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1年,水蕨属(Ceratopteris)所有植物包括邢氏水蕨(C. shingii)、水蕨(C. thalictroides)和粗梗水蕨(C. pteridoide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属植物是研究植物性别决定、配子体形态建成以及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模式植物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野生水生植物种质资源。隐种(Cryptic species)问题已经成为系统分类研究、物种形成机制、生物进化和基于保护目的的种群遗传研究及保护计划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叶绿体rbcL序列评价邢氏水蕨和海南岛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水岭(BSL)、陵水黎族自治县木号镇(BJC)、海口城西镇(SPSK)等3个新发现的水蕨种群叶绿体序列rbcL的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新发现尚未被评价的3个水蕨种群的隐种类型,为水蕨属不同物种和隐种的保护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氏水蕨和3个种群水蕨的rbcL序列长度为1 227 bp,邢氏水蕨有2个变异位点,分别在783 bp处和1 164 bp处。采用邻近法(NJ)构建了水蕨属叶绿体rbcL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树显示BSL、BJC、SPSK等...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国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组和新生耳蕨组31个种40个样品成熟叶表皮的细胞的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后生耳蕨组和新生耳蕨组植物的气孔均分布在叶片下表皮,为气孔多形型,气孔基本类型有四细胞型和极型两种;气孔的类型、大小、气孔指数、表皮细胞形状等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后生耳蕨组和新生耳蕨组植物系统与分类研究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正日趋减少,濒临灭绝,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根据标本记载和相关研究资料,于2003年8月至2006年10月,对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濒危植物水蕨进行广泛的野外调查.在每一调查点,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定了各样点的经纬度,记录了其生境特征和种群的生长状况,采集和鉴定水蕨及其主要伴生种,研究了其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发现濒危植物水蕨的7个分布新记录.它们分别位于云南勐腊县郊区和勐仑、广东英德和阳春、浙江临安、海南三亚以及湖南郴州.新发现的水蕨种群主要生长在稻田或废弃稻田、水沟、菜地、旅游区.与水蕨相伴生的物种主要有11科15属17种,分别隶属于7个群丛.人类活动是导致水蕨濒危的主要原因.凭证标本均保存于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4.
赵宁 《环境生态学》2022,4(1):65-70
通过综述青藏高原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总结了植物对于青藏高原低温、干旱、强辐射及传粉者稀少等环境表现出的不同适应机制.根据现有研究进展,提出青藏高原植物适应性分子进化机制几个研究方向,期望为研究植物对极端环境和逆境的适应性进化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城市墙壁植物资源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墙壁植物对城市绿化和改良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调查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墙壁植物共有94种,隶属于42科,76属,主要集中在菊科、禾本科、桑科、茜草科、凤尾蕨科、大戟科,部分植物为彩叶植物,其中分布数量较多有29种,以桑科和菊科最为突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然后对墙壁植物的耐旱性、观赏性、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耐旱强的种类有29种,观赏性较高的种类有56种;最后对墙壁植物在墙面和围墙绿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1970-2020年青藏高原区域及其附近154个气象站点的风速风向观测数据,采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近地面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年均风速在0.6-4.2m/s之间,青藏高原主体年均风速较高,高原周边地区风速较低;(2)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间近地面风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呈极显著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间近地面风速春季最大,冬、夏次之,秋季最小,不同季节平均风速均是高原主体大于高原周边,4个季节的平均风速均呈极显著降低趋势,春季平均风速降低的速率最大;(4)大气环流驱动力的减弱可能是青藏高原区域地面风速呈减弱趋势的主导性因素.青藏高原近地面风速显著的变化特征可为青藏高原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农林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图5参46)  相似文献   

7.
EDTA对波士顿蕨吸收Hg的影响及其光合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培实验方法研究EDTA对波士顿蕨吸收和转移Hg的影响,以及波士顿蕨对Hg及Hg和EDTA胁迫下光合系统II(PSII)的响应.结果显示:波斯顿蕨的根部能富集Hg,加入EDTA可以提高Hg从其根部转移到地上部分.单独Hg处理略微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Hg或Hg与EDTA处理对叶绿素的合成没有明显的影响.Hg或Hg与EDTA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程度的胁迫作用.Hg单独处理或Hg与EDTA一起处理都导致了植物光合效能指数下降,干扰光系统II中的能量转移,将部分反应中心被转化为能耗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光系统II中的电子传递.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而高寒草地碳过程研究一直都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简要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重要碳过程-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高寒草地植物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对强太阳辐射、低CO2分压、低温等高寒生境特征的适应,植物群落光合生理特征,植物生产力与植被碳库状况;高寒草地土壤呼吸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及其周转研究等.目前高寒草地的植物光合生理研究多基于叶片水平,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研究较少;已有的土壤呼吸研究多为对总土壤呼吸的研究,而将总呼吸区分为根呼吸、根际微生物呼吸、植物凋落物的微生物呼吸、有根区的土壤有机质分解以及无根区的土壤有机质分解等仍然是目前的研究难点.并且目前高寒草地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研究缺乏学科交叉,多为相互独立、单一的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或土壤学研究.因此有关植物光合与土壤呼吸的整合性研究将是未来该区域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有关这一独特地域单元碳过程整合研究的大量开展,必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青藏高原区域碳循环机理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地麻疯树种仁的含油量及脱油种仁的佛波酯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国内4种不同产地的麻疯树种仁,对其含油量以及脱油后的佛波酯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GB/T 5512-85粮食、油料检验粗脂肪测定法进行麻疯树种仁含油量的测定;脱油后种仁经二氯甲烷超声提取佛波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小金河、攀枝花、仁里、片角乡麻疯树种仁的含油量分别为58.29%、60.84%、58.83%和56.12%,脱油后种仁中佛波酯含量分别为2.43 mg g-1、2.25 mg g-1h、2.03 mg g-1和1.21 mg g-1.不同产地的麻疯树种仁含油量均有差异,在深入开发麻疯树资源时,种仁含油量的高低可作为其选种依据之一.4种不同产地的麻疯树种仁脱油后的佛波酯含最均高于无毒麻疯树品种,要利用麻疯树的脱油种仁这一潜在饲料资源,对其进行进一步脱毒处理是必要的.图3表3参10  相似文献   

10.
三明铅锌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三明典型矿区尤溪铅锌矿、大田铅锌矿以及尤溪铅锌矿冶炼厂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矿区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区域如采矿区、尾砂库、洗矿排水沟以及铅锌矿冶炼厂厂区和排水沟冲积扇区域土壤中的Pb、Zn和Cd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在这些区域自然定居的16种优势植物体内的三种重金属元素的耐性、富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区的主要优势物种为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其中笔管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和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的地上部重金属富集量较大,对矿区周边污染土壤修复有潜在应用价值;乌蕨(Stenolomachusana)、千金子(Bochloe dactyloides)、二歧飘拂草(Fimbristylis dichotoma)、柔枝莠竹(Microctegium Vimineum)、短叶水蜈蚣(Kyllingabrevifolta)、狗娃花(Heteropappushispidus)适用于污染程度较高且植物萃取技术难以实施的重金属污染矿业废弃地。矿区植物地上部zn含量平均值最高,为1225.74mg·kg-1,植物地上部Pb含量范围在52.78-2137.11mg·kg-1,平均为521.39mg·kg-1;一年蓬地上部cd含量达到了119.51mg·kg-1,超过了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值100mg·kg-1,转运系数为1.3,是潜在的Cd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11.
中国黑钻鳞耳蕨组(耳蕨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黑钻鳞耳蕨组(耳蕨属)种类进行了分类处理.确认中国有12种,并报导了其中2个新种:浪穹耳蕨(Polystichumlangchungense)、洪雅耳蕨(P.pseudo-xiphophyllum).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包括尾叶桉、广东凤丫蕨、柳叶竹、大叶相思、青皮、木荷、湿地松在内的7种南亚热带不同植物植被下土壤根际微生物与根际养分状况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环境对细菌有明显的正效应,对放线菌和真菌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对根际微生物总量具有根际效应明显;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在植物的某些生长季节,微生物的根际效应与土壤养分的根际效应一致  相似文献   

13.
16种室内观赏植物对甲醛净化效果及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气体密封舱熏气法模拟居室装修后的甲醛污染环境,对16种常见室内观赏植物进行甲醛熏气处理,以熏气12h后植物单位叶面积吸收甲醛的量作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植物对甲醛气体的净化能力,同时测定了熏气后植物的外观形态变化和叶片的SPAD值、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POD活性等指标。结果显示,被测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有效吸收甲醛,单位面积吸收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瑞典常春藤(Lsodon amethystoides)、蚊净香草(Saivia spp.)、比利时杜鹃(Rhododendron hybrida)、柠檬(Citrus limon)、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龟背竹(Monstera deliciosa)、冷水花(Pilea cadierei)、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粉冠军’(Anthurium spp.)、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吊竹梅(Zebrina pendula)、栀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 var.grandiflora)、百合竹(Dracaena reflex)、口红花(Aeschynanthus radicans)、孔雀竹芋(Calathea makoyana)。不同植物在甲醛熏气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反应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香石竹、瑞典常春藤、蚊净香草、袖珍椰子、冷水花、巢蕨等对甲醛的综合净化能力和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麻疯树RAPD分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麻病树(Jatropha curcas L.)是一种具有广泛潜在用途的植物,为获得有重复性的RAPD分析结果,以对麻疯树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本文作者对影响RAPD扩增结果的多个因素,包括缓冲体系成分,Taq酶、引物、模板浓度,PCR循环数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反应的最适条件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三明铅锌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三明典型矿区尤溪铅锌矿、大田铅锌矿以及尤溪铅锌矿冶炼厂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矿区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区域如采矿区、尾砂库、洗矿排水沟以及铅锌矿冶炼厂厂区和排水沟冲积扇区域土壤中的Pb、Zn和Cd的含量,在此基础上,对在这些区域自然定居的16种优势植物体内的三种重金属元素的耐性、富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区的主要优势物种为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其中笔管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一年蓬(Erigeron annuus)和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的地上部重金属富集量较大,对矿区周边污染土壤修复有潜在应用价值;乌蕨(Stenoloma chusana)、千金子(Bochloe dactyloides)、二歧飘拂草(Fimbristylis dichotoma)、柔枝莠竹(Microctegium Vimineum)、短叶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狗娃花(Heteropappus hispidus)适用于污染程度较高且植物萃取技术难以实施的重金属污染矿业废弃地。矿区植物地上部Zn含量平均值最高,为1225.74mg·kg-1,植物地上部Pb含量范围在52.78~2137.11mg·kg-1,平均为521.39mg·kg-1;一年蓬地上部Cd含量达到了119.51mg·kg-1,超过了超富集植物的临界值100mg·kg-1,转运系数为1.3,是潜在的Cd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16.
将生物物种资源的价值分为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价值,以江苏省为例,对保护和利用生物物种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3次产业中,所有生物物种资源行业的总产值为9 829.89亿元.a-1,增加值为2 548.15亿元.a-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43%。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和利用为3次产业共新增总产值125.44亿元.a-1,生物物种资源持有人、研发机构、种子经销商、农民的收入之比为1.0∶5.3∶455.9∶6 265.4。基于生物物种资源的专利权保护和利用为农业和医药制造业新增总产值8.88亿元.a-1。全省野生生物物种资源的潜在经济利用价值为1 646.49亿元,生物物种资源对生态系统发挥服务功能产生的价值为1 613.54亿元.a-1。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地质时期植物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发展。早、中泥盆世,本区首先在一些海滨地带发育了裸蕨纲植物;晚泥盆世,广东植物区系大致反映了全球一致的拟鳞木植物群的性质;早石炭世具有前华夏植物群的色彩;二叠纪时已发展为典型的华夏植物区系的性质,是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生代,广东植物区系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裸子植物大量繁盛,但总体上是在本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区系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植物区系的发展为广东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第三纪开始,广东植物区系成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取代了裸子植物占据统治地位。到了晚第三纪广东植物区系逐渐接近于现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驼梁山野生植物资源状况,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与分类,共收集了植物110科、445属、876种,根据不同用途将植物资源分成了14类,对各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了目前对野生植物的采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挖掘川西亚高山地区观赏类植物资源优势、促进高海拔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和景观生态修复的乡土物种产业化发展,基于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综合考虑植物观赏价值、生态适应性价值和开发价值,确定17个评价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模型,针对该区域较为常见的50种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分值将资源化利用价值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结果显示:I级( 4.0)植物6种,以山光杜鹃(Rhododendron oreodoxa)为代表,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较高,可优先作为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和景观植物进行开发利用;II级(3.6-4.0)植物22种,可适度作为高海拔地区园林绿化植物开发应用;III级(3.2-3.6)和IV级(3.2)植物各11种,建议小范围区域内试种,适时评估其开发利用价值.采用AHP法筛选出的6种I级植物能准确地反映出亚高山地区木本植物的应用价值,予以重点推荐;结果可为亚高山地区生态恢复和城市园林物种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图1表5参30)  相似文献   

20.
植物有机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受植物生长期间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包含了大量的环境信息。要真正理解植物体同位素组成所包含的环境信息首先要研究植物体同位素组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分析2002年和2003年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门源县境内隶属于19科41属51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研究高寒草甸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年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影响δ13C值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所测植物的δ13C值分布在一个很小的范围-29.2‰~-24.9‰之间,平均值为-26.9‰,说明所测植物的光合作用均通过C3途径实现,这可能与该研究区较低温度有关。研究发现一年生植物δ13C值明显低于多年生植物,而且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δ13C值之间的差异在2002年(t=-3.031,P<0.01)和2003年(t=-3.567,P<0.001)均能达到显著性水平,表明多年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一年生植物,能更好的适应该地区寒冷干燥的低温环境。两年间植物δ13C值有明显不同,2003年显著低于2002年(t=6.786,P<0.001)。通过分析两年间环境因子的变化认为植物叶片δ13C值的年间变化主要是由于降水的变化引起的,随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植物种δ13C值年间变化差别很大,反应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不同响应。在植被恢复中应选用植物δ13C值随环境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的物种,因为此类物种能够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应该地区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