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靠衣裳马靠鞍”,对衣服的关注古已有之,并非现代人的专利。而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又居于首位。衣服是人的第一环境,第二皮肤,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如何选择好自己的第一环境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炎炎夏日正是爱美人士展现风姿、魅力的绝佳时机,面对琳琅满目的漂亮衣服,紧追潮流的人们趋之若鹜。很多人都有捕捉时尚的独特眼光,然而,在和美丽亲密接触的同时,他们却没料到许多不安全因素也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相似文献   

2.
<正>让幼儿和青少年多走进大自然,多感受一些自然的美,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长他们对书本知识的实践认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可以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提供无穷的源泉,无论是一朵花、一棵树,还是一座山、一条河,都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活的教科书。假如我们可以有一个学习源泉的话,这个源泉不是书本,不是课堂,而是自然。培根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的确,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们向大自然无限制地索取,非但没有丝毫感激,反而将这种行为愈演愈烈,生产出环境无法承受的化学废品,你是否发现,我们的环境其实已经面目全非?此时,你却在做什么?一边高喊着激昂的环保口号,一边却连寸步外的一片废纸都吝啬到不肯弯腰,因为你心里认为,环保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我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并且把它作为我生活的一个准则:只要你天性能够感受,只要你尚有一颗未因年龄增长而泯灭的承受启示的心,你就应当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走走。”39岁英年早逝的苇岸(1960-1999),也许是急于将自己的血肉完全地交付给大自然吧。看他诗般的语言哪一句不在表白他大地之子的身份!苇岸原名马建国,自幼生活在燕山脚下的昌平,在这个自然与明的链接点上,苇岸一直保持着对大地的敏感和对明的自觉反省。他的笔触和他的目光一道扫过了田野、山川以及草木、禽兽。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良心泯灭。没发财的拼命想发财,发了财的还想占用更多的财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像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人们日渐脆弱的心灵,更吞噬、破坏着早已满目苍夷的大自然。更可悲的是,在对大自然进行毁灭性地掠夺和破坏的同时,人类也在迷失着自己的本性。可是,正像一首诗中所说的,不是一切大树,都能被狂风折断。同样,也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疯狂、贪婪的沙漠里,正有人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真情回归的美好家园。她舍弃都市的繁华,走向贫瘠的大山,用几百万资金染绿了荒山,却没有钱为自己治病。“本刊特稿”《山妹与山魂——归真园的人生醒悟》讲述了这样一位环保奇人——贾晓淳,她在荒山上建起归真园,不单单是为了绿色的回归,更是为了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寻找人性回归的心路。也许,谁都不会否认,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如果在我们当中,多一些像贾晓淳这样的人,把恢复生态、保护环境变成使命和自觉的行动,那么,我们就不再惧怕沙尘暴、干旱和水患。这不仅是污水变清、荒山变绿的希望,更是拯救地球、人性回归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植物二题     
《绿叶》2020,(7)
正探寻和发现大自然中的秘密、美丽、未知和传奇,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它会使你的人生变得很有意义。许多人对此乐此不疲,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更多地了解到世界和自己。每个人都生存在大自然里,每种动植物也都生存在大自然里,各自尊享一方生活天地,相互间的好奇、接近、了解和研究时刻都在进行,但那也是需要缘分和机遇的。幸运得很,我就有了这样的一次缘分和机遇,它让我想把我所熟知的两种植物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相似文献   

7.
<正>假如我们可以有一个学习源泉的话,这个源泉不是书本,不是课堂,而是自然。培根说:大自然毫不遮掩的展示出它的一切特性。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很多孩子只能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成长,他们所熟悉的除了自己的学校、周边的商场,陪伴他们成长时间最长的可能就是电视、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走进自然,  相似文献   

8.
头顶一斤铅     
哲夫 《环境教育》2014,(3):100-101
正我一直捉摸着想要为这位妇人写点什么,可是脑子里却铅也似的模糊沉重,渴望激情却丝毫没有激情的莅临,我甚至记不起她长得什么样子?记不得她曾经说过什么?甚至连她的姓名都记不起来。20世纪末那个春夏交替的下午时分我采访了一位从事铅中毒研究的专家。这是一位年迈的职业妇人,微胖,分布有鱼尾纹的眼角干痼着,只在地层深处的眼底,有两粒惴惴不安的晶莹顽强地闪动。说到诸种艰难,妇人潸然泪下。我却一任自己的情感深  相似文献   

9.
都说穷日子难过,我不怀疑这种说法。我过过穷日子。穷而守志,那是太难了。肚子太饿,人就不是人了,是动物了,除了想吃,几乎不想别的。好日子不好过,这是从前没有想到的。因为什么叫好日子,很难界定。温饱不愁了,还有山珍海味呢!别人能够吃到,我不能吃到,就不觉得自己的日子好。你有住房了,那边却竖起了别墅;公共汽车不拥挤了,大路上却跑过一辆辆私人的豪华轿车;你开始吃肉了,时尚标榜的却是吃野菜;你的工资提高了,有人赚钱却是成百上千万。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18,(9)
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关注点总是在其自身,而对于大自然却不那么重视,更别说是为其著书立说了。我们熟知历史上丰功伟绩的人物和他们扣人心弦的事迹,但对于大自然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那么,大自然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大自然视角下的人类又是什么样的呢?英国学者克莱夫·庞廷的《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则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团。作者以"绿色"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试图撰写一本"绿  相似文献   

11.
"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 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 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 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 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 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 科学》(《新京报》1月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 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相似文献   

12.
<正>在国外,周末的街头会聚集一群大包小包"摆地摊"的人。他们不像专业的小贩,也不以售卖盈利为优先目标。你常会看见,另一些人拿着不同物品去和他们交谈。有时,交易并未达成,他们却也嬉笑欢乐,好似成了朋友。不知道国外是怎么称呼这些人的,但我想叫他们"换客"。"换客"的主要意思是把自己不用的闲置品,拿出来跟别人交换,换取有用的东西。在那些"换物"市场比较成熟的地方,将自己的闲置物品进行交换或出售已成为一种支持环保的时尚理念。  相似文献   

13.
《环球》杂志刊载的对何院士访谈的文章的第二个小标题是"驳'人要敬畏大 自然'"。 我的理解,"人要敬畏大自然"这个提法有两层含意:一.人类应当尊重大自 然;二.人类应当畏惧大自然。我想,人类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今天,没有人会把这 个命题理解为既然"敬畏",人类就只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而无所作为。事实上,自 猿猴从树上下来变成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对大自然的改造。中国古话所说的"沧 海变桑田"等,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与动物本来是平等友好的邻居,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生生不息。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却成了动物最可怕的敌人。动物们一个个被征服甚至灭绝了,而热爱环保的人们心中却在流血。为此,我们开设“人与自然”栏目,连续刊登一组文章,呼唤人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希望能引起共鸣,给读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天然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感到优美和纯真。在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生物都是天然而长:小草翠绿青葱,小花五彩缤纷,树枝每天都在不断地成长……然而,我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却让大自然不再可爱:清澈的小溪变得臭味熏天,河水变得浑浊了……当我们去郊游时,一片绿绿的草地,看上去像  相似文献   

16.
李树一 《绿叶》2014,(6):94-100
正写这篇文章的前提,源于组这期与环保相关的稿件。面对越来越让人揪心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不由得想起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新环境状况之好,至今令我难忘。我确信,好的环境不是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维护出来的。维护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而创造往往就扮演了破坏的角色。你想,大自然把那么优秀的环境基础托付给我们,是让我们好好地去爱护  相似文献   

17.
田野的诉说     
偌大的田野,在对一片嫩叶诉说;广阔的田野,在对一只蝴蝶诉说。那缕缕清风,就是田野的声音,那蒙蒙细雨,就是田野的细语。田野对绿叶说:为了让我披红挂彩,为了让我对着蓝天展示着美丽,我们彼此包容,我们互相衬托,我们互相依附。感谢你尽了你的全力,来把我装点,让我在这里,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美丽。我们手挽手,我们心贴心,我们照亮了整个宇宙。你和你的伙伴,是我最好的服装,是我最好的亮装,是我最好的盛装……  相似文献   

18.
<正>社会学中的环境问题差异性触手可及的蓝天,如木棉花一样的云朵,弥漫着甜润湿气的清新空气,在来到昆明的第三年,我终于知道,这座被称为彩云之南的城市,最吸引人的不是五光十色的街道,不是风花雪月的偶遇,而是萦绕在城市上空的那一抹最纯净的气息。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本地人初次听我提起"雾霾"一词时,所有人的表情都是无动于衷。这种在当下人人谈之色变的污染,对云南这片净土似乎丝毫不构成威胁。当一些人为了抵制雾霾而拼命呼号奔走时,这边的人却给了我近乎漠然的回应。当时的我天真地以为,一个连雾霾都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只是借用了子孙的土地,而不是沿用了上一辈的资源。"这是《穹顶之下》留给我最深刻的话。土地,一片圣洁的承载心灵的地方,一片唯一可以供人类生存的地方。子孙把它借给我们,为什么我们却要置它于死地呢?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正在发生。动物之间的杀戮,人与人之间的残杀与迫害,无不让人疚心;但更疚心的是人们逃不出浑浊的世界,摆脱不了黑水的魔爪——这就是污染的代价。在大街小巷中,可以看见的不再是绿茵茵的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 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 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 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 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 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