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去除珊瑚礁岛淡水透镜体(俗称岛水)里腐殖质等有机物,降低色度,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凝聚器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珊瑚岛地下水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各因素主次顺序及最佳参数。结果表明,影响去除效果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停留时间t、电流密度J、电极板间距d。各因素的最佳参数分别为:d=5mm,J=30A/m2,t=90s。  相似文献   

2.
电絮凝-过滤法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絮凝-过滤法进行了源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源水中TOC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极间距1.0cm,电流密度47.2 A/m2,初始TOC浓度为12.4mg/L时,反应12min后,出水浓度为3.60mg/L,TOC去除率可达71%。表明电絮凝法可有效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其去除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和还原以及电气浮等。  相似文献   

3.
其他     
X799.303200503421双铝电凝聚气浮强化一级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杨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37(1).-56~59环图N-78研究双铝电极电凝聚气浮强化一级处理城市污水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电解时间、电流密度、电解质等影响因素的静态试验,并通过动态试验,分析水力停留时间、电流密度、电流波形的影响,研究有机污染物去除特性。试验结果表明:COD、SS及色度去除率分别在75.11%、80%和80%以上,其COD、色度可达城镇二级污水处理厂二级标准,对处理小规模、分散性的城镇…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絮凝法处理受到污染的高氟地下水,研究了电极间距、原水pH值、电流密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地下水中的氟和TOC时,不需改变原水的pH值。在电极间距为1.0cm,电流密度为32.4A/m2,反应10min后,出水中F-浓度<1.0mg/L,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TOC的去除率达到66%左右,优于传统给水处理工艺对TOC的去除效率。电絮凝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和还原以及电气浮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电凝聚除磷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电凝聚对含磷废水进行处理,得到很好的去除效果,同时对电凝聚除磷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电凝聚对磷的去除符合一级反应,磷浓度与电解时间存在如下关系:CA=CA0exp(-kt+A),其中反应速率常数k与电极反应速度(电流密度)有关,电流密度越大,反应速率常数k越大;另外电凝聚除磷单位能耗与电流密度符合指数关系:Q=k1exp(k2x),其中k1、k2是与极板材料有关的系数。  相似文献   

6.
微电解-电极生物膜法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微电解-电极生物膜法的污水深度处理效果,以受污染河水为处理对象,以碳素纤维作为微电解和电极生物膜的电极材料,研究微电解和电极生物膜的污水处理特点及运行条件. 结果表明:微电解可有效去除污水中PN(颗粒态总氮)、PP(颗粒态总磷)、DTP(溶解性总磷)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94%、95%、93%和98%;其中DTP的去除以与微电解产生的Fe2+的沉淀反应为主,NH3-N的去除以硝化反应为主. 微电解提高了有机物的去除率,但对DTN(溶解性总氮)的去除率较低. 电极生物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NO3--N,对不同进水水质的适应性较强,脱氮以自养反硝化为主,异养反硝化可有效去除剩余有机物,ρ(NO3--N)低于45.0 mg/L的污水经过电极生物膜处理后,NO3--N可被完全去除. 在HRT(水力停留时间)为8 h、电流密度为0.10 mA/cm2的条件下,微电解-电极生物膜法对各种污染物去除效果显著,工艺运行稳定,出水ρ(TN)和ρ(CODMn)平均值均低于0.5 mg/L,ρ(TP)低于0.05 mg/L,浊度小于1.0 NTU,可实现污水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7.
高盐印染废水具有色度大、可生化性差、水质水量不稳定等特点,以致难以通过传统生化方法得到高效处理。将微纳米气泡臭氧(O3)高级氧化工艺与电絮凝(EC)工艺组合处理高盐印染废水,探究2种工艺的耦合作用,并研究电流密度、盐浓度、pH等因素对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EC法处理印染废水在一定程度有脱色和去除有机物的效果,但效率低。在相同条件下,EC和O3同时处理(EC+O3)150 min与EC处理30 min后再经O3处理120 min (EC→O3)过程相比,EC+O3处理印染废水的效率更高,去除1 mg COD消耗的O3仅为0.46~1.39 mg。随着电流密度和pH的升高,EC+O3工艺的色度、UV254、COD和TOC去除率增加;盐浓度的增加对色度、UV254、COD和TOC去除率影响不大。比较了O3微纳米气泡工艺、高级氧化法H2O<...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絮凝法对水中微量的叔丁醇(TBA)进行去除,分别考察了电极材料、极板间距、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值对叔丁醇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铝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极板间距为1.4cm,电流密度为20mA/cm2,溶液初始pH值为8时,电解120min后叔丁醇的去除率为80.4%,此时铝阳极实际损耗量(1.93kg/m3)大于理论损耗量(1.61kg/m3).同时,叔丁醇的去除过程可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预测.絮体特性分析表明,在电絮凝去除叔丁醇的过程中除AlO(OH)、Al(OH)3絮体吸附、絮凝作用外还存在阳极氧化过程,使得叔丁醇被氧化为醛、酮等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9.
针对含铜废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了电絮凝法处理含铜废水中的Cu2+,讨论了溶液初始pH、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絮凝时间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絮凝条件,即在初始pH=5.0,电流密度为6 mA/cm2,电极间距为1 cm,处理时间为30 min的工艺条件下,含铜废水中Cu2+去除率为98.5%.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新型电絮凝装置深度处理焦化废水。通过铁和铝2种电极材料处理效果的比较,选择铁电极进行实验,研究电流密度、进水p H、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电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电流密度为40 A/m~2,反应停留时间为15 min,进水p H=6,电源占空比为65%,脉冲频率为2 k Hz,焦化废水COD、SS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0%、≥90%和≥80%。电絮凝处理焦化废水过程中铁电极损耗为0.55 kg/m~3。通过增加极板间搅拌桨装置,可解决电极钝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电絮凝去除废水中多种重金属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以铁作为电极,研究电絮凝法处理含多种重金属废水的影响因素及效果。方法通过控制pH、停留时间、电流密度、电导率、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至不同水平,考察处理效果、能耗及极板消耗的变化。结果随着停留时间、pH值及电流密度的升高,处理效果越好,但升高至一定程度后,处理效果提升并不明显;电导率对处理效果影响并不显著,但过低的电导率会增加能耗;废水初始浓度越高,要达到处理目标所需的能耗及极板消耗均越高。结论当pH为8.5~9.0、进水电导率为1500~2000μs/cm、停留时间为3~4 min、废水初始质量浓度20 mg/L、电流密度为13.2~19.8 A/m2时,处理效果最理想,对总铜、总镍、总铅、总锌、总镉及总铬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且能耗与极板消耗均为最低,电絮凝法更适合于重金属废水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12.
周期换向电絮凝法用于处理含铬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铁作为极板,采用周期换向电絮凝法处理含铬废水,考察了初始pH值,电流密度,处理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及周期换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8.0~9.0,电流密度为16.37A/m2,处理时间为3.0min,初始浓度为40mg/l时,总铬和六价铬的去除效果理想,去除率均在99.5%以上;10~15min的换向周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极板钝化问题,可降低10%~20%的能耗.实验结果表明周期换向电絮凝法处理含铬废水效果好,且可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混凝-电凝聚法处理大庆油田三次采油废水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极板材料、混凝剂加量、电流密度、pH值、转速、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去除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OD去除率达到80%,达到国家回注标准。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一种基于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s),利用UASB高效去除COD能力及连续进样方式,获得稳定电能输出。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进液方式、电极材料、离子交换膜种类、溶液离子强度等因素对于MFCs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6h、连续进液、高纯石墨板电极以及均相阳离子交换膜条件下,连续运行3个月,放电功率稳定在145mW/m^2,开路电压0.78V,放电电流最高可达321mA/m^2。  相似文献   

15.
电凝聚气浮法处理餐饮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电凝聚气浮法处理餐饮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着重考察了废水电导率、浓度、pH及极距、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等因素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电流密度及电解时间;本文对电耗、铁耗及有关处理装置的设计参数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絮凝法处理PVC化工废水,研究了极板材料、原水pH值、反应时间、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PVC化工废水中的浊度和COD时,在使用铝合金极板,pH值为8.0,电流密度为30 mA/cm2,极板间距为1.5 cm,反应20 min后出水浊度≤5NUT,COD≤60 mg/L。优于传统药剂絮凝对浊度和COD的去除率。电絮凝处理PVC化工废水的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还原及电气浮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广杰  王素兰  魏锐  邢传宏 《环境工程》2012,30(5):17-20,27
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改良Carrousel氧化沟组合的脱氮除磷工艺,进行混合型城市污水处理的试验研究。在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分别试验测定了水解酸化池进出水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 h,进水ρ(COD)为150~1 200 mg/L、ρ(NH3-N)为12~40 mg/L、ρ(TN)为14~58 mg/L、ρ(TP)为1.7~4.2 mg/L,所对应的去除率COD为-29%~66%、NH3-N为-55%~33%、TN为-45%~69%、TP为-80%~66%。可见基于水解酸化工艺预处理可成功实现混合型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水解和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