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京市建设生态工业园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面临着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长期存在的现实约束,传统的线性工业生产方式必然加大北京市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在调结构、促增长以及强化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背景下,北京市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工业开发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任务,力图走出一条生态化、集约型的发展道路,以推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目前北京市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工作正在稳步地推进中,对其建设和发展的优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详细分析,制定北京市生态工业园的未来发展战略,这对规范和引导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运用碳排放足迹的相关含义及研究方法,计算得出1990-2010年青海省能源利用的总碳足迹、各能源类型的碳足迹、人均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生态压力值,并采用脱钩指数模型,分析了其经济发展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看,总能源碳足迹、人均碳足迹、碳足迹生态压力呈不断上升趋势;分时间段来看,碳足迹产值升高.(2)能源消费类型以煤炭为主.(3)脱钩指数显示,多数年份呈挂钩状态,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生态文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和现实要求,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条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生态集成技术--生态工业中低化学势物质的资源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日忠  胡山鹰  李有润 《化工环保》2004,24(Z1):395-398
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是解决当前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工业生态的角度,论述了工业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作用;提出了生态集成技术是生态工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和使物质在不同产业链间循环的关键的观点,指出生态集成技术在构建生态链网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种过程工程中典型的低化学势物质转化的生态集成技术,提供了改变现行过程工业中资源利用方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的解读,挖掘出制约常德发展的因素,如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提出了常德生态建设的有效措施,进而加速常德实现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宜居、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型绿色城市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大规模地开采造成了土地损毁、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视,使得矿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仍存在复垦率低和复垦效果差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的发展历史及特征,并重点分析了现有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监管机制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中央管理企业(央企)纳入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对央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开展研究,梳理了央企生态环境保护保责任清单,从督察对象、督察事项和督察模式等方面探究了央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路径,并提出央企生态环境督察成效保障相关建议:采用宏观督察(督政)和微观督查...  相似文献   

8.
规模化生态养殖是利用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将养殖场废物经过处理后成为资源,用于能源和农作物种植,既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天津某规模化生态养殖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发现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后可形成沼气和沼液,沼气利用于场内采暖、供电,沼液用于农作物种植。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村是农村全面生态化发展的理想模式,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实现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抽样调查了苏州的28个农村,根据其经济、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等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划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农村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深入分析经济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生态安全问题凸显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干预,且经济社会系统运行生态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是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矛盾的关键;从系统的高度,围绕生态化与高效化剖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并从理论上分析"3R"原则及其经济实践与生态安全的关系,认为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系统在资源利用方面的系统变革,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培育生态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生态市场发展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发展长株潭两型社会生态市场培育的要点与难点,最后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从法制保障、行政规制、经济手段、道德约束等方面,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生态市场培育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从而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极为必要,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叙述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主要方法和工程措施,综合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才能使矿山生态环境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整,从而保证修复后矿山生态环境系统自然维持,达到矿山生态修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水电工程在发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的平衡.以水电工程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几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及措施,通过人力与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水电工程开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可持续能源战略推行缓慢,其相关立法尤为滞后,亟待完善的现状,阐述了可持续能源的深刻内涵,并结合世界可持续能源立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可持续能源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煤基能源化工基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指标体系,包括准入指标、行业生态化发展指标和园区生态效率指标,并对煤基能源化工基地生态化建设的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基本原则:提高准入、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坚持“3R”原则),为国家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开展分类指导提供决策参考。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研究表明,除了水质,生态用水也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资源配置中保证一定量的生态用水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生态用水具有时空尺度和阈值范围,而人类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则会造成其时空尺度的改变,甚至生态阈限难以被满足。统计数字表明,近5年来我国新建水电站下泄生态流量的不满足率达到57%。我国目前急需考虑的生态用水政策是:尽快建立河流最小生态流量的相关标准,制定河流生态用水配套法律法规;同时,通过跨流域调水等水段,加强生态环境需水的宏观调控。建议最小生态用水量不应小于工程所在河流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时不小于5%;同时根据河流的不同生态环境功能,应积极开展多方法、多方案比选。  相似文献   

17.
以拟建的深圳某电厂为研究对象,从美化景观、生态环境改善、水土保持、防灾浅灾、提高人与自然的亲和性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绿化、美化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8.
当前,快速升级更新的电子电器产品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数量庞大的电子废弃物,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解决电子废弃物难题,各国纷纷制定法律和政策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而生态设计逐步成为其中的核心环节.欧盟颁布的电子电器产品生态设计指令将多个主体纳入责任制度框架,体现了科学合理的生产者延伸责任、...  相似文献   

19.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Duststorms in the Beijing Are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ust weather conditions with strong wind often occur in Beijing during spring. The number of duststorms in Beijing has declined since 1954. In the last two years, however, the number of duststorms in Beijing has increased drastically due to frequent cold air movements and the deteriorat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heaviest duststorm in the last decade in Beijing occurred on 6 April 2000. It wa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 high-level small trough along with strong northwest wind behind a large trough that moved eastward and developed a strong cold air system. A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numerical model (MM5) gave a good forecast to the duststorm's major features and movement. Sim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trong vertical ascending motion with a strong positive vorticity center in mid and low level. The mesoscale structure'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passage and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duststorm.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jectories of air particles during this duststorm event and another case (on 27 March 2000) were estimated and analyzed, which had the comparable results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and the trajectory monitored b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The trajectories analysis could help us study the transport track and sand source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