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发展成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上的严重反差,其主要原因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经济学不同流派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评析,认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经济发展成本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围绕这一理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主张要把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以及政策的引导纳入可持续发展经济途径研究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2.
社会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健全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供给并配合有强有力的实施机制。然而.由于国家的制度供给功能与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可能引致经济活动偏离制度目标.非正式制度供给主体的行为异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制度成本的非均摊皆可导致制度供给不足并由此引起诸多不可持续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制度供求的理论分析.从可持续发展制度供求的内在要求上。阐述制度供求的非均衡状态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明确提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应的制度供给责任。以改变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的机制与控制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逐步恶化,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落实科学发展观,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排放,必须剖析影响环境污染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环保制度安排对环境污染排放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用1999~2004年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的混合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导致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恶化的主要因素。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活动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加剧了环境的污染,而环保投资和公众参与、规章制度及政府环境管理制度则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变量。最后,提出运用综合管理手段、加快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环保制度创新等控制环境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可持续度模型的特点出发,分析影响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对原先较适用于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大中小型城市的区域PRED系统模式进行了改进。针对西部干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将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因子引入可持续度模型。结合干旱区的实际情况和已有模型,选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发展阶段、水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这五大因子建立新的模型。将其应用于新疆和田民丰县,根据其波动规律将民丰县可持续发展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模型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研究了投入占用产出分析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这主要包括在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理论分析和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海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努力在海南建立起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寻求保护民并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目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受多重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提出制度创新一对农村贫困地区做出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是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提出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原理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念和生产力优先发展理念对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并用动态规划模型予以描述,提出了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生态资源支撑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具备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借鉴和参考相关生态环境及区域经济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压力和主动协调能力3个方面为二级指标的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原17个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算术平均法等方法,对各市生态竞争力进行排名和系统分析。初步构建了以生态竞争力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其结果可为安徽省各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及改革是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里约+20"峰会的两个主题。首先,绿色经济是体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低的自然资源消费、低排放、低污染,达到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高的生活水平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引发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虽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也必须探索新型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竞争规则和格局的变动,加强先进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其次,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代际公平",又要关注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别公平"、"人际公平"。因此,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的建设和改革,要体现世界各国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均衡地反映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公平享有全球环境空间、公平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公平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公平承担责任义务及公平的国际制度和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最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又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国内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强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地区平衡,促进生态城市建设;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自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型的技术创新型、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上来,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力资本积累的空间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积累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和模型,以2000年中国县级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教育而积累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和女性接受教育的年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但前者贡献更大.此外,中国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在地区教育发展模式上,存在四种聚集模式,分别是H-H类型、L-L类型、H-L类型和L-H类型,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剧了经济发展韵不平衡,对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均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方法上,当探讨具有空间聚集效应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空间误差模型要优于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人居环境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人居环境6层塔理论模型。模型从第6层到底层分别是:人类活动,建筑环境。居住社区环境,建成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从塔的顶层到底层。空间越来越广阔,但变化速度越来越慢。人居环境科学就是研究这6个层次环境以及其涧的关系。总结认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模式有工业促进模式,农业依托模式,商贸引领模式,交通兴镇模式,旅游带动模式,城市辐射模式和专业型模式。中国小城镇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工业发展,聚集规模,土地产权,规划整合,基础设施和集群发展。最后,提出了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的5条原则,即资源节约和经济原则,环境友好和生态原则,地方传统和文脉原则,城乡统筹和协调原则,以及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  相似文献   

13.
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阶段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它作为环境意识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人们的环境行为取向。当前我国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发展正处于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阶段。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环境道德价值观尚须由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向生存系统协调论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14.
1 INTRODUCTION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China have received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both the peer-reviewed literatureand i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making in the last number of years. China's coal dominatedenergy consump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regional pollutionproblems, most notably acid rain that affects nearly 1/3rdof China's landmass and air pollution that plagues manyof its major cities. China now ranks as the top emitterof sulphur dioxide (SO2) pol…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 flexibility mechanism contained in the Kyoto Protocol, offers China an important tool to attract investment in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and processes into its electricity sector. The Chinese electricity sector places centrally in the country'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ing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acid rain and air pollution problems that plague many of China's cities and regions, and therefore a focus of many related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China's electricity sector has also been the subject of a number of economic analyses that have showed that it contains the highest potential for clean energy investment through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any economic sector in China. This mechanism, through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investors in mor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can help alleviat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ttributable to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China through advancing such technology as wi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clean coal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t natural gas electricity generation, or utilization of coal mine methane. In this context,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lso compliments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policies which are strategizing to encourag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项目级的合作机制,CDM项目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京都议定书最终生效的背景下.CDM项目的开发与能力建设成为热点。本文基于多目标决革理论。讨论CDM促进可持续发展与否的评价方法。以国际最新的研究为基础。作者构建了CDM项目可持续评价的指标化体系。建立了评价过程。并将其应用刭具体的案例——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CDM项目的评价中。研究可以为中国的CDM潜在项目的选择、比较和批准等实践活动提供定量的方法和思路。这对于中国成为CDM国际合作中的重要参与者以及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China's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draf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lng's theory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further enriched and perfected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 in-depth study of Deng Xiaoplng's theory is significant if we are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ou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how to best implement th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8.
China's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draf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further enriched and perfected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 in-depth study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 is significant if we are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ou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how to best implement th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9.
从数量扩张的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是中国未来30年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在3个关键课题上的研究进展.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富祉的关系上,指出经济增长对于社会富祉的贡献存在着门槛,跨过这个门槛经济增长对福利贡献的边际效用开始递减;在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上,指出经济增长没有导致资源环境消耗的倒U型曲线,在自然资本存在限制的情况下无限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在政府支出与民生发展的关系上,指出公共支出增大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福利的提高,而公共支出的结构与方式对民生发展却是极其重要的.在对每个问题分析事实依据、原因解释、政策意义的基础上,针对中国转型发展提出了一些具有长期意义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The core issue for China transi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30 years is to shift from the quantity growth model to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model.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ree key area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since the 1990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a well-being thresh-old at which the margin ut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for human well-being will decline, that there is an ecological limit beyond which more economic growth in terms of physical scale will be impossible, and that the creation of human well-being is related not only to the amount but also to the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expenditure from government. After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facts, origi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each issue, some theory and policy thinking with long-lasting significance are raised for the transit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