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尘/土以及含阻燃剂产品的皮肤接触是四溴双酚A(TBBPA)重要的人体暴露途径。为研究TBBPA经皮肤亚慢性暴露毒性效应,选择无特定病原菌级别(SPF级)Wistar雄性大鼠作为受试生物,分别设空白对照组(K)、溶剂对照组(Z),以及20mg·kg~(-1)(A)、60 mg·kg~(-1)(B)、200 mg·kg~(-1)(C)、600 mg·kg~(-1)(D)共4个不同剂量的TBBPA暴露组,采用皮肤接触的方式连续暴露90 d。暴露期间观察大鼠状态并称重,于第91天解剖大鼠,分离主要脏器称重计算脏器系数,并对暴露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研究发现,经皮肤暴露TBBPA后,90 d暴露期间不同实验组Wistar大鼠在表观形态、行动、进食方面无差异,TBBPA暴露导致大鼠体重略微降低,但各处理组间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90 d暴露后不同剂量组间大鼠的器官脏器系数没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组大鼠皮肤暴露区域均有一定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及部分组织胶原间隙增宽。研究结果表明,TBBP A 90 d亚慢性皮肤暴露对Wistar大鼠无明显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
以自然土壤为介质,考察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生长抑制率、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等指标,进行了急性(14 d)、亚急性(28 d)暴露下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非致死剂量胁迫对蚯蚓的生长和抗氧化防御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试验中TBBPA对蚯蚓的生长抑制均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在亚急性暴露期,400 mg·kg~(-1)时显著抑制蚯蚓的生长(P<0.05);TBBPA对蚯蚓体内蛋白含量影响,在急性试验中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712),进入亚急性期蛋白质含量在400 mg·kg~(-1)时被显著诱导(P=0.039,P<0.05);TBBPA对蚯蚓SOD酶活性的影响,在急性试验中50 mg·kg~(-1)时被显著诱导(P<0.01),在亚急性试验中400 mg·kg~(-1)时SOD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BBPA对蚯蚓GST酶活性影响,在急性试验中400 mg·kg~(-1)时呈现显著诱导效应(P<0.05),在亚急性期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428)。蚯蚓生长抑制率、蛋白质含量、体内各生化酶系对TBBPA暴露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的敏感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应依据污染暴露指标的有效性和敏感性选择多时间段检测和多指标进行土壤安全评价诊断。  相似文献   

3.
作为最主要的三大传统溴系阻燃剂(BFRs),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四溴双酚A(TBBPA)具有半挥发性、环境持久性和远距离传输性,目前在全球各种环境介质、生物体内广泛存在.毒理学研究表明,PBDEs、HBCD、TBBPA均具有明显的生物毒性和致癌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本文简要概述了PBDEs、HBCD、TBBPA的使用现状,综述了全球范围内非生物体(灰尘、水体、土壤、沉积物、污泥)和生命体内(植物、动物、人体)等3种传统BFRs的污染水平、特征、暴露途径和毒性,并讨论了当前存在问题,最后对PBDEs、HBCD、TBBPA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4.
四溴双酚A(TBBPA)作为目前用量最大的一种溴系阻燃剂,在含TBBPA用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造成持久性污染,危害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为探明TBBPA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选取人体正常肝细胞L02作为模型,通过分析暴露后细胞形态、存活率、胞内活性氧(ROS)含量、DNA损伤及细胞凋亡等变化.结果表明,TBBPA暴露导致L0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存活率显著降低,细胞彗星实验拖尾现象明显增强;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L02细胞胞内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谷胱甘肽(GSSG/GSH)比值均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40μmol·L-1暴露条件下胞内ROS含量升高3.1倍;20 μmol·L-1和40 μmol·L-1暴露条件下,细胞凋亡率分别增加了32倍和4.8倍.推测TBBPA暴露对L02细胞的毒性效应作用机制为,暴露引起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升高,ROS升高再引起DNA损伤程度增强,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率增加.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评估TBBPA的毒性效应和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四溴双酚A的水溶性与辛醇/水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摇瓶法研究了pH值和金属离子对四溴双酚A(TBBPA)表观溶解度(SW*)的影响,并以摇瓶法考察了TBBPA在辛醇/水体系的分配行为,以及pH、pH与腐殖酸复合作用对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BBPA表观溶解度受pH控制,在酸性条件下(pH<6.0)TBBPA水溶解度为0.15 mg·1-1,随着pH值增加,TBBPA逐渐解离,表观溶解度变大,pH在6.5-7.5范围内其Sw*-pH曲线呈指数增长趋势,pH7.5左右SW-pH曲线发生突变,pH 8.5后增长趋势平缓,pH 9.1时表观溶解度为26.5 mg·1-1.金属离子在pH值介于6.5-7.5之间会增大TBBPA的表观溶解度,pH 8.0后增溶作用减小.TBBPA的辛醇/水分配系数(1gKOW)为5.20,随pH值增大,TBBPA倾向于进入水相,pH值介于7.0-8.0时表观辛醇/水分配系数(lgDOW)随pH值增大以近线性趋势减小,且由此求得TBBPA的pKa1=7.2;腐殖酸能增大TBBPA的亲水性,且这种影响跟pH值和腐殖酸浓度有关,低浓度腐殖酸对TBBPA亲水性影响不大,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TBBPA的亲水性显著增大了,但这种由腐殖酸浓度引起的TBBPA亲水性差异随pH值增大而缩小.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LC-MS/MS法同时测定土壤样品中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和六溴环十二烷(Hexabromocyclododecanes,HBCDs)的分析方法.样品经索氏抽提后,采用去活化硅胶柱进行净化.TBBPA、α-HBCD、β-HBCD和γ-HBCD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315 ng.g-1、0.767 ng.g-1、0.197 ng.g-1和0.163 ng.g-1,方法加标回收率为59.0%—69.4%,可用于土壤样品中痕量TBBPA和HBCDs的测定.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本方法对某郊区土壤样品进行了测定,其TBBPA和HBCDs的含量均在pg.g-1量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对海洋桡足类的急性毒性和氧化胁迫效应,以太平洋真宽水蚤为受试生物,测定了TBBPA对其96 h急性毒性和对其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TBBPA对太平洋真宽水蚤的96 h半数致死浓度(96 h-LC50)为178μg·L~(-1),95%可信区间为91~306μg·L~(-1),表现为极毒。亚致死浓度下,TBBPA能够不同程度影响太平洋真宽水蚤的抗氧化防御酶活力以及非酶物质含量。其中SOD和GST活性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暴露初期SOD和GST活性显著上升(P0.05),随暴露时间延长酶活性有所下降,最终趋向对照组水平;GPx活性水平始终维持在对照组以上并且差异显著(P0.05);暴露初期,GSH含量受轻微氧化压力而轻微升高,暴露48 h后GSH含量急剧下降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太平洋真宽水蚤体内SOD、GST、GPx活性和GSH含量对TBBPA暴露均十分敏感,能够为海洋环境的TBBPA监测提供生化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四溴双酚A(TBBPA)亚慢性呼吸暴露对大鼠的毒性效应,将36只健康的无特定病原菌级别(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控制对照组和129、546、1 216、4 550μg·m-3TBBPA气溶胶染毒组,采用经口鼻呼吸暴露方式连续染毒90 d。暴露实验期间每天观察大鼠状态,每10天记录1次大鼠体重,于第91天解剖受试大鼠,分离主要脏器,并对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暴露组大鼠肾脏及脾脏的脏器系数均有显著降低(P0.05);TBBPA工业品气溶胶暴露组大鼠肺部病变程度和病变发生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及控制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Wistar大鼠经亚慢性呼吸暴露TBBPA颗粒后,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肾、脾脏毒性效应和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本文设置五个不同浓度组(0、1.0、5.0、10.0、20.0 mg·L-1)进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培养实验,在96 h内取样分析其光合色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组(1.0和5.0 mg·L-1)叶绿素a、叶绿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48 h之前被显著诱导,最大值出现在24 h;较高浓度组(10.0和20.0 mg·L-1)三种色素含量在48 h之前被显著抑制,24 h达最低值;72 h之后各浓度组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不同浓度TBBPA胁迫下,中肋骨条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一般被显著诱导,SOD活性和MDA含量在72 h和96 h时随TBBPA浓度升高而增加。虽然1.0 mg·L-1TBBPA对中肋骨条藻生长不具有可观测效应,但已影响到其生理生化指标。目前海水中TBBPA浓度较低,尚不会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毒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简称TBBPA)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溴系阻燃剂,通过生产、使用、处置等环节进入到环境中,并通过环境降解过程转化为新型的有机污染物,产生未知环境风险.光转化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方式之一,转化效率高、速度快.本文综述了TBBPA及其衍生物在光照条件下的模拟环境光转化和光催化过程及机理. TBBPA及其衍生物在光辐射条件下易发生转化,转化效率和速率受到pH、初始浓度、溶解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光催化剂会显著提升TBBPA的转化速率. TBBPA的光转化机理包括脱溴、β-断裂、羟基化等,产物主要包括三溴双酚A、二溴双酚A、4-异丙烯基-2,6-二溴苯酚、2,6-二溴苯酚、羟基化三溴双酚A等.相较于TBBPA,针对TBBPA衍生物的光降解过程和机理尚不明晰,未来需要进一步对TBBPA及衍生物光转化过程进行研究,为其迁移转化过程的机理和相关未知污染物的监控提供理论支持,为综合评估TBBPA类溴代阻燃剂的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预测多氯萘的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华  徐盼  夏之宁 《环境化学》2011,30(1):374-377
应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对多氯萘(PCNs)的76种同系物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PCNs的正辛醇/空气分配系数(lgKoA)与MEDV之间的定量结构一性质关系(QSPR),该模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n=24,R=0.997,SD=0.088,F=417.546).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SMR)从原...  相似文献   

12.
对从武汉印染厂污泥中分离出的趋磁细菌YN-1,分别进行了5 d,10 d,20 d,25 d和30 d的纯培养与透射电镜的观察,并对30 d释放出的磁小体进行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培养5 d的趋磁细菌,其体内的细胞质相对均匀,可见到铁质在细胞内输送的痕迹.随后细胞质变为不均匀,菌体内泡状物和磁小体增多;20 d后菌体膜出现自溶,可见磁小体从破裂的菌膜排出体外的现象,25 d后可见到具有鞭毛、细胞质分布均匀的“营养体”.培养30 d,菌膜基本自溶,除见有营养体外,残存大量的细胞膜碎片和磁小体,对它们的能谱分析显示,磁小体的主要无机成分为Fe.由此判断,25 d可能为该菌在培养条件下的趋磁细菌生长与磁小体形成周期.图3表1参15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转化生产L-苯基乙酰基甲醇(L-PAC)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苯基乙酰基甲醇(L-Phenylacetylcarbinol,L-PAC)在制药业中被用作前体来合成L-麻黄素(L-ephedrine)、D-伪麻黄素(D-pseudoephedrine),在医学上,麻黄素可用来治疗低血压和哮喘,并有利尿之功效[1].近些年有报道指出,L-麻黄素可用于减肥[2].另外,L-PAC还可以用于合成安非他明(ampheta-mine),苯丙胺和苯胺等药物[3].  相似文献   

14.
光合细菌促菠菜生长机理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光合细菌( P S B) 菌液经稀释后喷施叶面可促进菠菜生长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施用 P S B 菌液后,可使菠菜叶中叶绿素含量增加10 .55 % ,使 C O2 的吸收率和光合强度分别提高61 .99 % 、13 .8 % ,使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R U B P) 活力增强34 倍. P S B菌液还可改变地壤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细菌、固氮菌、放线菌数量增多,真菌量减少.提示:光合细菌是通过提高菠菜自身的光合效率及增加土壤肥力来起到促生长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序批式膜反应器处理高氨氮渗滤液同步硝化反硝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在DO浓度分别为0.45mg.l-1和1.19mg.l-1条件下,研究了系统的有机物,氨氮和总氮去除特性以及游离氨(FA),DO对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类型的影响.250d试验研究表明:SBRR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同步去除渗滤液内高浓度有机物和高浓度氨氮.在初始COD浓度为122—2385 mg.l-1的情况下,出水COD浓度为23—929 mg.l-1,有机物最大去除速率25.6 kgCOD.m-2载体.d-1.在初始NH4+-N浓度为40—396.5 mg.l-1的情况下,出水NH4+-N浓度为0—41.2 mg.l-1,最大硝化速率2.87 kgN.m-2载体.d-1.SBBR系统内发生了明显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现象,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8%(DO=0.45 mg.l-1)和30%(DO=1.19 mg.l-1)左右.当FA浓度在1.5—11.6 mg.l-1范围内时,系统中共存硝酸型SND和亚硝酸性SND.当FA从18.6 mg.l-1增加到56 mg.l-1,系统中形成稳定的亚硝酸SND.因此,FA是影响系统SND类型的主要因素,DO可促进亚硝酸性SND向硝酸型SND转化.  相似文献   

16.
铬、镉、铅胁迫对青菜叶片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01,自引:1,他引:100  
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铬、镉、铅胁迫对青菜叶片细胞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6+,Cd^2+,Pb^2+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青菜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大,叶绿素a/b值逐渐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其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的时间比细胞膜透性增大明显超前,而叶绿素a/b植降低的时间在这3种重金属中未见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卤代烷烃是一类很普遍的环境污染物 ,在工业生产中常伴随着废气废物释放出来 ,严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并且严重破坏臭氧层 .在此类污染物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分离出一些细菌 ,它们能以卤代烷烃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 ,且将这些有毒废物分解成无毒的化合物 .我们曾经将细菌卤代烷烃脱卤酶基因克隆到拟南芥中并得到高效表达[1] .Methylobacterium和Hy phomicrobium属的细菌能利用二氯甲烷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5] ,其代谢过程如图 1.其中参与反应的关键酶是二氯甲烷脱氯酶 ,此酶属于谷胱甘肽转移酶类 ,在脱CI时 ,先…  相似文献   

18.
OLAND生物脱氮系统运行及其硝化菌群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两阶段限氧自养硝化 -反硝化生物脱氮系统 (oxygen limitedautotrophicnitrificationanddenitrificationsystem ,以下简称OLAND)处理高氨氮、低COD的废水 .应用内浸式多聚醚砜中空膜 ,实现了污泥的完全截留 ,阻止了生物量的大量洗脱 ,并通过控制溶氧在 0 .1~ 0 .3mgL-1之间 ,实现了硝化阶段出水中氨氮与亚硝态氮浓度的比例达到最适值〔1 (1.2± 0 .2 )〕 ,从而为第二阶段的厌氧氨氧化提供理想的进水 ,进而获得较高的脱氮率 .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硝化阶段不同时期硝化菌群的变化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揭示了随溶氧浓度的降低 ,氨氧化菌的数量基本保持恒定、亚硝酸氧化菌的数量略有减少的变化规律 ,并且发现 ,在两阶段限氧自养硝化 -反硝化生物脱氮系统中氨氮的氧化主要是由Nitrosomonassp .完成 ,亚硝酸的氧化主要由Nitrobactersp .完成 .图 4表 2参 2 2  相似文献   

19.
"类龟式"Al13盐酸盐的制备及絮凝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氯化铝溶液电解法、氯化铝溶液溶铝法、稀盐酸溶铝法、氯化铝溶液碱性阴离子树脂交换法、氯化铝溶液补水蒸馏法、氯化铝溶液压溶氢氧化铝或氧化铝法等促使氯化铝水解-聚合的方法,通过控制起始溶液的浓度、水解-聚合的程度和体系的温度,制成"类龟式"Al13含量超过96.5%的聚合氯化铝结晶,其中电解法制备的产物纯度达99.9%,盐基度61.48%,总铝(Al2O3)33.75%,水不溶物0.01%,Alb达97%.化学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结果表明,产物是一种由十三个铝氧八面体连接组成的Al13(OH)24Cl15·37H2O化合物.高岭土模拟水样和黄河水样絮凝试验表明,絮凝效果优于市售固体聚合氯化铝、氯化铝和硫酸铝,经絮凝处理的黄河水主要水质质量指标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85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以下简称PSB)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一大类能以光作为能源,以CO2和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碳源,以有机物、氢气或硫化物为供氢体而营养繁殖的原核生物的总称;除蓝细菌外都能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PSB分布广泛(见表1),类型多样,根据《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PSB可分为六个类群,27个属(见表2).其中的红色非硫细菌由于其分解利用有机物能力强、营养丰富,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表1 各种环境下PSB数量(n(PSB)/g-1)T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