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煤炭行业事故频发,而人的不安全动作引起了88%的事故,因此,运用行为控制方法来约束人的不安全动作对于减少煤矿事故有着重要意义。以煤矿放炮员不安全动作为统计指标,对我国2000—2011年41起煤矿重特大放炮事故进行统计,得到16种、48个不安全放炮动作。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这些不安全动作的原因集中在放炮员安全知识、意识、习惯,组织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组织安全文化这三方面。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系统的行为控制方法,给出了放炮员不安全动作的综合解决对策,这样企业便采取了从安全文化到放炮员不安全动作的一整套行为控制措施,从而可以有效预防煤矿放炮员的不安全动作,减少煤矿企业放炮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煤矿顶板事故多发,但由于不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事故而得不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顶板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基于行为安全"2-4"模型,分析了50起典型煤矿顶板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得到需要重点预防的不安全动作为违章指挥、未检查工作环境、空顶作业、安全监察工作不到位、支护质量差。将煤矿工作人员分类后分析得出,对事故影响最大的人员类别是现场指挥人员和一线员工,煤矿需对此二类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煤矿首先应纠正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培养其安全动作习惯,其次通过安全文化的宣贯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强管理监督,组织循环安全培训,丰富工作人员的安全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员工安全的工作习惯,逐步使其从认识上改变工作作风,杜绝不安全动作的发出。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行为控制角度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在对88起重特大瓦斯突出事故资料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矿瓦斯突出事故的基本特征、事故直接原因不安全动作及其相关法规特征,结果表明,非瓦斯突出矿井也可能发生瓦斯突出,突出事故在小型、乡镇矿井仍占主要地位;不安全动作原因可归为突出危险工作面作业、未及时支护、突出后未强化实施综合防突措施等3类;突出危险工作面作业严重程度最高的3种动作为采煤机割煤、放炮、风镐落煤;不安全动作原因共违反了3种法律法规的14个条款。  相似文献   

4.
孙世梅 《安全》2020,(5):7-13,I0003
为有效预防建筑施工起重机械事故,笔者将建筑起重机械一线作业人员按工种分为设备驾驶员、现场施工人员、安拆维修工和信号司索工4种。以行为安全“2-4”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70起建筑施工起重机械事故样本中各类人员不安全动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施工起重机械事故一线作业人员发出不安全动作196次,其中设备驾驶员发出不安全动作29次,占比41.43%,安拆维修工、信号司索工、现场施工人员分别发出不安全动作18、14和9次,占比分别为25.71%、20%和12.86%。一线作业人员常见的不安全动作是擅自拆除或起吊、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作业现场环境误判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资质不足作业,其中资质不足作业、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现场环境误判断发生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5.
不安全动作的定义、分类与识别尚未有统一标准,这给事故分析与预防带来许多困难。基于此,对人因分析与分类系统(HFACS)和24 Model中的不安全动作层面进行对比研究。在不安全动作对应方面:HFACS中的不安全动作均能对应到24 Model中的不安全动作,但HFACS没有涉及24 Model中不违章、未引起事故但高风险的不安全动作,因而无法实现事前预防。在间接原因对应方面,HFACS中不安全动作的产生原因均可与24 Model中的1个或多个间接原因相对应;HFACS中不安全动作的产生涉及较多生理、心理层面的原因,而考虑到实用性原则,24 Model暂未给出该两方面原因的具体分类方法。在不安全动作发出者方面:24 Model涉及组织内各层级人员,而HFACS仅指一线员工。在实际应用方面:两种模型均可用于不安全动作原因的统计分析;24 Model给出的不安全动作分类范围较HFACS广,在事故分析时所受局限性小,但易造成不安全动作遗漏;在用24 Model进行不安全动作分析时,应尽量细化动作分类及分析的深入程度,以及动作发出者的员工层级。  相似文献   

6.
为预防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明确施工现场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文章采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了2005-2023年间的54起施工现场火灾事故。结果表明:不安全动作17类共114个,其中违章进行电焊作业、未采取消防安全措施、未办理动火作业审批等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频次居于前3位。不安全物态14类共146项,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是易燃可燃装修材料、消防设施故障、卫生条件差等。安全知识不足103项,安全意识薄弱为60项,其中管理人员缺乏消防安全管理知识、作业人员不了解甚至无视安全操作规范占比最高。安全管理体系缺欠7类共144项。其中,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日常消防监督监管不到位、隐患排查不彻底3类出现频次最多。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预防施工现场火灾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晶晶 《安全与健康》2023,(3):60-64+69
文章为有效研究煤矿不安全动作,将煤矿事故起因可能涉及的人员分为一线员工、中基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三类,以40起煤矿事故为样本,统计了三类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和频次,并采用灰色—熵权评估模型计算了三类人员不安全动作的综合关联度,得出三类人员的关键不安全动作,为事故预防和安全培训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生产安全触电事故的原因规律,使用基于行为安全理论的事故致因"2-4"模型对2016—2018年深圳市84起生产安全触电事故的致因进行归类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操作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共5类,其中未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占比67.86%)最易出现;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共7类,其中安全教育培训缺欠(占比86.90%)最易出现;不安全物态共5类,其中安全保护装置缺失(占比53.57%)最易出现;事故相关人员普遍存在安全知识不足导致的安全意识不高和安全习惯不佳的情况;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共4类,并且事故中均存在组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缺欠的情况,可进一步分为6类,其中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缺欠(占比86.90%)最易出现。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化肥厂爆炸事故背后的不安全动作。本文选取了2009-2018年间国内外发生的52起典型化肥厂爆炸事故。从发生时间的角度分析事故特性,发现白昼期间的事故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同时文章分析了运输卸料、车间操作、特种作业和管理人员4种作业类型的不安全动作,从发生频率和风险等级两个方面评估了不安全动作的综合危险度。结果表明13项不安全动作的综合危险度较高,需要重点预控。  相似文献   

10.
袁晨辉  傅贵 《安全》2021,42(7):50-55
为更好地识别和预防不安全动作的发生,需要更准确、具体地定义不安全动作,本文首先通过研究海因里希4个版本《产业事故预防》著作对不安全动作的定义,并结合国内部分学者的观点,探究事故致因理论与不安全动作定义的关系;给出"2-4"模型对不安全动作的定义,并与海因里希定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研究不安全动作的"通用定义"没有意义,组织应参考"一个事故致因模型、一个不安全动作定义";相比于海因里希的定义,"2-4"模型能够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的方式,明确不安全动作的分类和识别方法,更加合理地界定动作发出者的范围,并结合模型的事故致因链给出不安全动作的来源,使其概念更为清晰、具体.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事故致因"2-4"模型,人的不安全动作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但国内外学者关于二者的判定方法并未形成共识。为了寻找不安全动作与不安全物态科学的判定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的分类及定义;其次,从理论层面论述了不安全动作、不安全物态的判定方法;最后,以一起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为例对不安全动作及不安全物态的判定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事故致因"2-4"模型的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物态判定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210起典型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为样本,对造成事故的不安全动作进行归类统计,应用云模型云发生器算法计算大类不安全动作的云模型参数值并绘制隶属云图,得出了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中不安全动作类型和发出者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造成火源型火灾爆炸事故的违规型不安全动作平均发生次数最多,分布不均匀且不稳定,其中现场工作缺乏指导或监护发生次数最多,发出对象为监理;蓄热型火灾爆炸事故中技术型不安全动作分布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其中物料添加不当和隐患排查不彻底发生次数最多,发出对象分别为基层人员和监理。  相似文献   

13.
煤矿员工的“知-能-行”不安全行为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分析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决策心理过程,构建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知-能-行"模式模型,归纳该模式下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致因因素,为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煤矿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不安全行为,并成为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安全管理规定和行为规范、员工的记忆状态、理解能力、行为认知能力、价值观及价值判断、行动能力均是影响煤矿员工作出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预防和控制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应从煤矿员工的外在规定性、"知"、"能"、"行"4个方面入手;对煤矿管理者和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应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试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对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进行探讨,一方面分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于安全事故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自行为、环境、强化、学习的因素对现行的安全管理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通过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论述了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在未来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组织管理因素对矿工不安全心理及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情况和预测作用,采用自行编制的组织管理测评量表及不安全心理行为调查问卷对安徽两家大型煤矿的250名一线矿工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组织管理因素与矿工不安全心理及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矿工不安全心理水平与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组织安全态度呈负相关、与生产任务呈正相关,矿工不安全行为水平与组织公平、组织支持、组织安全态度呈负相关,与生产任务呈正相关;矿工不安全心理受组织公平、组织支持及生产任务的影响显著;矿工不安全行为受组织安全态度及生产任务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为煤矿企业提供了参考,煤矿管理者可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改善矿工的不安全心理,控制矿工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南矿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扎根理论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矿工不安全行为收益进行识别,通过实地访谈收集资料,将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处理,建立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识别的概念模型,并以此构建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识别的动态模型图;最后,通过模型理论饱和度检验,证明模型中展现的脉络关系是饱和的。研究结果表明:矿工自身的安全意识、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及情景因素,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和收益有着重要影响;风险成本、预备成本和实施成本构成矿工不安全行为成本,精神收益和物质收益构成矿工不安全行为收益。  相似文献   

17.
从人的意识和个人因素事故致因模型出发,探讨了潜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过程和个人因素与事故发生之间的联系;分析了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个人因素对于潜在危险的感知认识的作用和影响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工作行为的安全程度,以及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姚玉良  范景民  万建华 《安全》2019,40(2):54-57
港口装卸作业过程中"人机配合"作业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本文通过人机系统理论分析了在港口装卸工人与机械配合作业过程中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探索了消除"人机配合"作业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大大减少了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港口生产作业整体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