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分析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框架的基础上,从业务组织体系、监测方案综合协调机制、数据库和软件模块4个方面构建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并探讨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结果在海洋空间区域/规划、海洋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湾长制"等海洋管理新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追责、海洋与环保督察等具体海洋监管工作中的应用方向,为构建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探索切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逐年加强,监测技术标准稳步发展,监测能力建设逐步推进,已在海洋保护区监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更加注重监测的制度建设,在形式上已步入“天-空-海、水面-水体-海底”立体监测时代。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着力构建和完善“天空地一体化”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快推进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化进程,加强海洋保护区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为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及海洋保护区监管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溢油业务化监测精度和效率,基于海面油膜成像机理和检测难点,设计了海洋溢油业务化监测流程。研发了溢油SAR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系统集成了SAR图像处理算法和暗区特征打分法,实现了SAR影像处理、溢油信息提取和溢油监测报告制作等功能。系统已应用到业务化监测中,可为溢油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经过30a的发展,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成就卓著,初步形成了监测业务体系,监测内容也不断丰富,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找出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海洋垃圾污染防治是改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的海洋垃圾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许多工作需进行研究和实践.鉴于此,本文对中国海洋垃圾业务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对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体系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完善中国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中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国内外海洋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研究,并对其共享服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服务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共享服务遵循的原则与实施建议,希望以此加快工作开展,推动跨部门、跨系统间数据共享。在保障数据的使用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海洋环境信息产品影响力,提高信息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主要内容和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环保、水利、地震等行业对科学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的成果,开展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研究。提出了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针对我国现行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体系特点及数据信息使用管理的现实需求,将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体系4大监测类型26项监测任务获取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划分为公开、国家内部、机构内部、秘密、机密和绝密6个等级。  相似文献   

8.
海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海洋管理信息系统是海岸带综合管理获取正确信息,协调海洋开发活动冲突及避免海洋管理漏洞的客观要求。本文通过论述目前已经用于实践的数据库型、办公自动化型、决策支持型等三种类型的海洋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福建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提出我国建设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必须重视数据源、信息共享机制及系统的业务化运行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对日益增加的海洋生态监测质量管理需求与当前海洋生物监测数据考核方法不足的现状,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浮游植物比测方法,并用于2016年全国浮游植物样品比测活动,该活动是国家海洋局组织的,旨在对全国计划单列市及以上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的浮游植物鉴定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制片效果良好,符合有关规范要求,评估结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适用于海洋生态监测质控管理。采用该方法总体上客观检验了当前各海洋监测机构海洋浮游植物检测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对各单位业务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集先进的测量设备、传感器、网络通讯、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海洋水文观测实时共享系统。围绕实时、准确、持续地获取海洋水文数据及其即时共享技术开展相关研究,重点探讨了远程观测子系统、数据处理与智能分析建模、实时共享子系统建设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海洋水文要素的全天候、无人值守、自动采集、实时稳定在线传输与动态共享。该系统成功地在天津港环境监测和黄骅港安全通航中得到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