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能源需求量日益扩大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快速增长,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形势。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及2030 年实现碳峰值的承诺,提高能源效率和碳减排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选取与能源效率存在密切关系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 模型对中国1980-2011 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利用VEC 模型分析发现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就我国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作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得提升有积极的正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百分比来看, 产业结构比例对能源效率的贡献最大, 然后依次是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最后结合以上分析,从加大研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技术利用水平、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推广新能源使用与技术扩散能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碳减排治理需要综合考量碳排放效率。运用Undesired-super efficiency 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0-2019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分析影响该省碳排放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碳排放效率受规模效率制约,空间上具有分异性且固化效应明显。(2)浙江碳排放冗余量大、减排潜力高,可减排规模、相对减排潜力与碳排放纯技术效率呈反向变化。(3)浙江省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要素禀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基于LMDI模型将山西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强度五个因素。结果表明:人口和人均GDP因素总体上表现为增碳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碳强度因素总体上表现为减碳因素。其中,人均GDP和碳强度分别为增碳因素和减碳因素,但由于碳强度的减碳效应远小于人均GDP的增碳效应,因此山西省的总碳排放量仍呈逐年递增趋势。此外,由于人均GDP的增碳效应在减弱,而碳强度的减碳效应在增强,因此碳排放总量增长幅度呈递减趋势;产业结构因素和碳强度因素对碳排放的年均贡献率并未能像其总贡献率一样表现为负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能源消费量与能源消费产生的CO_(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同时评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选择福建省作为研究区域,核算了2000—2019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CO_(2)排放量,并运用多层指数分解模型对该省能源消费量和CO_(2)排放量进行分解研究,根据不同因素的分解结果评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①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CO_(2)排放量的变化均表现为先逐年增长后趋于稳定,但未出现明显的下降。②福建省终端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转化效率效应主要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影响因素主要呈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是最大的驱动因素。③在各项节能减排政策中,终端能源强度降低的政策效果最为明显,能源转化效率提高和初级能源结构优化的政策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优化经济结构的施行效果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构建由资源效率指标和环境效率指标共同构成的煤炭产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方法分别测算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产业的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生态效率总体偏低,资源效率是制约煤炭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因素;研发投入强度、利用外资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对煤炭产业生态效率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外部监督与生态效率呈现负相关,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能源安全的目标出发,在分析了1995-2009年安徽省总体及分产业能源消耗强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Laspeyres模型对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分年度、分产业的因素分解,发现近十几年安徽省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因于效率变动因素,尤其是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对比第二产业内部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的相关系数,为安徽省第二产业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定量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对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1995-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提出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发展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规律,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分析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对协调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从各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发展趋势,可以局部分析产业需求量对能源结构的影响;建立模型分析各产业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关系,可以从量上考察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利用上述方法能揭示产业与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部分规律。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模型,以环境生产函数和方向性距离函数为基础,将污染变量作为坏产出而引入生产函数,在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构造出环境生产技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17个城市2000—2014年全要素能源效率、成分、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在环境约束下能源过度使用、废气过度排放导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各城市能源效率增长率和能源使用技术效率增长率降低。同时,因为忽视能源减排技术,导致能源使用技术进步增长率降低。因此,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减排技术利用、调整产业结构、抑制高能耗行业过快增长、加强丝路沿线城市技术交流与合作等举措有助于提高各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最终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与能耗降低。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15年湖南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终端消费量,计算逐年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探讨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对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05—2015年湖南省碳排放强度降低了0.339 t/万元。其中,能源强度对碳强度降低的贡献率最大,为94.5%,能源结构偏小,为16.4%,而产业结构抑制了碳强度的降低,贡献率为-10.9%。因此,湖南省节能减排应着重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绘制浙江2003—2012年纺织产业碳足迹规模和碳强度的变化轨迹,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评价和判定纺织产业碳足迹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表明:浙江纺织产业的整体规模对碳足迹总量有着重要影响,而能源结构的变化也显著影响到碳足迹和碳强度,纱、布、呢绒等细分产业是影响碳足迹的关键领域,具有很大的减排空间。因此,应从关键领域着手,综合施策,实现浙江纺织产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能源强度的定义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构成,将能源强度细分为生产能源强度和生活能源强度.生产能源强度是影响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生活能源强度快速增加态势应引起高度关注.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将影响2005-2012年河南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结构效应、能源效率效应、人均GDP倒数效应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效应.结果表明,能源效率效应和人均GDP倒数效应是河南省能源强度下降的驱动力,而经济结构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效应成为河南能源强度下降的阻碍因素.为实现“十二五”河南省“双控”目标,除挖掘效率节能潜力外,实现结构节能、合理控制生活能源消费增速十分重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构建VAR模型,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研究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多数年份中国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基本上是有效的;碳排放与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碳排放量的波动主要由其自身因素决定,但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占30%左右。从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视角提出中国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任静  于鲁冀 《四川环境》2014,(2):103-106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考察城镇化率、人均GDP、产业结构多元化系数ESD、能源结构多元化系数ECSD、能源强度、人口总量6种驱动因素对河南省能源消费量的影响程度及驱动河南省能源消费增长的内在机理,得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和驱动因素,关联系数为0.937;产业化结构多元化系数和人均GDP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关联度次之,灰色关联系数为分别为0.887和0.822。针对以上结论,探索河南省节能减排策略,为河南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李眺 《绿叶》2014,(11):11-18
由重化工行业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必须对电力、钢铁、水泥、化工产业等高污染的重化工业进行重点治理,通过严格的总量控制方法来实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短期内,强制淘汰重化工业的落后产能是污染物减排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在长期内,单纯命令—控制的环境规制方式则会缺乏效率。为此,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首先在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减排中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进全国性的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绿叶》2017,(8)
正垃圾分类处理能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宝贵的碳指标、利于实现蓝色焚烧及二恶英减排;促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结构;可生产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少建高危高污染项目;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增加就业机会,推进社会和谐。各级政府与职能部门应以足够的智慧与气魄,以循环发展为目标,大力推广先进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2年我国31个省区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将空间因素和低碳约束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通过进行LM和Wald检验,选择时间固定和地区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综合考虑空间效应、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人均GDP和低碳约束等因素对我国省域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和人均GDP是影响能源供应保障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mSBM)测度了我国1998—2016年各省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同时在考察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大多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则相对较低;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既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又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即大部分省份处于空间集聚区内,少量省份位于空间离群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农业财政支出、农业技术创新和城镇化水平有效提升了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而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产业结构则对农业能源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对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从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仅为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12. 41%,能源效率减排作用显著,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比值从2008年的36∶100扩大到2016年的57∶100,从推广清洁能源和推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污水处理设施作为废水排放的处理终端,在区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17座污水处理设施为样本,以单位污水处理能耗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变量,BOD5等污染物的削减率作为产出变量,在考虑各类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异质性影响下利用WSBM模型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效率进行测度,并运用CLAD模型对影响污水处理设施减排效率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设施综合减排效率较低且差异较大,设施单位污水处理能耗冗余率较高以及对总磷污染物减排效果不理想是制约其减排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设施的减排纯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以上海、湖南、云南三省份形成"三极"的空间分布特征,而设施减排规模效率则呈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设施减排效率外部影响因素的驱动效应差异明显,并据此提出了排水管网合理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