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青龙  安卫平 《灾害学》1998,13(1):34-39
简要分析了山西中部的历史地震灾害,用地震安全性评定的综合概率法计算了每个单元遭遇烈度的概率,并对建筑物类型进行分类,根据各类建筑物的易损性矩阵和不同类型单元的人涡震亡率、震伤率矩阵,计算出各个单元建筑物的期望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期望绝对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云南省人员震亡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收集、整理了云南省人员震亡资料;在对资料可用性分析的基础上,以资料较为丰富的20世纪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了云南省人员震亡的时空分布,探讨了震亡与震级、烈度关系,总结了20世纪云南省人员震亡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可供认识云南省下一轮强震活跃期人员的震亡情况参考。  相似文献   

3.
光春云  郭星全 《灾害学》1997,12(4):49-53
通过对山西中部地区历史地震灾害资料的研究,得出该区地震高烈度区的分布特点,估算了历史震灾的震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析了历史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剖析了历史震灾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根据收集到的《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汇编》和1989—2016年晋冀蒙交界区成灾地震的震害记录和相关数据,对农村房屋结构归类分析,给出低烈度下各类房屋的震害矩阵。采用贝塔概率密度函数拟合方法,对震害矩阵中结构破坏比的概率密度分布进行拟合,得到高烈度下各破坏等级的概率值,最终获得完整震害矩阵。结果显示,相比南北地震带地区和我国整体各类房屋建筑震害情况,研究区各烈度下不同建筑结构震害情况均较为严重;经贝塔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所得破坏概率整体上符合破坏比分布特征,所得结果更能接近研究区建筑物的震后真实破坏情况,可用于未来震害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基于面积统计的震后烈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了较为典型的历史震例,并将这些震例的等震线图数字化.利用这些等震线图数据,直接统计出地震参数和震后不同烈度面积之间的关系,并将该关系和烈度衰减几何模型结合起来,反演震后烈度的具体分布形状,以进行震后烈度分布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菏泽震区41个自然村实测宏观地震烈度和24个自然村震害指数资料对比,表明菏泽5.9级地震极震区的宏观烈度与震害指数的符合率达80%,并根据震害的宏观烈度资料,确定菏泽5.9级地震宏观震中为前刘庄和后刘庄一带,震中烈度为Ⅷ度,震害指数(j)W分别是0.2、0.22。极震区宏观烈度Ⅶ度至Ⅶ度弱,震害指数大于或等于0.1,小于0.3。文中指出极震区等烈度线形态具有东西和北东分布的两重方向展布特征,认为此形态特征主要受控于菏泽震区的地震构造。据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震区表层和深部构造资料等表明,菏泽震区具有特定的地壳结构和不均一的介质块体孕震构造条件,并指出聊考断裂带与菏泽断裂带的复合部位是菏泽4次强、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烈度当量—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即:M→Г→Z(M为震级,Г为烈度当量,Z为地震灾害)。烈度当量为一新概念,在震害预测中,它较之于烈度和震级更为有效。其具体方法是:首先利用一些经验公式将震级M换算成震中烈度I_0;其次再计算一次地震造成的总烈度当量(它包括对某一地震造成的不同烈度区进行烈度当量换算和计算不同烈度区的面积);最后在考虑到地震震级、发震时刻、震前地震预报的程度、受灾面积、受灾区人口与经济密度、固定资产及建筑物设防等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疆未来10年尺度(2013-2022年)21个强震危险区和发震构造的判定结果以及各乡镇所遭受的最大影响烈度,通过对近年来经济社会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预测,采用易损性清单方法对各危险区未来10年地震灾害损失进行了动态预测和减灾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当各危险区未来10年遭遇预期地震时,地震造成的总经济损失及震亡人员数量随时间均呈总体下降的特点,全区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点在天山地区。地震总直接经济损失期望值在628.45亿~728.58亿元之间(2013年不变价计),地震人员震亡数量期望值在4031~10995人之间。各危险区未来10年地震经济损失减灾率在58.21%~105.69%之间,人员震亡减少率在51.4%~85.25%。由此说明,正在新疆开展的"安居富民"工程的减灾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同时对未来新疆的防震减灾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廊坊市的地震基本烈度为 8度 ,同时受中远场和近场地震影响。具有背景地震烈度较高而高烈度地震发震概率较小的特点。本文研究了根据廊坊市地震动加速度参数特点进行的框架结构隔震建筑设计方法与实例  相似文献   

10.
<正> 公元1668年鲁南8.5级巨震是我国东部地区乞今发生的一次最高震级的历史地震。该巨震在历史上曾一度对鲁南一苏北造成过毁灭性破坏。因此,它对整个鲁苏地区的烈度区划和地震危险区划研究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最近由于围绕着鲁南一苏北高烈度地震危险区的重新审定工作的开展,对鲁南巨震的认  相似文献   

11.
断层对震害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通海地震、大关-永善地震、海城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震害调查结果,并对各地震断层场地震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部地形、发震断层及断裂破碎带等是影响断层场地震害的主要因素;非发震断层对震害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2020,(3)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样,但单次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型相对单一;灾害的地区差异性显著;岩溶区地震具有"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极易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认识到地震的震时效应与地震大小——烈度与震级的相似关系确是肯定的。反之,分析了两次地震前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震前的空区、广义前震与震群,注意到现象的重现性是很好的(即两次地震前均出现相同的现象),但与震级大小的相应关系并不存在。作者认为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构造活动的反映而未必与震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和设计对震前和震后的抢险救援及灾民的安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烈度区的大中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也是城市防震减灾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以某经济开发区为例,利用O-D矩阵理论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合理选择,同时对选定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功能设计。研究成果对城市避难场所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对该开发区的不可预见的灾难的应急救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鲁甸6.5级地震不同烈度区地震前后植被的变化,以鲁甸地震完整烈度为研究区,以MODIS产品中的MOD13Q1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数据预处理获得2004-2018年不同烈度区年均NDVI时间序列,并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得到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度,从NDVI动态变化、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植被损毁像元点四个方面分析鲁甸地震不同烈度区地震前后的植被覆盖变化,结论指出:鲁甸地震中地震前后植被覆盖的减少与烈度呈正相关关系,Ⅸ烈度植被损毁现象明显,Ⅵ~Ⅷ植被损毁现象不明显,但通过对不同烈度植被损毁像元点的统计可以得到Ⅵ~Ⅷ烈度植被覆盖的减少与烈度呈正相关关系,烈度越高植被受损面积越大。  相似文献   

16.
张杰  王行舟 《灾害学》1998,13(4):17-22
建立了安徽79个市、县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目录,并利用其统计特征进行烈度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地震区及所利用的烈度资料分布区间相对较窄的情况下,仍可用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分析方法进行烈度区划。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安徽部分对比,两者概貌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差异,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的准确性,首先分析了西南地区不同震级地震与当地活断层之间的相应关系,然后给出了不同震级地震各烈度区的长短轴经验矩阵;基于此,结合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种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方法。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分为初评估和动态修正两个阶段。初评估阶段为震后0.5~1 h,实现影响场方向和各烈度区面积的准确评估;动态修正阶段为震后1~2 h,实现影响场空间分布的准确评估。初评估阶段以微观震中为中心、以对应震级的最近断层方向为影响场方向、采用矩阵给出的该震级各烈度区长短轴长度进行影响场计算;动态评估是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利用余震信息快速判定宏观震中和影响场方向,并将影响场中心(宏观震中)和方向修正到基于余震信息判定的结果上。最后,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为例,介绍了此方法的技术流程、实用范围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申俊 《防灾博览》2021,(1):20-27
地震是突发性极强的自然现象,地震灾害具有成灾迅速、破坏性强、影响面大等特点,如何在震时做出科学正确的应急避险选择,既取决于平时的应急避险准备,更取决于震时果断正确的应急避险方式。地球上每年平均发生500多万次地震,是不是所有的地震都需要应急避险呢?显然不是。需要应急避险的是那些可能对人们造成伤害的地震。为此,需要了解地震烈度、不同烈度去如何避险等基本知识,并学会识别、评估和规避地震灾害风险,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准备。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主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震前在震中附近存在小震活动的孕震空区。临震前于孕震空区的边缘上发生了一组具有某些临震信息的逼近地震。空区上地震的频度比和应变释放速率出现了加速异常变化。一定区域上的频度、b值、波速比等在震前也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20.
对地震人员伤亡的准确预测是震后救灾资源调度和救援人员分配的重要依据。基于PAGER系统中的双参数累积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分别讨论了3种建立我国地震人员损失预测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历史地震的受灾情况对其预测效果进行验证。其中,直接采用PAGER系统中提供的我国参数和以极震区烈度为变量建立的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均不理想。考虑到多数震害调查资料中各烈度区受灾数据的缺失,选取数据较为详实的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根据已知受地震影响的25个市县的人员损失总数,综合考虑烈度区面积、人口数和烈度对地震人员损失数的影响,将每个市县的人员损失总数进行分配,最终得到不同烈度区的人员死亡率和受灾人数,回归得到模型参数后,建立我国地震人员损失评估经验概率模型。经验证分析,该模型预测结果与震例结果十分接近,远好于前2种方法得到的预测模型。同时,该模型的残差频率的正态性较好,根据预测结果建议的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均与震例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