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低碳经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节能减排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笔者将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探究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在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津滨轻轨是一个高能耗集成系统,作为天津市区与滨海新区交通纽带,服务市民的同时,还要肩负节能减排社会责任。如何从节能管理与节能技术应用两个途径,建设好、运营好低碳高效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工业工程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聂锐  张涛  王迪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57-1564
利用环境负荷模型与"脱钩"理论,对江苏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CO2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并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对三种情景下主要指标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低碳情景是江苏能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方案;通过不同情景的比较,认为低碳情景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低碳情景下能源需求与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7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1.431倍,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5 655×104t,未来20 a能源资源的有效供应与合理利用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最后给出了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低碳时代下,学校理应承担起节能减排的教育责任,成为社会的模范和先导。但是学校一定要注意教育的策略,这就是做到节能减排教育与制度建设、与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等四个方面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时代,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才能推动国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学校园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注重培育"低碳生活"意识,进行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才能提高中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倡导低碳绿色生活。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五大工程"和"美丽中国"的要求,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国家能源需求增长、节能减排和环境要求离不开核能的发展。核电目前在我国电力结构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但作为安全、清洁、高效  相似文献   

8.
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课题,为推动天津港集团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集团在2013年提出了"建立先进的能源管理体系,在集团公司建立低碳能源管理示范工程"的目标。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推动了天津港节能工作的有力开展。  相似文献   

9.
"低碳生活"是一种即环保又节约,是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当今的中学生应成为低碳生活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义务,将这一生活意识渗透给学生。通过《走进低碳生活》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本校同学的低碳生活的意识,节能减排的状况,"低碳生活"的实践能力,及通过低碳活动的反思,发现其中的问题,弄清校园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总结推广"低碳生活"成功经验,提出一些符合中学生实情的"低碳生活"建议。《走进低碳生活》校本课程的开发着重点是"低碳生活"中"节能减排"这一关键词,主题一统计调查本校同学衣食住行用的碳足迹,主题二,缩减碳足迹,推广低碳生活的减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晓芒 《环境》2022,(2):30-33
能源供应在赛事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为实现"绿色奥运"的总体目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能源供应环节尤其注重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海绵赛区""绿电交易""低碳交通"……中国大刀阔斧打造着奥运史上的生态创举,让绿色成为本届冬奥会最鲜明的底色,北京冬奥会也有望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对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或低碳城市非常热衷,已经掀起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这是因为“低碳城市”这张名片将会为城市发展带来许多机遇。首先,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其次,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  相似文献   

12.
<正>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近日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主持会议。徐绍史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形势十分严峻,部分指标进度滞后,环境事件时有发生,认识不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等。他强调,要多管齐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低碳  相似文献   

13.
行业观察     
<正>2018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2018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20日在北京召开。论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应对气候战略、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热点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解读了绿色发展政策,分析了当前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提出了节能降碳新思路,为企业、政府搭建了交流平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主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  相似文献   

14.
新闻时政     
<正>国务院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但2011-2013年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落后于时间进度要求,形势十分严峻。为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目标,制定本行动方案。工作目标: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5.
如何激励和约束“低碳经济”主体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将"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10年目标。但是,受"低碳"技术体系、环境资源市场机制、"低碳"制度、"低碳"金融以及"低碳"法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影响,中国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低碳经济"主体尚未得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他们在节能减排实践中还存在显著的行为选择偏差。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促进和规范各主体的"低碳经济"行为,可以有效提高国家达成"低碳经济"战略目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程明  高莹  张诗琦  曾德芳 《环境工程》2013,(Z1):681-684
世界人口日益增长,人均碳排放依然逐年增加,探索低碳、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低碳"应成为每个企业和公民的责任,而大学生作为享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更应培养"低碳生活"的习惯。以校园"碳足迹"行为为调查内容,分析校园碳足迹的分布情况,结合数值优化思想与数理统计方法,得到一套完整的低碳校园解决方案,并提出一种节能减排意识的培养机制,逐步让节能减排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人们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关注与行动也日趋强烈.低碳城市建设已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已成为世界各地城市发展建设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节能降耗,污染减排首次作为两大约束性指标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经过了一年的努力,虽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减缓,但是节能,减排的指标并没有实现.面对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在2007年的两会上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献策,为坚定不移地实现两个约束性指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时代主题,进而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影响评价即在项目建设初期,识别、预测和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和能源使用情况,最后提出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和措施。辐射安全为安全管理的一项特别领域,对我国节约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和辐射安全管理实现了环境和能源的源头控制,对实现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回望2012年全国两会,"节能""减排"和"低碳"成为热点词汇,众多两会委员、代表纷纷将目光投向节能环保,引领一时风潮。2012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中央政府延续2011年的各项政策,在2012年加大推动节能减排事业的力度,《"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