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自然度原意为“人类干扰的程度”,现生植被自然度,则为现生植被被人类所干扰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自然被人类干托的程度是同义语,但实际上二者大小恰好相反,人类干扰程度越大,自然度越低;而人类干扰程度越小,则自然度越高。正由于植被类型及其特点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诸因子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因此现生植被自然度就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一、自然度在长白山地区的一般分布: 从长白山地区来看,大面积分布的是较高自然度的阔叶林,占整个地区的52.37%,其次是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一切生命的摇篮、环境创造孕育了人类,人类又变革开发了环境,人类是组成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之一,必然参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和信息流。当前,人口、食物、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以及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问题,陷人类于困境之中。人类生态学就是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文化,它具有沟通现在与未来的双向性。本文分别阐述上述困境的形势,并指出缓解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人对自然的认识,加强环境意识和生态文化教育。创立生态文化的目的在于协调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志钢 《环境教育》2010,(11):53-53
人类是自然之子,源于自然,热爱自然,而野生动物则是自然的重要成分。一座没有野生动物的城市,是极不自然,极违背人类本性的。  相似文献   

4.
王行坤 《绿叶》2011,(2):129-132
看到书名——《马克思的生态学》,我们不禁要问:马克思与生态学有什么关系?作为启蒙运动后裔的马克思,他所信仰的进步观和科学世界图景难道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吗?马克思的未来世界难道不是以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为基础的吗?用恩格斯的名言来说就是,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曾昀 《环境教育》2005,(10):37-37
由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67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初步完成了黑猩猩基因组序列草图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工作。分析显示.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人类只比黑猩猩多50个特殊基因。最新出版的《自然》和《科学》杂志都以这项重大的研究成果作为封面章。  相似文献   

7.
桑景拴 《环境教育》2010,(10):55-55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万物和谐地共处,才会得到自然界的长期哺育和呵护。对于草原鼠害之类的生态灾害事件,运用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和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完善、发展,与真善美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向来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作为人们掌握世界的三种不同方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它不仅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的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最普遍的困惑,遂已成为当前的一大主题。人与自然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发展,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人对待自然应以真善美为尺度,以实践为中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真…  相似文献   

9.
杜娜 《环境教育》2006,(9):71-73
“自然和环境由于其自身的价值和它在人类生存中所占据的基础性地位,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所有已被人类居住和尚未被人类居住的地域都应该得到保护,保养,发展和必要的重建,从而使自然和环境的多样性,独一性以及自然景观和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得到长期的保障。”——《联邦自然保护法》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综合资源,经自然长期演化而来,它不仅地球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提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国土资源开发以及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规划中。  相似文献   

11.
湖泊是地球上最生动和最美丽的景观,被誉为"地球上的眼睛"、"河流上的明珠".自然和人工湖泊占据了地球表面所有液体淡水的9 0%以上,是人类最容易利用的水体,也是世界自然和人类历史的重要宝库.湖泊是动态的水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家园,保留着地球上大量独特的生物.它是内陆水系统极富变化的水体,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情感、精神、智慧和灵感.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学校建设是江苏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新课题,省环保宣教中心既是实践者,也是指导者,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发展应当树立的科学理念。人与自然若要和谐,就需要人类不断提高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逐步认清自然环境的本质面貌,熟练掌握与自然共生的有效路径。当前,在全国兴起的自  相似文献   

13.
吴国盛 《绿叶》2010,(7):73-78
现代博雅教育应该把博物学教育涵括在内。现代文明让人类远离自然,而博物学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博物学让我们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清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领悟人的有限性,最终培育一种更加健全的人性。就此而言,博物学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刘援  谢永明 《绿叶》2012,(5):25-31
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敬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环发大会后2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面对绿色经济和国际合作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大会需要认真讨论,深刻分析,果断决策。协调立场、融合思想、统一步伐、协同合作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和平的需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勇 《新疆环境保护》2000,22(2):126-127
环境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环境的空间 ,环境艺术就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现出来的。符合美学的综合性空间艺术。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以建筑学、地貌学、城市规划学、艺术学、民俗学、材料学、生态学为基础 ,是在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前提下对环境的艺术研究。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最起码的要求 ,而美化环境则是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现代社会生活拓宽了环境的内涵 ,环境艺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文化的表现一直是环境艺术的主要内容 ,全球性的自然生态危机更使生…  相似文献   

16.
正人类社会必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已经成为共识。无论这是生态危机逼迫之下不得已的功利性选择,还是人类新意识的主动觉醒,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价值观的转变——不改变把自然当作工具的观念,不改变以经济增长论为主导,以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价值体系,文明的转型不可能实现。而价值观,是内化到我们每个人血液、骨髓里的东西,它具体可感又无形无  相似文献   

17.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恶化必将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吸收了较新的科学发现对全球变暖成因进行了阐述;综合该领域近年的研究进展,将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纳为三个方面,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哲夫 《环境教育》2012,(2):83-84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玫瑰者得香,种蒺藜者得刺。不妨以儿童的思维来深情地抚摸一下自己:为什么人类贫困时,自然却是繁荣的?而人类繁荣后,自然却贫穷了?  相似文献   

19.
刘蓓 《绿叶》2012,(5):58-61
与传统的自然文学相比,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注入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它的首要宗旨不再是歌颂自然,而是对环境危机作出积极回应。发展中国当代的生态文学,不应只限于以"歌颂自然"为主旨的文学创作,我们还需要揭示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过度干涉有着潜在的灾难性影响,用文学的方式揭露、反思和批判人类对自然的错误态度,以多种题材传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义认识,从自然题材的散文诗歌和荒野小说拓展到都市文学、科幻小说等。  相似文献   

20.
杨新立 《绿叶》2011,(6):64-69
生态批评考察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审视人类文明。以征服和控制为本质特征的人类文明,把自然视作征服的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类自身征服欲望而被异化,这就注定了现代文明的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