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三维电极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三维电极技术的分类和反应机理,重点阐述了三维电极反应器、极板材料、粒子电极的研究现状,概述了三维电极以及三维电极与其它技术联用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三维电极目前在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三维电极电解硝基苯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涂膜活性炭-活性炭为填充粒子,对三维电极电解硝基苯废水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探讨了投盐量、槽电压、主电极间距、反应时间及初始浓度对电解硝基苯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维电极在电极间距为9mm、槽电压为20V、硫酸钠投加量为1.5g/L、pH值为6、电解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硝基苯去除率可达90%以上。在三维电极电解作用下,硝基苯转化为可生化和低毒的苯胺,苯胺在三维电极电解作用下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降解。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三维电极法处理技术的一些特点、机制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在实验中以活性炭投加量、电极电压、反应时间、电解质NaCl投加量、溶液pH值和苯酚初始浓度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因素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电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电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技术已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电极材料与应用,电极结构及反应器形状,以及与其它处理方法联用等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电催化氧化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A/O-MBR”工艺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电极催化氧化技术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电流密度、曝气量、反应初始pH对渗滤液深度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维电极催化氧化技术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时间60 min,电流密度15 mA/cm2,曝气量500 m L/min,初始pH=5.0。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连续进行渗滤液废水深度处理,实验系统在进水COD均值935 mg/L的情况下,处理出水COD均值201 mg/L,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好,COD平均去除率达到78.50%。  相似文献   

6.
活性炭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双重特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向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活性炭的应用研究进展,表明投加活性炭可以提高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同时对改善膜污染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气体扩散电极在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体扩散电极(Gas Diffusion Electrode—GDE)作为阴极,通过氧气还原产生过氧化氢(H202),在亚铁离子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形成Fenton试剂,从而间接氧化有机污染物,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电极材料、电流密度、pH、催化剂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三维电极法处理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二维电极面体比小、电流效率低、能耗高等不足而制约了其降解废水的实际应用。三维电极相对于二维电极来说,具有面体比大、离子间距小、传质效果好等优势,因而在降解废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三维电极的分类、制备方法和载体种类,并对三维电极电催化废水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阐述了三维电极在处理废水中的电化学催化机理,同时对三维电极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锆(Zr)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联合改性活性炭的制备,并考察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作用及相关吸附机制,着重论述了锆(Zr)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联合改性活性炭(Zr-CTAC-AC)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Zr-CTAC-AC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具备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室内实验装置,研究了以农业废弃物竹笋壳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生物反应器对于污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并另设以聚丙烯惰性填料球为生物膜载体的生物反应器作为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天然竹笋壳作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的反应器启动时间短,对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好;装置对进水DO和pH值变化有一定抗性,DO在2.0~4.0mg/L,pH值在6.8~7.2之间变化时,反应器硝酸盐的去除率变化很小,缓冲能力较强;反应器稳定性强,出水硝酸盐的去除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垃圾渗滤液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活性炭、天然沸石、粉煤灰、陶土、人工沸石为反应材料,设计了5种不同介质的PRB反应器,通过COD与氨氮的测定,进行了实验室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化学催化氧化工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废水电解电极及电解氧化处理方法,电解电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镀层和钛板结合牢固、电解氧化效率高等特点,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COD、氨氮和氯离子,尤其适于高盐高COD或高盐低COD废水的电解氧化处理,并可降低处理成本、避免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3.
实验将介质阻挡放电与电晕放电组合在一个反应器内,以靛蓝二磺酸钠溶液为实验废水,将高压电极上通入50Hz交流高压电,在常压空气中形成介质阻挡放电-电晕放电系统,放电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及其活性基团作用于染料分子。考察了电源电压、电极间距、处理时间对染料溶液脱色率和能量效率水平的影响,确定反应器工作状态为介质阻挡放电系统电极间距30mm、电晕放电系统电极间距25mm、电源电压20kV。  相似文献   

14.
电极性能的优劣是完成溶出伏安分析的关键,本文就三电极体系中电极的选择、处理、安装、使用、维护方法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和探讨,提高了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溶出伏安法在海水分析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锆和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共同改性活性炭,制备一种新型去除污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水处理吸附剂,并考察吸附剂加量、反应温度、pH值、共存阴离子等影响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锆-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活性炭(Zr-CTAC-AC)吸附剂适用于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在100mg/L以下的污水,随着Zr-CTAC-AC加量的增加,硝酸盐、磷酸盐去除率逐渐增加,单位吸附量逐渐下降,Zr-CTAC-AC加量为8g/L时,硝酸盐去除率为79%,Zr-CTAC-AC加量为4.0g/L时,磷酸盐去除率可达91%,但应在较低的pH值范围内使用;反应温度对Zr-CTAC-AC的吸附效果影响不大;共存Cl-、HCO3-和SO42-可使硝酸盐的吸附率降低,但对磷酸盐吸附率影响较小;1mol/L NaCl溶液可使吸附到Zr-CTAC-AC表面的硝酸盐90.9%左右被解吸出来,1mol/L NaOH溶液可使吸附到Zr-CTAC-AC表面的磷酸盐78.4%左右被解吸出来。Zr-CTAC-AC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制备方法简单,且可循环利用,处理成本低。  相似文献   

16.
以林果废物为原料制活性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保加利亚科学院合作,推出了以林果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活性炭的新技术。研究者们将桃核、樱桃核、杏核和葡萄籽等林果废料投入了不锈钢竖式反应器中,再将反应器置于管式炉中在较高锡度(600’C、650C、700nC)下...  相似文献   

17.
生物膨胀床技术处理含氨臭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自伟  李顺义  王岩 《四川环境》2007,26(3):15-17,24
针对传统生物除臭方法的一些不足,本试验提出采用生物膨胀床技术处理含氨臭气。文中系统研究了不同填料、进气浓度、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兰石和活性炭的混合物做填料时膨胀床对氨的去除率较高;当进气浓度低于100mg/m^3时,反应器对氨气的去除率在98%以上;适宜停留时间是28.6s。对反应器溶液中各形态氮浓度的分析可知氨在反应器中的转化以硝化反应为主,主要被氧化为硝酸根。  相似文献   

18.
对UASB反应器进行改型,得到UAFSB,并结合UASB反应器快速启动的驯化方式,比较分析用畜禽废水直接启动加颗粒活性炭与未加颗粒活性炭的运行过程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絮状污泥接种后经过54天的驯化,进料COD浓度由800mg/L提高到5000mg/L,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均达到预期目的;在污泥中掺入颗粒活性炭,反应器的启动时间有所缩短、抗冲击能力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Pb和Ru组合的管式膜电极为试验设备,通过试验探究该设备在制药废水深度处理方面的效果。结果发现,组合式电极具有比单一电极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地面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较低,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中有较高的含量。过多的硝酸盐对人体有害,所以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含量限制在10毫克/升以内。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甚多,就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中广泛使用的酚二磺酸比色法而言,干扰离子多,操作繁锁,同时还得测定亚硝酸盐,然后从测定结果中减去亚硝酸盐的含量。为了简化操作,提高分析速度,本文采用硝酸根离子选择电极法,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试验,现将该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