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是废物资源优化管理与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为有效预测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客观反映其变化趋势,选择GM(1,1)预测方法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模型。文章以某市2006-2009年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基础,通过实例对模型精度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基本符合线性关系的数据而言,预测值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模拟精度等级为"好"。在此基础上对该市未来近几年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预测研究,发现该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速度过快,到2016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将高达2 408.25万t,是2006年的5.3倍。研究证明灰色GM(1,1)模型是一个预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较好工具,其预测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和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2015年上海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资料,分析了上海市工业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主要固体废物的产生情况及处理处置现状。分析指出,近年来上海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其中工业固体废物年产量约2 200万t,生活垃圾年产量约700万t,建筑垃圾(渣土)申报量已高达1.0亿t/a以上。从处理现状看,工业固体废物在各类固废中的综合利用率最高,高达95%以上;生活垃圾处置方式以卫生填埋和焚烧为主,无害化处理率100%,但其处置设施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建筑垃圾总体以回填和填埋为主,利用率较低。展望了未来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前景,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固体废物的处置能力和利用水平,宜加强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与全过程管理,加快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设施能力建设,以及加大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力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中国近几年来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灰色模型理论,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到2015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达到3.3×10^9t;通过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GDP,若是将GDP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到2015产生量将达到6.1×10^9t。预测结果表明今后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增加速度很快,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天津市近几年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模型理论,建立天津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达到2100.46万吨,提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进行了预测,分析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产业未来十年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发展影响因素.2022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达到拐点,达到43.9亿吨,此后进入高位波动期,保持在43亿吨左右.2019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利用产业规模已达7038亿元,预计将在2030年达8117亿元,工业固体废物综...  相似文献   

6.
沈阳市工业固废现状及“十二五”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沈阳市工业固体废物的现状调研和分析,确定沈阳市典型工业固体废物,并根据对近几年沈阳市工业生产总值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数据相关性分析,科学预测未来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压力,提出"十二五"期间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控制目标和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文采用潮河、白河流域1980—2013年间气象、水文资料,基于水热耦合模型方法,分析了潮河、白河流域水循环要素相应于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结构变化和水平衡的特征。通过对未来10 a流域下垫面状况的预估,预测了未来变化环境条件下流域径流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对预测潮白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确保密云水库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在潮、白河流域适用;在现有下垫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林地面积和草地流域下垫面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潮河流域和白河流域未来下垫面的变化分别做出了11种预测情景,并在11种情景的基础上预测两流域的未来10 a径流变化,结果显示潮河流域的径流深在26.47~53.55mm范围内波动,而白河流域的径流深在17.57~41.53 mm范围内变动。研究的创新点为,在对未来下垫面状况预测的基础上,利用水热耦合模型预测流域未来的可能径流状况。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流域氮循环为研究对象,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的4种情景,预测了2050年长江流域的氮循环在不同驱动因子作用下的未来变化趋势,并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1970—2010年期间,长江流域氮输入量增加了5倍,长江向河口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DIN)通量增加了8倍,流域土壤中的氮已经达到饱和并且氮过剩量持续增加,流域对氮的截留率下降,水体输送的DIN通量增加,区域氮循环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预测在2050年,在采取积极措施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在消极应对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继续增加,从而加剧河口和近海地区水体的污染程度.非点源氮输入将是长江溶解态无机氮输出通量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化肥氮输入为主,其次为禽畜粪便氮输入,贡献率最低的是点源污水氮输入.情景预测及源解析研究表明,2050年长江流域-河口/海湾氮污染控制的重点在于减少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赣江-鄱阳湖流域及岷江流域的化肥及畜禽粪便排放,2050年要实现长江水系水质全面达标,长江流域的氮输入量需要削减29%,其中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削减40%,汉江流域削减43%,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削减31%.从子流域尺度制定氮污染管理策略更适用于流域-河口/海湾系统框架下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9.
在调查重点产生源的基础上, 对上海市可填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源、量、流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并就可填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提出了合理化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流域是由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4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协调发展关系到流域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是流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淮河流域作为河南省四大流域中最大的水系,其协调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约束,文章以此为例进行协调度预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首先建立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度预警模型,通过从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4个指标类别构建流域复合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指标体系,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流域内9的地市和流域整体共10个地区未来10年的协调度进行预测,并根据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得到对预测结果进行预警。其次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协调度预警结果,结果表明:流域未来10年整体发展状况始终保持良好,但流域内各地市协调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应特别重视开封、周口和商丘地区协调发展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济南市建筑废物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剑  曾现来  陈明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9):3894-3902
首先以建筑面积核算法对济南市2000~2017年建筑废物产量进行了估算,然后以估算值作为原始数据,建立了灰色GM(1,1)预测模型.最后对未来5a济南市建筑废物产量进行了预测.经验证,模型精度等级达到优秀级.结果表明,灰色GM(1,1)预测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济南市建筑废物的年产量,预测表明济南市建筑废物平均产量将从2018年的860万t,增加到2022年的1000万t.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灰色系统GM(1,1)和GM(1,2)模型,对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根据过去几年我国危险废物产生量的统计数据,在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的的情况下,采用GM(1,1)模型,预测2010年我国危险废物将达到2432万t;在考虑到工业生产总值影响因子的情况下,采用GM(1,2)模型,预测2010年我国危险废物将达到2686万t。预测结果表明今后我国工业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将增加很快,可供环境管理部门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工业生产是危险废物的主要来源,工业危险废物是世界各国固体废物管理的重要方面.以我国历年环境统计数据为基础,全面分析了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现状和特点.研究了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利用量和处置量、工业危险废物区域和行业分布特点、工业危险废物与工业固体废物的关系、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与工业产值的关系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的变化趋势等.提出今后我国既要重视对传统的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等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管理,又要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西部资源省份产生工业危险废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昆明市1996——2001年度每年垃圾产生量的数据,由此提出了可应用于南方城市垃圾产量预测的GM(1,1)SSODMM灰色模型。通过几次迭代后,该模型可对非升凹或升凸的原始数据进行较为准确预测,且精度令人满意。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三次迭代后该模型对昆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预测的精度达到一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成都市中心城区垃圾产生量的历年数据,先用以时间为单变量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得到历年数据的拟合值,再分析垃圾产生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选出关联度最大的4个因素建立多变量的灰色GM(1,5)预测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垃圾产生量的预测精确度进行了对比,用预测精度最高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年份的垃圾产生量进行了预测,为成都市垃圾处理处置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工业园区内企业众多,副产品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犬,生产过程也复杂,采用生命周期对固体废物进行管理显得也复杂很多。该文从构建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生命周期管理边界模型出发,并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例,试着将固体废物与不同的企业或生产过程紧密耦合,构建可行的较稳定的生命周期管理边界模型。  相似文献   

17.
选择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物产生量4个指标,从横向的空间作用关系及纵向的时间作用关系对沈阳经济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演化关系进行了动态综合分析.对于空间作用关系,采用完全分解模型,利用沈阳经济区内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经济与环境关系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空间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判定了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减变化而带来的区域环境压力扰动程度.对于时间作用关系,选择协整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依次对指标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VAR估计、Johansen协整检验及向量自回归的VEC修正,进而对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指标前期与当期作用关系进行了长期修正与短期校正.结果表明:对于工业废物排放,技术效应发挥了最突出的减量作用,经济效应的增量效应凸显,而空间结构效应的作用不明显;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物产生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均经历了由波动到平稳的过程,但在研究期内GDP与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稳定性相对较弱,保持GDP与工业废气排放、工业废物产生各自的均衡关系,对各变量的优化有促进作用,而保持GDP与工业废水排放的均衡关系,则对各变量的优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风方式对高含水率垃圾生物干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高含水率混合收集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的通风方式(间隙通风10min/20min、间隙通风5min/25min、40℃热空气通风和间隙-连续通风)对生物干化影响.结果表明,40℃热空气通风和间隙-连续通风可提高产物含水率下降幅度、单位质量垃圾水分去除率、单位有机物降解脱水容量、产物低位热值;但堆体高温持续时间短,VS消耗量小,并且有机物稳定化程度低.经过18d的干化试验,4组试验产物含水率分别为39.6%,34.4%,23.7%,24.5%,相应的单位去除率(以原生垃圾质量计)为0.437,0.476,0.523,0.517kg/kg,低位热值为11954,12994,15760,14801kJ/kg,与原生垃圾相比,热值分别提高了121%、140%、191%及173%,以40℃空气通风产物热值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