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自然教育功能的国家公园环境解说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教育是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功能,环境解说系统是发挥自然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论述中国国家公园环境解说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地建设进程,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环境解说系统目标、三维结构、主要功能、本底要素及建设步骤,针对性地总结出了管理体系、规范体系、人才体系、设施体系和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重点任务,力图为中国自然保护地提升自然教育成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目前对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最准确释明,但从目前来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失灵和缺位,导致改革进程缺少足够的法律文本和法学理论的支撑。结合现实需求和政策导向,建立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和动因。此前的自然保护地相关立法活动中,大多以部门主导的还原性立法为主,这导致相关法律立法层级低、适用范围小、利用率不高的情况长期存在于多种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保护工作中。在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建构、整合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面考量和制度设计,以期达到自然保护地相关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有法可依、权责明确、高效运行的效果,进而建立起完整的在自然保护地基本法指引下的以"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区法等专项法律及各类地方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对我国现行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范围交叉重叠、多部门多管理目标影响保护效率、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日益突出等主要问题。本文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参照国际经验,认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首先要构建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由国家公园主导、科学规划国家公园建设重点区域和规模。同时,建议适时与"大部制"改革相结合,由一个部门负责国家公园管理,统一行使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由另一个部门负责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监管、生态保护等职能,实现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新的利益冲突、实践经验、理论研究、执政者立法意志几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已具备自然保护地立法基本条件和重要机遇,但也存在自然环境保护地立法的法学理论基础还相当薄弱、多学科基础支撑和衔接尚待加强等问题。指出我国自然保护地立法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立法体系,理想模式是"基本法+专类保护地法"模式,应是以自然保护地基本法为主干、以国家公园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法规规章为基础的立法体系,需要通过合理确定"国家公园法"的制度类型,同步开展"自然保护地法"的立法研究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保护地目前已经在数量和保护面积上达到较高水准。近些年来,以国家公园体制为代表,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回顾自然保护地发展历史基础上,本文认为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管理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因此总结了与自然保护地关联最为密切的五个学术热点话题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是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生态补偿和生态旅游。本文认为在自然保护地相关的政策研究领域,未来需要在自然保护地立法、与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的划界、自然保护地治理以及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几个方面展开更为细致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具有生态和文化双重价值,文化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界面,如何识别其价值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以泰山为例,通过古籍文献和实地勘察等方法,从历时性角度对泰山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泰山文化景观价值经历了山岳崇拜的自然价值、君权神授的政治价值、佛道信仰的宗教价值、祭祀游居的民俗价值及保护利用的综合价值五个阶段。结论认为: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名山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价值演变是从自然到文化再到综合、从御到民、从单一到多元、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构成要素包括思想基础、环境条件、行为方式及空间结果四部分,具有鲜明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文章还对自然保护地文化景观价值的识别策略进行了讨论,为相应类型的国家公园和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众多自然保护地,然而,孤立、零散的自然保护地不仅难以满足全方位的生态需求,还存在定位模糊、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空间破碎、交叉重叠、保护空缺等诸多问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利于从宏观的尺度维护景观、栖息地及其包含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确保受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价值得到长久维持。需按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自《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台,至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制度的构建都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现存的问题、时代对于最严格保护制度的需要,阐述了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了国家公园作为顶层设计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区别,并从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最严格的准入制度、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最严格的损害赔偿制度、最严格的法律保障制度以及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种自然保护地不容许交叉重叠等多个方面进行内涵的理解,归纳国家公园最严格保护制度的基本特征,以期为实行最严格的国家公园保护制度提供多方位的保障,从而从制度设计和管理实务上促进我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自然保护地事业也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自然保护地的动态监测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具体举措。河北省目前有39个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包括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地、26个省级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6757平方千米,具有类型多、数量多、分布广、面积大的特点,这给动态监测和保护工作带来难度。本文分别选用2017年和2018年的GF-1、GF-2、ZY-3、ZY-02C共245景卫星图像,在进行正射校正处理的基础上,解译提取各类自然保护地不同功能区的人类活动变化图斑,并对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国家公园立法的几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并在立法保障部分提出了"在明确国家公园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地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关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为顺应新时期我国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为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法律保障,本文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国家政策要求以及我国环境法治基础,从体系性、超前性、渐进性、本土性、协调性、针对性六个维度,对我国国家公园立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总体战略与推进路线图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公园是我国政府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特色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探索实施的区域生态保护重大举措,是我国原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升级版"。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实践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综合效益未充分体现等问题,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定位、总体战略和实施路线图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探究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主题的变化过程与研究特征,揭示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研究展望。结果显示:(1)中国自然保护地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98—2008年)、多元拓展阶段(2009—2018年)、深化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2)国内研究总体循着“自然资源调查—开发利用—体系建设—多元治理”方向不断深入并拓展,研究主题可分为体制建设、空间分布和管控、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发展、游憩利用五个方面,各主题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和演进趋势;(3)基于各主题的研究现状及新时代背景,提出自然保护地研究框架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背景下的体制建设深化研究、自然保护地“自然—人类—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研究、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研究、自然保护地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研究、自然保护地游憩开发与管理研究等五个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设国家公园是国际通行的科学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管理手段,是近几年我国自然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而科学的规划是各项工作的前提。美国是国家公园和环境伦理学的诞生地和前沿地,环境伦理在国家公园的规划中发挥了哲学层面思想指导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环境伦理和国家公园规划的关联,解析了环境伦理指导构建的现代美国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特征,并以此为参考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构建国家公园规划体系的思路:规划思想确立环境伦理观,规划目标体现伦理信念,规划举措遵守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我国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提出了系列要求。福建省正在进行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泰宁县是全省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以泰宁县为例,基于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构建了三个优化整合的情景规划方案:(1)维持现状,不整合;(2)以泰宁国家地质公园为主体的整合;(3)以泰宁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整合。基于对方案的成本效益比较,结果显示:方案3的存在和使用价值最高,成本持中;方案1的价值保护持中,成本最低;方案2价值最低,成本最高。研究为福建省县市尺度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持,亦为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的边界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燕  邓毅 《自然资源学报》2023,(4):1040-1057
“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原则人为割裂生境,造成生境破碎化,引致负面边缘效应,需要更高成本去维持生物多样性,增加了自然保护财政资金投入。实施跨区联合保护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引入保护生物学边缘效应理论,构建了以跨区联合保护为核心解释变量的自然保护资金投入空间计量理论模型。以31个省份的自然保护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跨区联合保护是导致自然保护投资水平在邻接行政区之间存在正向空间依赖性的主导因素,且跨区联合保护强度越大,越能降低邻接地区保护资金投入水平;建议在省级和中央层面建立自然保护地联合保护机构与协调机制;全面开启跨行政区保护地在界限范围、保护焦点上的优化整合;联合保护地的管理机构应针对焦点物种设置统筹使用的专项保护资金,以更高效率的资金投入促进多地协同解决生境破碎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基础。本文梳理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及内涵演变,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主要类型;按照保护地划定部门的标准及定义,将保护地或其功能区域中的核心区分为严格保护型、保护为主型、保护开发并重型三类,并建议将严格保护型、保护为主型两类保护地全域以及保护开发并重型保护地中的核心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畴内,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面积不减少。最后给出了生态保护红线中保护核心区域、缓冲区域等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最重要类型,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加快国家公园立法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关于国家公园立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现存的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立法基础薄弱、法律位阶低、法律法规不协调以及缺乏国家公园法律法规等突出问题和不足,提出我国国家公园相关立法首先应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理念和立法目的,制定出台统领各类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法律法规的上位法,以及构建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框架,组建国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机构、确保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和鼓励公众参与等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宋峰  代莹  史艳慧  王博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9):1807-1819
借鉴西方标准曾对我国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国际标准对我国已建立起来的保护地体系已经显现出不适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回溯我国及世界保护地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关联,由于我国在国际保护地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度过低,导致我国保护地的特性与发展阶段需求在国际标准中体现不足。我国保护地具有的文化景观属性,即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西方人和自然对立的思想截然不同。我国保护地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双重挑战,直接将基于特定人口状况和发展阶段的保护地所制定的标准用于其他状况下的保护地,其合理性存在着问题。应更加批判地看待西方标准,积极探讨可持续和平发展的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建设国家级海洋公园是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平衡海洋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破解。本文以国外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依据,结合现实中存在的困境,从创新管理模式、健全专项法律法规、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监督反馈机制、优化科普宣教途径等方面对我国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