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垃圾分类不是吹吹打打唱高调,不是絮絮叨叨讲故事,也不是指指点点挑毛病,而是典型"知易行难"的事情,重在人人行动,贵在长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进一步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社会文明,带动绿色发展,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全民参与,养成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2.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以垃圾分类为着力点,创建了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打开方式",构建了"一点二线三融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体化育人模式:牢牢扭住垃圾分类这个按钮,贯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立德树人两条主线,打造以垃圾分类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的"三融合"立体式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科教融合";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实施产教融合;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以垃圾分类为抓手开展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活动,践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正>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是彰显学校环境教育特色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内在需求,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环境素养的有效载体,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2019年年初,学校专门成立了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办公室和校园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项目组,各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7,(4)
正"垃圾"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根治垃圾问题,必须依靠"零废弃"理念,这是全球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垃圾分类、垃圾减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归根结底,需要从每个个体开始实践。自2013年起,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组开启了"零废弃大挑战"活动,针对个人、家庭、中小学生,以挑战赛的形式倡导从自身开始实践垃圾减量,推广零废  相似文献   

5.
高校校园生活垃圾是节约型校园和"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不同高校间的校园生活垃圾产生量以及校园不同功能区之间在生活垃圾产量和组成上均存在有很大差异。校园生活垃圾以餐厨垃圾为主,且绝大部分为可燃物。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能够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此项工作也需要从完善法规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予以推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垃圾分类进行了各种创新,尝试引入企业等主体,采用各种先进互联网、智能技术推动垃圾分类,通过对南京所实行的较为典型的"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入手进行研究,认为现有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过于强调个体参与,且没有解决激励问题,造成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原子化"特征,忽视公共意识培养,导致效果低下。通过对已有垃圾分类理念中"多元共治、居民参与"的反思,结合对日本经验的探讨,认为在制定垃圾分类方式时应考虑具体地方特征,建构一种"在地参与"的模式,根据现有城市治理特征,结合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力量,共同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从政府干预、村民自治和善治的角度探讨农村垃圾分类的治理逻辑,以善治逻辑为切入点,探索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善治的途径:以社会资本为基石,以多元主体为关键,以责任性为重点,以法律规范为保障,构建政府引领—基层党组织带动—村民参与—基层社会组织配合-市场协同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以实现农村垃圾分类的善态治理.  相似文献   

8.
吴丰  唐月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3):132-14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提升,垃圾分类治理问题日益严峻。实践经验表明,强制实施背景下政府主导与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协作模式,对于我国垃圾分类治理具有较好适用性。但该模式也存在“一主”突出、“多元”不足及其他系统性冲突。为明确多元主体参与策略对“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本文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强制实施背景下该模式运行机制及主体动因。然后,构建以承包商、公众和环保组织为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系统,对不同策略组合下系统的演化结果进行演绎。最后,借助数值仿真分析了参与成本、环境收益和政府补贴对主体策略选择及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组织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最高,公众最低;对于系统运行风险,承包商属于风险偏好者,环保组织属于风险回避者,公众属于风险中立者;承包商对参与成本最敏感,对政府补贴最不敏感,公众则正好与之相反;环境收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这些发现对于如何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治理的积极性及“一主多元”治理模式的运行效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对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治理成效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知—信—行”模式,构建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机理模型,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的关键因素,通过差异性检验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在关键因素上的差异,并通过多群组分析探讨性别、设施与服务体系在意愿影响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认知会通过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形成一个传导机制间接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②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而主观规范无显著影响;③调研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水平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高职院校>一般院校>重点高校;④性别差异显著影响垃圾分类意愿,女生更容易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而男生更容易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⑤设施与服务体系先进或落后,对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垃圾分类意愿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亲环境行为及推进高校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首要环节。针对政府中心运作模式与市场运作模式存在的弊端,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可采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服务模式。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与垃圾管理实践,重点探讨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主体、购买形式与运作过程,明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职责以及确立其运作机制;最后通过广州荔湾区西村街道实践,验证其运作效果。研究表明,该模式是治理城市生活垃圾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对破解"垃圾围城"、开发城市矿山以及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以来,各地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继上海市7月1日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后,北京市推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年底前,全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2020年底达到90%。从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以来,各地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动垃圾分类。继上海市7月1日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后,北京市推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今年年底前,全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2020年底达到90%。从提供服务、方便居  相似文献   

13.
<正>张阿姨说:"我以前就在市政部门工作,退休后也热衷公益事业,现在赶上垃圾分类再次被提上日程,太好了!有了在职党员的带动,居民的动力肯定更足了!"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行动计划(2017—2020年)》:今年年底前,全市垃圾分类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2020年底达到90%。从提供服务、方便居民入手,通过政府引导、宣传动员、专职分解员、智能化管理等多种手段,培养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北京正稳步推进垃圾分类。目前,北京市实行的垃圾分类标准为厨余垃圾、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四类。试点居民把垃圾分好,然后送到投放点。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印制垃圾分类指导手册、倡议书、在市区电视台制作垃圾分类宣传片、公益广告、开展千人誓师签名大会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向广大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益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是城乡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作为垃圾分类的主体,公众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垃圾分类的最终实施效  相似文献   

15.
<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要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等重点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围绕"三清两改  相似文献   

16.
<正>据统计,2018年全省垃圾分类小区8197个、单位1.48万个,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8550吨/日、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416吨/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235万吨/年。近期,笔者围绕"拥抱垃圾分类新时尚,建设美丽中国我先行"主题,对垃圾源头"怎么分类、怎么收集、怎么运输、怎么处置"进行"全链条"调查研究。调研发现,各级党委、政府把垃圾分类治理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加以引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和矛盾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下工夫解决。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面临的宣传引导统筹推进不到位、居民主体性地位彰显不足、居委会全面监管乏力、物业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等困境,基于珠海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证研究,探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协同治理实践模式中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运作机制,即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心骨",以居委会为"指挥员",以物业公司为"大管家"...  相似文献   

18.
江莉 《绿色视野》2023,(8):42-46
<正>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关乎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如何将垃圾分类治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作用,避免思想宣传口号化、治理实践形式化,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环保志愿者也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手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条例",标志着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进入了"强制"时代。上海大大小小社区里,一夜之间楼道内的垃圾桶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300至500户设置一个垃圾投放点。居民一天内倒垃圾的时间段有两个:早上7到9点与下午4到6点。垃圾必须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类投放,违者个人罚款50—200元。不止是上海,6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  相似文献   

20.
我国每年产生的垃圾居世界前列,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成效甚微。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垃圾分类主体责任不明确、忽视末端分类治理、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等。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应当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垃圾分类主体责任、构建垃圾分类处理完整链条、加强宣传教育等,以此进一步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