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据以往的经验,林区在进入冬季运材季节以后,常常因为道路冰冻而发生运材汽车的滑溜翻车事故。为了保护职工和车辆的安全,促进林业生产建设的发展,笔者在对几年来翻车事故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几条防止翻车事故的安全措施,供有关方面参考。 冰雪道路车辆溜滑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到车轮时,汽车轮胎与路面之间就要产生相应的反力。这个反力的大小,取决于轮胎与路面之间附着系数和负荷的大小。适当的负荷系数是汽车安全行驶所必须的一个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林区运材公路干砂石路面附着系数为0.50~0.70。冰雪路面的附着系…  相似文献   

2.
深冬时节,冰雪路面附着系数小,路面滑,给汽车行驶造成困难,处理不好便会发生轮胎打滑、侧滑、制动后停不住车等危险。那么,冰雪路面应该如何驾驶车辆呢?首先,由于制动距离会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加大,所以控制车速和加大前后车距是冰雪路面行驶的关键。其次,要注意以下要诀:  相似文献   

3.
1、雨中行车,因路面与轮胎间的附着系数减小,很容易发生横滑或溜滑的现象,并会使制动距离增大。为保证行车安全,必须根据车辆和道路情况,适当控制车速,稳速行进。如果发现横滑或溜滑情况时,切勿使用紧急制动,应迅速减入低速档,用发动机牵阻制动减速。 2、大雨或雨后,公路的路基变软,因此,车辆不要靠路边行驶;如发现路面有裂痕或崩塌现象时,应立即停车;设法修补加固后,再行通过。  相似文献   

4.
一、减速慢行,保持车距雨天行驶,应加大跟车距离雨天在沥青路面行驶,由于雨水容易在路面与轮胎之间形成水膜,这时轮胎与地面的磨擦系数就会相应下降。所以建议雨天行车车速尽量控制在40到60公里,随时注意观察前后车辆与自己  相似文献   

5.
一、减速慢行,保持车距 雨天行驶,应加大跟车距离雨天在沥青路面行驶,由于雨水容易在路面与轮胎之间形成水膜,这时轮胎与地面的磨擦系数就会相应下降。所以建议雨天行车车速尽量控制在40到60公里,随时注意观察前后车辆与自己车的距离。跟车的距离也要注意,  相似文献   

6.
乡村道路,路面状况差,多为土路,路窄且坑洼不平。驾驶员在乡村土路上行车,必须了解各种气候和条件下的路面特点,掌握安全行车要领,确保行车安全。 控制车速 土路上坑洼、碎石等障碍物较多,行驶速度不能过快,特别是雨天在有积水和泥泞的路段行车,更要稳住油门,控制车速,用中低挡通过。注意在通过溜滑地段时,不得加减挡位变速和紧急制动,即使须减速也要靠减小油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停车视距计算未涉及弯道参数及路面凝冰引起的路面摩阻系数降低等严重危害车辆行驶安全的因素,以AASHTO模型为基础,通过分析弯道路段车辆行驶时的受力、路面摩阻系数、超高、圆曲线半径等因素推导了凝冰路面弯道路段停车视距计算模型,得出了最不利情况下凝冰路面弯道路段停车视距参考值。当路面发生凝冰现象时,若车辆以交通安全法规规定的冰雪路面最高车速30 km/h行驶,通过对比该行驶速度下凝冰路面弯道路段停车视距与我国规范规定的停车视距可知,没有发挥道路的最大通行能力。以现有道路设计采用的停车视距反算出在役路面发生凝冰现象时的安全行车控制速度,为凝冰路面弯道路段车辆安全行驶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研究横向不对称的积水车辙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基于水漂和基于侧滑在不同速度下的危险路段长度,建立了三维积水车辙-附着系数-整车车辆的模型。以车辙积水深度和轮胎-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轮胎与积水路面之间的附着系数为输入,以达到危险偏移量的时间为安全评价指标,利用临界反应时间作为侧偏时间的危险阈值,设计试验分析了车辙横向划分间距、左右积水深度差和轮距、积水宽度等对积水车辙行车安全性分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使用单倍轮胎接触宽度可满足准确性分析的要求;基于侧滑的风险评估方法相较于水漂法保守,基于侧滑的危险路段长度均比基于水漂的危险路段长。车速降低,危险路段长度降低;在满足路段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可通过降低车辙路段行车速度来进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交通事故迅猛增长.保证适当的车辆行驶距离是预防高速公路事故的有效手段.论文根据车辆制动规律和运行状态,得出行车安全距离模型,同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说明和分析.采用MATLAB软件对高速公路车辆的安全距离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安全距离随车速和附着系数的变化规律,寻求既保证车辆安全行驶又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合理的安全距离值,为降低高速事故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减速慢行,保持车距 雨天行驶,应加大跟车距离 雨天在沥青路面行驶,由于雨水容易在路面与轮胎之间形成水膜,这时轮胎与地面的磨擦系数就会相应下降.所以建议雨天行车车速尽量控制在40到60公里,随时注意观察前后车辆与自己车的距离.跟车的距离也要注意,一般雨天行车间距要比晴天增加50%.这样的话,即便前方车辆紧急制动,您也会有充足的距离作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1.
本栏目上期介绍了在雨天驾驶汽车的一些要领,本期继续介绍雨天驾车通过泥泞路的安全行车要领和一些抗滑自救措施。一、雨天通过泥泞路的安全行车要领泥泞路是指水湿泥浆路和水湿黄土路的总称,它的通行特征是路面附着系数低,且轮胎滚过后泥浆会迅速填满轮胎的花纹,会很快降低轮胎的抗滑  相似文献   

12.
正确控制车速是安全行车的一个必要条件。专家指出,汽车最高行驶应该是:在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分隔设施的道路上,城市街道为70公里,公路为80公里;在其他道路上,城市街  相似文献   

13.
驾驶人在行车前,必须保障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保持精力充沛,严禁疲劳驾驶车辆。要经常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车辆安全部位,严禁驾驶病车上路行驶。炎热天气行车更要控制车速,避免过长时间高速行车,以免造成发动机或轮胎温度过高。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速公路上由于轮胎漏气成爆胎而导致的恶性变通事故屡见不鲜。为克服充气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因突然泄气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缺陷,世界各大轮胎公司都加快了研制安全轮胎的步伐。 安全轮胎即跑气保用轮胎,可以保证轮胎在行驶过程中即使发生泄漏甚至爆裂后仍能继续支撑汽车荷载,使汽车在相当长一段距离内基本保持正常行驶。  相似文献   

15.
由于年龄、心理、身体条件及行车环境上的差异,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觉,导致错误操作而造成险情。所以,只要认识、了解这容易引起错觉的特点,避免错觉的产生,就能保证行车的安全。速度错觉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往往是以参照物的相对移动速度来判断车速的快慢来操作车辆的,并不是完全依靠车辆自身车速表的指示针来操作车辆。这样,参照物的多少以及它和驾驶员之间的距离远近就会影响到驾驶员对车速的判断。在建筑物和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地区或狭窄道路上行车时,驾驶员往往容易高估车速,而在宽阔和较少参照物的道路上行驶时,则往往容易低估车速。  相似文献   

16.
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都在想尽办法降低交通事故。发生交通事故与汽车驾驶员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为正在道路上开车的驾驶员提供自己行动的信息和行驶状况,不是更有利于安全行车吗?荷兰在  相似文献   

17.
一忌超高速行车。高速公路路面好,许多司机往往一上高速公路就爱开快车,这样既不经济,更不利于安全。因为车速越高,制动距离越大,汽车转向时的离心力就增大,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则变差。另外,车速越快,驾驶员视线距离越短,视野变得越窄,由此而产生的判断失误也就增加。因此,控制行驶速度是保证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村镇道路行车安全性,实地检测村镇道路会车过程中车速和驾驶员的心生理反应参数,融合交通工程学、心理学和人因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探究会车过程中车辆的运行特性与驾驶员心率变化间的关系。首先整体分析试验中所有会车过程的行车状态,然后分析直线段上单次会车过程中车速变化与心率增长率的关系,最后分析曲线段上车速、心率增长率与平曲线半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村镇道路上,驾驶员会车时存在明显的紧张行为;在会车时域内车速、驾驶员心率增长率呈U型变化,且两者变化趋势相反;会车时的车速随道路平曲线半径的增加而增大,心率增长率随平曲线半径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道路行车安全性虚拟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针对在道路建成之前很难对设计道路进行有效的安全性评价的问题,在介绍运行车速评价法、速度分布评价法、线形指数评价法和驾驶人工作负荷评价法等国外道路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包括运行车速与设计车速差、相邻路段运行车速差、速度降低因子、横向力系数变化因子以及路段间的加速度值等5个评价因子在内的道路安全评价模型,并确定了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该方法的评价过程包括自行模式和互动模式.自行模式是在驾驶员模糊车速控制模型的基础上预测路段的运行车速,从而进行线形的安全评价;交互模式主要是在虚拟仿真的基础上对道路、隧道、桥梁的交通工程设施、照明等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该评价方法可以在道路的设计阶段发现存在的行车安全性问题,通过修改设计或进行安全改善,提高道路的运营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一、起步不要过猛,以免因轮胎与地面拖曳而加速胎面磨损。 二、车辆下坡,应根据坡度的大小、长度及路面情况,控制适当的车速,这样可以避免或少用紧急制动,减少轮胎磨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