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罗斯伯里和赫利尔、昆士兰查默斯山和魁北克米伦巴赫)中金分布的研究表明,金有两种组合:(1)在富锌块状硫化物透镜体上部的金-锌-铅-银组合(如罗斯伯里和赫利尔》;(2)在富铜矿床的下部及细脉带中的金-铜组合(如查默斯山和米伦巴赫)。在每个矿床中,金总是以其中一个组合形式出现,而不出现另一个组合形式。 火山成因流体的热力学模式(Large,1977;Eldridge 等,1983;Pisutha-Arnond和Ohmoto,1983)表明:在富锌块状硫化物透镜体上部的金是以Au(HS)_2~-的形式迁移的,而在富铜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底部和细脉中的金则以AuCl_2~-形式迁移。成矿流体的pH值和f_(o_2)直接控制金的沉淀及品位。重晶石-碳酸盐-(长石)脉石矿物组合表明,接近中性并具有氧化性的低温(150—275℃)流体有利于在富锌硫化物中形成高品位的金,而斑铜矿或重晶石或赤铁矿脉石则表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高温(275—350℃)流体有利于在富铜硫化物底部和细脉中形成高品位的金。后一种流体还具有较强的酸性,因为脉石矿物中还有高岭石出现。 根据f_(o_2)-T图,金以Au(HS)_2~-形式的迁移只发生在黄铁矿的稳定区域中,并且温度较低(<300℃)。而以AuCl_2~-形式的迁移则不受铁矿物平衡的限制,但在高温(>300℃)和高氧逸?  相似文献   

2.
河台金矿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河台金矿测定了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T=200~280℃,P=573.3×10°Pa,fo_2=10~(-37)—10~(-39),成矿溶液具有Na~+>K~+>Ca~(2+),HCO_3~->Cl~_>F~->ΣS,CO_2>CH_4的特点,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溶液中的Au与Na~+、K~+、F~-、Cl~-等呈同步增长。在高压釜中不同温度压力下以不同浓度的NaHCO_3、HCl为介质对含金建造进行了淋滤试验;模拟了成矿时的温度压力条件,成功地用硫化物还原出溶液中的金,揭示出硫化物、溶液与还原金的定量关系,并阐述了成矿物质、成矿溶液的来源以及金在成矿溶液中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  相似文献   

3.
通过近百次实验研究表明,金在水热条件下的地球化学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金在氧化条件下溶解,还原条件下沉淀;金在高温下溶解,低温下沉淀;金在碱性或酸性溶液中溶解,在中性溶液中沉淀;金在低压下溶解,在高压下沉淀;随着fs八的增加,金的溶解度随之增加;金可以[An(HS)4]、[Au(HS)2]-、[Au(Cl4)]、[Au(Cl2)]-等络合物形式存在于热液中;在热液中金普遍以An3+的络合物形式存在,Aul+的络合物形式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热液中Au1+的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正> 金矿床常与含有不同数量的黄铁矿和其它硫化物的石英脉伴生。一般认为,金在强酸性和含盐溶液中是以AuCl_2~-或AuCl_4~-的形式,在弱酸性和碱性溶液中是以AuS~-或Au(S_2O_3)_2~(3-)的形式,通过来自深部的热液搬运,并通过断裂在岩层中上升的。在某些情况  相似文献   

5.
新疆马热勒铁金矿床特征及其流体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热勒铁金矿床产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安山岩和安山质凝灰岩间的韧性剪切带中。矿体呈脉状 ,主要为蚀变岩和含金石英脉。矿石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黝铜矿、自然金、银金矿、毒砂、辉铋矿、磁铁矿、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物组成 ,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金矿成矿主要经历黄铁矿—石英—金、石英—金属硫化物—金、石英—碳酸盐—金三个阶段。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泥盆统北塔山组含金建造。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 ,成矿温度为 16 0℃~ 2 80℃ ,成矿压力为 (73.4~ 12 1.9)× 10 5Pa ,成矿时成矿流体pH为 4 .2 0~ 5 .0 1,呈酸性 ,Eh为 - 0 .6 6~ - 0 .4 5eV ,属还原环境 ;流体为Na+ —Ca2 + —HCO3 -—Cl-型体系和Na+ —Ca2 + —HCO3 -—SO42 -—Cl-型体系的酸性—弱酸性流体 ,流体中成矿物质金主要以[AuCl2 ]-、[Au(HS) 2 ]0 等络合物形式存在并运移 ;流体的溶液来自岩石建造水、古大气降水及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水。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成矿流体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古大气水不断加入、成矿流体与围岩的蚀变反应等引起成矿流体周围一系列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是马热勒铁金矿床成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安徽铜陵鸡冠石银(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冠石银 (金 )矿床是铜陵地区一个具中型规模的银 (金 )矿床 ,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其代表性。矿床分四个主要成矿阶段 :夕卡岩阶段、氧化物 -硫化物阶段、石英 -硫化物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对矿床的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独立的银、金矿物和含Au、Ag低的硫化物、含Ag硫盐矿物 ,主要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中晚阶段 ;矿床的轻、重稀土元素总浓度比值与辉石二长闪长岩相近 ,反映出二者的同源特征 ;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 ,反映出该矿床以岩浆热液为主的成因标志 ;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 ,但在成矿晚期有大气降水和地层成分加入 ;成矿流体为NaCl-KCl -H2 O体系 ;矿床成因属夕卡岩 -中低温热液充填 -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在100~150℃和107Pa条件下,金在含少量溶解的NaHS和NaOH或HCI的硫饱和水溶液中的溶解度。把NaOH和HC加入流饱和溶液中后,该溶液的PH和几户生了系统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溶解的硫化学种类的相对含量。金溶解度与含水多硫化物之间的强相关关系表明,各种金一多硫化物种类(AuSnS-,其中n=2~7)为硫饱和溶液中的主要含金配合物。对我们的数据的初步评价表明,在100~150t温度下,在PH-fo-fs空间硫饱和场周围广阔的区域内,金一多硫化物种类可能是金迁移和沉淀的主要形式。尽管在那些硫远未饱和的硫化物溶液中AU(HS)…  相似文献   

8.
利用溶解度测定了锑的硫氢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并获得了这些配合物的形成常数的温度关系方程式。首次进行了锑和金-锑矿化脉石矿物流体包裹体中硫化物的硫、锑和金浓度的系统测定。阐明了在金-锑共同迁移的条件下锑对金在迁移和沉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平山头铁锰帽型银(金)矿床位于南京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的氧化带内,矿床特征可与长江中下游“五通组之上层状硫化物矿床的氧化铁帽”相对比。银、金矿体赋存于纵向断裂F2破碎带内,削面上可分为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银主要以硫酸盐矿物及类质同象形式存在,少量呈独立矿物辉银矿和自然银;金以显微一超显微吸附状微粒自然金存在。银与Mn、Ba、S相关.金除与As、Si有一定相关性外,一般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差。银、金表生成矿作用过程即是原生硫化物中的银、金经氧化、迁移、重新沉淀聚集的过程,银的沉淀是在SO4^2-、Fe^3 等氧化剂和H2S、Cl^-、Fe^2 、Mn^2 等还原剂作用下完成的;金主要以AuCl^2-、Au(SO4)2^3-等络合物形式迁移,并在Fe^2 、H2S等还原剂作用下沉淀。  相似文献   

10.
在对元谋县猛林沟、牟定县戍街两地红土化剖面的地质特征、次生矿物变化、主要元素及金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金在红土化剖面上的分布形式和红土化过程中全的活化、迁移及沉淀等的机理。笔者认为,区内保存完整的红土化剖面上存在金的双峰式富集,其中产于铁质硬壳层附近的上部金富集带是由于铁质胶体吸附的结果,而腐泥岩层附近的下部金富集带是由Eh变小、pH变大引起的;氧化还原作用是金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最重要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云南墨江金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江金矿的同位土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元素组合和包裹体成分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未源于金厂蚀变起基性岩体,成矿热液是深源流体、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产物。成矿期深部富矿化剂流体沿断裂上升并与地下水混合,从侵入体及围岩中淋滤出了成矿物质。在迁移过程中,随着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金在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矿床。墨江金矿床底混合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丽州金-银矿区位于汉城东南约60km的朝鲜半岛前寒武纪京畿变质岩带内。该矿区的矿山沿含金热液石英脉分布,这些石英脉穿切了早元古代眼球状片麻岩和中生代花岗岩。矿化分三个阶段(Ⅰ阶段、Ⅱ阶段和碳酸盐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矿化均充填早期的断层角砾岩带。流体包裹体资料表明,含硫化物-石英的Ⅰ和Ⅱ阶段从早期高温(约350℃)演化至后期较低温度(约180℃)。成矿后的碳酸盐阶段的流体包裹体资料反映出热液流体的温度更低(220—190℃),盐度更低(4—5当量%NaCl)。 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证据证明,银金矿、辉铜银矿、辉银矿、方铅矿和闪锌矿在温度为285—185℃时,从盐度为14.0—2.6当量%NaCl的流体中沉淀出来。流体包裹体的沸腾证据说明,Ⅰ和Ⅱ阶段矿化期间压力小于100bar,相当于深度为500的岩石静压力和1250m的静水压力。 Ⅰ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随共生时间而系统地减少,算出的δ~(34)S_(H_2S)值从7.7‰降至0.7‰。流体的硫酸盐/硫化物比值的逐渐增大很可能是由于沸腾时H_2S的丢失以及温度的降低造成的。不仅使δ~(34)S_(H_2S)值随时间而系统地减少,而且可能也导致金因Au(HO)_2~-分解而沉淀。 丽州矿区热液流体的氢和氧同位素值与以大气降水为主一致,而接近于未交换的大气降水值。这些值与南朝鲜其他?  相似文献   

13.
祁两沟金矿明显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的复合控制,金矿化与钾长石化和黄铁矿化关系密切。成矿瓦伴生元素具明显的分带性,与金属矿物分带基本一致。对地层Au元素丰度、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区域燕山中、晚期钙域性花岗岩,太华群有部分物质加入。流体包裹体种类复杂,并含有大量石盐和金属硫化物于矿物,表明成矿溶液具沸腾矿液特征。成矿温度(330℃)较一般热液金矿床高。金以[AuCI]~—和[Au]~—形式迁移,并在降温减压、稀释作用和溶液由弱酸性向弱碱性转化的还原条件下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14.
利用“CM-6型选择机”的复合计算程序对石英+金+溶液体系进行了数字物理-化学模拟实验。研究了金在硫和硫化氢溶液中、硫化氢和氢溶液中,硫化氢和氧溶液中的溶解度。研究表明,金在含硫溶液中的迁移与溶液中硫化物硫的含量呈正相关;氢含量的增加可使金的溶解度降低;含硫量为0.0002—0.001克原子/Kg H_2O的溶液的高温氧化,并不导致金从溶液相中析出。  相似文献   

15.
金可以被水热溶液所搬运,而且表现出容易被许多天然溶剂(例如卤水和碱的硫化物溶液)所溶解。温泉沉淀物提供了这种搬运的证据,例如美国内华达州汽艇泉含Au10ppm,新西兰的勃洛德兰温泉含Au85ppm。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金能不能从赋存的围岩中被(例如被温泉溶液)溶解(或曰“汲取”)出来并且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首次探讨了二道沟金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成分富K+、Na+和Ca+而贫Mg2+;流体盐度主要在3.5-6.0wt%NaCl之间;金主要成矿期三度在230~290℃之间;成矿压力较低,在1×107~2×107Pa之间;成矿然活力弱活性到弱碱性,pH值在4.1~6.4之间;成矿体系fo2较低的还原环境(fo2=3.99×10-40-1.202×10-29Pa,fs2=1.774×10-11-3.251×10-9Pa);金主要以金流配合物形式存在于热液中,并以此形式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17.
铊在黄铁矿中的相态分布及碳酸盐在其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级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黄铁矿中铊的相态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黄铁矿中的铊主要以存在于硅酸盐相中和以酸可交换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构中的铊为主,这部分铊分别占到58.3%和25.1%;以可氧化态形式结合在黄铁矿(FeS2)中的铊次之,占11.2%;以易还原态形式存在于铁氧化物相中的铊最少,为5.4%.自然条件下铊的释放主要是酸可交换态铊和可氧化态铊的释放迁移过程.漫反射红外光谱表征发现,黄铁矿在表面氧化过程中其表面羟基增多,表明存在表面溶解及表面酸化现象.进一步的释放机理探讨认为,铊在黄铁矿表面存在一种"溶解-吸附沉淀"平衡,这一平衡由碳酸盐中和作用和黄铁矿表面氧化共同控制,并决定了铊的释放迁移.  相似文献   

18.
1氨(铵)及其氮的化合物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金(及其它贵、贱金属)在热水溶液中的搬运形式,经大量水热体系的成矿实验证服。在热水溶液中金以[Au(HS)2]-及(AuCl4)-、(AuCl2)-配合物存在,其生成常数较高,即金主要以流和氛的配合物形式搬运。近20年来,不少学者研究了氛对金和其它贵、贱金属成矿的贡献。通过实验发现(表1),在25℃低温条件下,热水溶液中Au的氨配合.物[Au(NH3)2+]比氯的配合物[AuCl2]-的生成常数高10个数量级,Pt和Pd高20个数量级。说明Au、Pt、Pd的氯基配合物在热水溶液中相当稳定,在Au和Pt、Pd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金矿化与蛇绿岩杂岩中地幔橄榄岩的共生关系,对三个地区(利古里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产出的滑石菱镁片岩(碳酸盐化超镁铁岩)进行评述。滑石菱镁片岩的金含量一般是伴生超镁铁岩(5 ppb Au)的5—20倍,虽然也发育有含金量为1—10ppm的富金带。较高的金含量与硫化物或钴砷化物的矿化有关,或者与晚期含黄铁矿或毒砂的石英脉有关。与蛇纹岩的形成一样,形成滑石菱镁片岩的超镁铁岩碳酸盐化作用,似乎是在中温条件下(150—300℃)Na、Cl卤水的热液蚀变结果,这些卤水起源于地幔物质与海水的相互作用。金是从蛇纹石化超镁铁岩的不透明矿物中析出的。在热液系统演化过程中,金随富含CO_2、S、As、Cl、Na、K和B的流体沿构造接触带迁移,当该流体运移到还原和碱性环境时,金与石英,硫化物和砷化物一起沉淀。因此,滑石菱镁片岩应成为金矿勘探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20.
首先采用Visual MINTEQ 3.1软件模拟了不同pH及不同浓度的碳酸盐或磷酸盐溶液中不同形态铀所占的比例;随后根据模拟结果,配制了5种分别含有UO_2~(2+)、(UO_2)_3(OH)_5~+、UO_2(OH)_3~-、UO_2(CO_3)_3~(4-)和UO_2PO_4~-的铀溶液;最后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满江红对这5种不同形态铀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这5种不同形态铀对满江红的生长抑制率有显著差异,UO_2~(2+)、(UO_2)_3(OH)_5~+、UO_2(OH)_3~-及UO_2(CO_3)_3~(4-)均能抑制满江红的生长,其中,UO_2~(2+)对满江红的生长抑制率最高,而UO_2PO_4~-则可以促进满江红的生长,但满江红对UO_2~(2+)和(UO_2)_3(OH)_5~+的吸附效率相对较高.当溶液中铀的浓度为2 mg·L~(-1)时,UO_2~(2+)对满江红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分别达到了3831 mg·kg~(-1)和1916,(UO_2)_3(OH)_5~+对满江红的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分别达到了3057 mg·kg~(-1)和1529.可见,要提高满江红对水中铀的去除率和富集量,应将溶液中铀的形态调控为以UO_2~(2+)或(UO_2)_3(OH)_5~+为主,同时要降低溶液中碳酸盐和磷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