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水源为运河水的江苏某电厂循环冷却水,通过静态、动态阻垢、缓蚀试验对常用的单体阻垢荆及其复配阻垢荆进行了阻垢、缓蚀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阻垢剂总浓度为4 mg/L,缓蚀剂BTA浓度为1 mg/L时,两阻垢剂复配配方HPMA+HEDP和PBTC+HEDP的阻垢、缓蚀效果较好,浓缩倍率分别可达到3.1和3.2,满足了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经济、高效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某船舶涂装车间运行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蓄热式高温氧化炉(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RTO)的热力平衡关系式,核算了RTO空载和满载运行的数据,验证了炉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浓度的关系;讨论了排风量、沸石转轮浓缩倍率、换热器热利用率和VOCs浓度四个关键参数对天然气消耗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入炉VOCs浓度每增加1000mg/Nm3,炉温上升约21℃,排风量越小,沸石转轮浓缩倍率、换热器热利用率和VOCs浓度越大,天然气消耗量越低.基于本研究建立的热平衡方程,结合RTO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结果表明,在烘干阶段按照工艺要求的3次/h确定车间最小排风量,将沸石转轮浓缩倍率设定为10~14倍,选用换热器热利用率在0.7以上的换热器能在保证RTO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天然气消耗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离子棒静电水处理器的抑垢、除垢机理,在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试验台上通过空白试验、加载试验、挂片试验对该装置的抑垢、阻垢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较好的抑垢、阻垢作用,能有效提高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高,污泥产量逐年增加,对污泥脱水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化学调质被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以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机械脱水泥饼的含水率以及加药成本为指标,考察了几种有机和无机调质药剂对生活污水厂剩余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并最终确定了最佳的调质药剂.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含水率95.1%左右的剩余浓缩污泥经加药调质后CST明显减小,再经板框压滤最终泥饼含水率可降至50%以下,且加药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钢铁行业用水量大、用水效率低的现状,提出了冷却水系统在高浓缩倍率下运行的节水措施和实施途径,分析了高浓缩倍率运行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从生活污水中回收水资源并同时减少后续处理的反应器容积,本研究采用水通道蛋白正渗透膜对生活污水进行浓缩,并探究不同汲取液对生活污水的浓缩效果和膜污染的影响.在污水体积浓缩至初始的1/10时,氮、磷等浓度浓缩倍数仅为1~3左右,而有机物和金属离子浓度浓缩倍数约为4~7,浓缩后污水COD/TN从2.9增至10.9,生物脱氮潜力明显提高.由于汲取液的盐反向扩散和原料液中污染物浓度的升高,高离子强度是影响污染物截留率的重要原因.浓缩时采用高浓度汲取液会导致膜表面出现结垢,膜污染严重.采用MgCl2作为汲取液可有效减轻浓缩过程中的盐度累积,且Mg2+的作用还可促进微生物活性,但这也可能导致水通道蛋白的分解.  相似文献   

7.
烟气海水脱硫工艺的实践经验及其改进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内最先采用并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示范工程的深圳西部电厂海水脱硫项目在4号机组和5、6号机组实施后,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改进经验,并在国产化进程中跨越了一大步。本文介绍了这些实践经验和改进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万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0):167-170
燃煤电厂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灰渣,灰渣存放需占用大片土地,并产生严重的扬尘问题.传统的水力出渣,需大量消耗水资源和电能,改造成干排渣系统,将大幅度地节省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提高灰渣的利用率,减少粉尘无组织排放,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通过宝钢电厂灰渣系统改造的实践对比,用具体数据说明了电厂灰渣干法处理的环境效益,此改造项目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符合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物料平衡分析,说明了浓水部分循环电渗析处理系统的水回收率与其浓缩倍率,即浓水与原水的浓度比直接相关,并从形成CaSO_4、CaCO_3沉淀的角度开展讨论,确定了最大允许水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某焦化厂旧址氰化物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某焦化厂旧址氰化物污染地下水原位注入修复工程。前期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确定场地污染现状、修复目标及修复工程量。通过修复技术比选,确定适合项目的修复技术路线。小试试验确定适宜的氧化药剂(二氧化氯)及药剂添加范围。现场中试试验,确定单井注入影响半径、注入压力及药剂的最佳投加比。修复施工完成后,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修复工程进行采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评估修复效果。该项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能够为其他类似污染场地土壤修复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劣化足迹是反映污染物排放对水质影响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和指标.为了评估和揭示北京市城市发展的水环境效应,本文基于水劣化足迹评价的方法框架,发展和完善相关模型和参数,选取关键污染因子,对北京市2004—2013年水体酸化足迹、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和水体生态毒性足迹进行了评价,进而对水劣化足迹与部分城市发展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2004—2013年北京市水酸化足迹逐年减小,由2004年的19.1×107kg SO_2eq减少到2013年的8.7×107kg SO_2eq,污染排放对水体酸化的影响有所减弱;2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在2004—2009年和2010—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总体均呈现减少趋势,但后一时间段内水体富营养化绝对值总体高于前一时间段.2004—2009年,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减少了约1.5×10~7kg NO_3eq,而从2010—2013年减少了约0.8×107kg NO_3~-eq;2011年至2013年期间,基于新增污染物(氨氮、总氮和总磷)计算的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减少了2.4×10~7kg NO_3eq.从其组成来看,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为总磷;3选取铅(Pb)、汞(Hg)、铬(Cr)、镉(Cd)、砷(As)5种重金属污染物,对北京市2011—2013年的水体生态毒性足迹进行评价发现,水体生态毒性足迹从4234.7×106m3H_2O eq增加到4653.1×106m3H2O eq.从其组成来看,重金属水体生态毒性足迹的关键污染因子为镉(Cd);4水劣化足迹与城市发展特征指标的关系分析显示,人口数量增速减缓、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以及农业化肥用量的减少,对于水劣化足迹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控制抚顺市地表水的污染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对地表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经过分析确定了抚顺市地表水可利用的水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灰水足迹评价   总被引:46,自引:19,他引:27  
曾昭  刘俊国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7):1169-1178
北京市属于重度资源型缺水地区,加上严重的水污染情况,使得水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研究采用灰水足迹理念将北京市1995-2009年间不同部门产生的污染物以"稀释水"的形式进行量化。研究表明:①北京市2009年灰水足迹为49.5×108 m3,约为北京当年水资源量的2.3倍;②生活部门的灰水足迹最大,农业部门次之,工业部门的灰水足迹最小;③北京市灰水足迹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农业、生活和工业部门的灰水足迹在1995-2009年间分别下降了45%、62%和93%;④虽然北京市灰水足迹逐年减小,水体水质却呈现逐年恶化的趋势,剩余灰水足迹(即灰水足迹与水资源的差值)累积值的增加,是北京市水质逐年恶化的直接原因。严格控制灰水足迹是实现水环境总体改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水质水量相结合的角度再论黄河的水资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建立了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方法,发展了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水资源功能容量和水资源功能亏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出了水环境功能容量和功能亏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根据黄河流域1997—1999年间主要水文站点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水文数据及各取水口逐月的取水量数据,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997、1998和1999年,黄河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2 5 5 3 9×10 8m3、3 43 41×10 8m3和3 5 5 44×10 8m3,分别占总天然径流量的80 2 % ,78 2 %和82 0 % .黄河水资源功能容量和亏缺在这3年间的平均值分别为42 3 5 0×10 8m3,78 97×10 8m3.对主要污染指标CODMn来说,黄河的水环境功能容量和功能亏缺在这3年间的平均值分别为2 95 71 5 4kg和199 70kg ;对主要污染指标NH+ 4 N来说,平均值分别为3 774 2 6kg和113 0 8kg .因此,与CODMn相比,NH+ 4 N对黄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影响更大.水资源功能容量和水环境功能容量均分别显著大于水资源功能亏缺和水环境功能亏缺,说明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黄河实际的水质要优于达到水资源功能所要求的水质  相似文献   

15.
以苹果为主的黄土高原经济林果种植规模持续扩张,耗水量不断增多,潜在的水安全风险增大。量化苹果生产水足迹,讨论苹果生产扩张带来的水安全风险,对科学指导未来黄土高原苹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ArcGIS和CROPWAT软件,选取2000—2019年黄土高原44个市(州),探究了苹果水足迹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水安全风险。结果表明:2000—2019年,黄土高原苹果种植面积增长了1.3倍,产量增长了3.1倍,呈“北移西扩”的发展趋势;苹果绿水足迹占比的空间分布与降雨量基本一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蓝水足迹空间分布正好相反;苹果水足迹总量从74.42亿m3增长到108.04亿m3,占农业耗水量的比例由42.78%提升至65.63%,灰水足迹占比高达13.88%,黄土高原苹果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安全风险。因此,应适度控制黄土高原苹果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本文可为评价黄土高原苹果种植规模扩张背后的水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推行中水回用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水回用在我国刚起步,政府应尽快制订出相应的标准和措施,大力提倡、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中水回用,以降低城镇供水压力和用水成本支出,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体污染形势严峻。加强中水回用,是节水治污的良方,也是建设绿色北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目前北京市的居民用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均远高于工业用水和工业污水排放量,然而中水回用却主要集中在工农业领域。因此笔者认为,北京市中水回用的发展方向,是加大居民区中水回用的开发,使节水治污的整体效果上一台阶。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评价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1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文引入了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其相关评价指标,计算分析了2003年甘肃省的水足迹。结果表明,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总量为226.67×108,/sup>m3,人均水足迹878m3,水足迹占总可更新水资源的26%,水资源消费自给率为99.52%,如此高的水资源消费占用比例和自给率,对甘肃省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虚拟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的新途径,是目前国际新兴的研究热点。文中系统地阐述了虚拟水的概念和内涵,归纳总结了关于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基于不同产品类型区别计算的方法和产品生产树的方法。并且介绍了虚拟水的应用情况,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水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对分析区域水资源问题、制定合理的水资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引入水足迹理论,构建区域水足迹结构、效益、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对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分析,并以大连市为案例对其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简便直观、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