位于物种资源丰富、珊瑚礁集中的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该炼油项目所在海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对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取珊瑚礁移植等生物保护措施,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南丹县砷储量丰富,为了解其矿区周边常住人群的膳食结构,并评估当地居民As膳食暴露情况,文章采用称重法调查当地居民膳食结构,通过化学分析法测试其As含量。对矿业活动影响区大厂镇、车河镇和长老乡及对照区六寨镇典型村庄成年居民膳食As的每日摄入量进行测算,并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膳食结构主要以大米、蔬菜及肉类为主;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相比,各类食品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对应的限量值,但矿业影响区蔬菜及鸡蛋存在超标,其超标率分别为50.9%和55.0%;车河镇和大厂镇成人经膳食途径引起的总目标危险系数显著高于六寨,且4个地区大米As的目标危险系数均高于1。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车河镇、大厂镇、金洞村和六寨镇居民As的年健康风险为分别为4.38×10~(-4)、2.97×10~(-4)、2.17×10~(-4)和1.73×10~(-4),远高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PR标准,其中主要贡献者是大米。通过膳食途径导致该居民面临较严重的As暴露风险,建议当地居民应引起警惕并合理调节膳食结构,同时相应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发达农村生活垃圾特性调查及治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了解我国发达地区农村垃圾特征,以丹阳市群楼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群楼村的垃圾特性,并对群楼村垃圾的集运方式、处理措施以及当地居民对垃圾的认识进行了调查。表明群楼村的垃圾已经具有城市垃圾的特征,但垃圾配套处理措施及居民意识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根据调查的结果探讨了适合群楼村以及发达地区农村生活垃圾集运方式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了解公众对区域水灾的感知情况,为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选择重庆、江西、安徽作为调查样区,调查公众对当地水灾的感知状况,共访谈10余个区县的207位居民,每人的访谈时间都在40 min以上。据此分析公众区域水灾感知水平与灾害风险沟通间的关系。调查中发现,在风险沟通的渠道方面:电视是村民接受风险信息的主要渠道,很少有人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水灾水情。在风险沟通的内容方面:在灾害中不同的角色因其职责、信息渠道等的不同,风险沟通的内容有别。水灾认知中,存在着由于期望差异、乐观侥幸心理等导致的认知偏差。在风险沟通的手段方面:对于受灾居民而言,可以通过水灾知识普及、加强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等方式减少水灾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需要引导公众认识到防洪科技的有限性,减少麻痹、盲从心理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6.
海南椰林湾海草床调查及其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场调查研究,首次汇集了海南岛椰林湾海草床海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资源的基础资料,概要分析和总结了该海草床的演变过程及其面临的威胁,提出了椰林湾海草床保护与管理建议,以期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椰林湾海草床的海草资源及其海洋生态环境,使之得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沿海珊瑚白化现象日趋严重,台湾珊瑚礁学会在进行台湾地区珊瑚礁总体勘检后认为,沿海珊瑚礁正面临一场大浩劫,气候因素与人为破坏使得珊瑚礁奄奄一息,台湾珊瑚礁有可能在10年内全部灭绝。从印度到太平洋群岛一带为世界珊瑚分布的中心地带,台湾位居其间,珊瑚的资源相当丰富,南部垦丁地区是台湾珊瑚礁最发达的区域,而小琉球、绿岛海域珊瑚礁资源更为丰富。珊瑚礁学会完成在台湾海域7个主要珊瑚礁分布区域的调查后发现,台湾地区海域珊瑚礁面临大量白化和死亡的威胁,情况如果不能改善,预计再过10年台湾地…  相似文献   

8.
居民对资源开发的态度是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社会与公众基础。基于对煤矿社区居民的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显示:煤矿社区居民对资源开发总体呈现比较反对的态度。居民社会人口属性方面,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资源开发态度的支持程度越高;女性比男性更支持煤矿开采。在社会文化层面,就业机会和社会个人利益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煤矿开采对居民生活和健康的不利影响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经济交通层面,资源开发的配套设施建设正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土地破坏和粮食减产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在生态环境层面,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水质和水量的下降情况负向、显著影响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建议未来应制定针对性政策,改善居民资源开发态度,并着眼于资源开发沟通机制的完善、居民参与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和外部管理制度建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内农民落后的耕作方式,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政策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对热带雨林带来巨大压力。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和野生生物资源,开征资源补偿素,完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可在帮助当地农民脱贫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热带雨林及其生境。  相似文献   

10.
对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地境划分,在不同的地境内进行植被调查,发现植物种类有减少的趋势、草地严重退化。基于对社区经济状况的调查,原因为当地的居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过分的依赖草地,对草场无节制的利用导致草地的严重退化。基于上述情况,对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控制牲口数量、实施休牧和禁牧措施、积极开辟替代性生计来源、分区管理、提高人工恢复植被的效果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睿  孙若愚  曹蜚  刘羿 《地球与环境》2022,50(3):426-438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快速的物质循环等特点,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在维系全球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绝大部分珊瑚礁位于近海,有害金属元素如汞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珊瑚礁生长水域,在珊瑚礁生物中富集并经过食物链放大,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潜在危害。本文简单介绍了珊瑚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生态功能,并汇总了目前报道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海水、沉积物、食物网、珊瑚中的汞的含量与形态。总体上,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汞研究极其有限,目前对该重要系统中的汞循环并不清楚。未来可结合稳定汞同位素方法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汞的来源、迁移与转化进行示踪,认清珊瑚礁的汞汇通量,发展珊瑚骨骼对生长水域汞污染的监测技术和理论。  相似文献   

12.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形成的前一地貌类型,大多无植被生长,易受气候条件和水文动力条件的影响,位置不稳定,形态多变。本研究利用2005-2020年多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析了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的大小、形状变化以及平面位置移动过程,评估了珊瑚礁沙洲稳定性,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1)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相对稳定,而西新沙洲、三峙仔、全富岛和银屿仔尚不稳定;(2)珊瑚礁沙洲稳定性是沙洲沉积物供应、海洋动力环境条件和珊瑚礁地形地貌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相同的季风浪和台风浪作用下,各个沙洲由于在礁坪中所处位置和岸滩沉积物类型等不同,在不同的水动力作用下,形成了8个沙洲不同的演变过程和稳定状态;(3)建议在相对稳定的北沙洲、中沙洲、盘石屿和筐仔北岛上人工种植抗风、抗盐碱的植被(如木麻黄),促使其更快地由珊瑚礁沙洲发育成为珊瑚岛。西沙群岛珊瑚礁沙洲监测与评估结果可为南海珊瑚礁沙洲发育研究和西沙群岛岛礁建设与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西沙永兴岛环境质量状况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2年8月对西沙永兴岛的近岸水质、空气环境、声环境和珊瑚礁生态等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表明,永兴岛目前环境质量良好,珊瑚物种丰富,覆盖率较高;但是同时也发现了该岛存在三大环境问题:珊瑚存在较明显的退化趋势,岛上垃圾无序堆放,以及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最后针对这三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5年~2013年对西沙群岛中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监控数据,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及相似性指数等对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隶属于4目25科61属131种,科级多样性平均值为3.03,属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71,标准化的G-F指数平均值为0.13;鲈形目珊瑚礁鱼类种类及相对丰富度均占有绝对优势,永兴岛及七连屿浅水礁区珊瑚礁鱼类具种类较多、相似性较低特征,随着珊瑚礁环境质量下降、西沙群岛渔业活动的频繁以及超负荷的捕捞导致鱼类数量及密度减少,珊瑚礁鱼类密度呈下降趋势,平均鱼类密度从2005年的3.10尾/m2,下降到2013年1.23尾/m2,个体较小、游泳能力较强的礁栖鱼类更适合礁区生存,平均体长在6.00~10.00 cm。  相似文献   

15.
西沙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划定了珊瑚礁生态承载状况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并以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为研究案例,对我国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评估,进一步探讨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扭转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提高其生态承载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5~2006年三亚鹿回头珊瑚礁现状调查共记录石珊瑚13科24属69种,礁坪以滨珊瑚占绝对优势(重要值百分比>50%),礁坡以鹿角珊瑚最占优势(28.33%).Pielou、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均高于礁坪.对比历史资料发现近50 a来该岸段珊瑚礁呈衰退趋势:七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岸段珊瑚种类繁多、群落垂直分带,生物多样性较高;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礁坪已不见成片的活珊瑚,礁坡繁茂程度降低;20世纪90年代珊瑚种类虽仍比较丰富,但总体多样性下降;本次研究显示澄黄滨珊瑚已成为礁坪优势种,鹿角珊瑚在礁坡的优势度降低,物种多样性继续缩减.过度捕捞、大规模挖礁、海上和沿岸养殖等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岸段珊瑚礁现有衰退的主要原凶,三亚河和近海上程建设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以及正向鹿回头扩展的潜水旅游可能是影响其发展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截线样条法调查了海南文昌椰林湾海域珊瑚礁分布状况,并利用健康指数评估了研究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围填海建设可能是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以椰林湾研究区内的南海度假村、东郊两个围填海区为例,对比分析了围填建设前后几年研究区内珊瑚礁分布数值(种类、覆盖率等)变化、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珊瑚礁对围填海建设有明显的生态响应,据此明确了围填海建设是对椰林湾区域珊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涠洲岛珊瑚礁分布特征与环境保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年来对涠洲岛珊瑚礁所观测的资料,初步研究了该岛珊瑚的种群结构及其分布特征,以及珊瑚礁的形成及发育过程,并提出了涠洲岛珊瑚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珊瑚断枝移植是恢复珊瑚礁生境的有效手段,文章尝试提供一种在水下反应时间短,凝胶速度快,毒性低不污染环境的环氧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可为以后珊瑚礁生境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实验结果表明:E44和T31固化剂获得剪切强度与凝胶时间较为符合要求,分别达到了2.72 MPa和33 min;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不同配比偶联剂、促进剂、稀释剂等,抗剪切强度提高至4.24 MPa,凝胶时间缩短至24 min;胶黏剂凝胶2 h后,抗剪切力显著增加,此后缓慢提升。确定了自制的水下环氧树脂最优配方:E44占57%,T31占33%,KH560占1.14%,增韧剂占2.85%,促进剂占1.65%,填料合计占2%。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brings together institutional theories of polycentricity and critical human geography theory on scalar politics to adv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nested, polycentric regimes for the governance of large-scale common pool resources. We focus on institution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a national marine protected area network in Palau through which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NGOs gain influence in lo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fluence is gained through an attempt to scale up common-pool resource governance to an ecologically-relevant spatial scale in an effort to protect coral reef resilience and biodiversity across Palau.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informed by scalar politics brings into focus potential tradeoffs between organizing governance reform around ecologically versus institutionally relevant scales.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prioritization of ecologically-relevant scales in institutional reform resulted in more nested but less polycentr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governing the network. We conclude that less distributed decision-making in the overall nested governance system could threaten the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coral reefs in the long-term by constraining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diversity.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for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 to advance the research frontier on multi-level governance for large common poo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